中评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成功的关键在于互通
成功的互联互通意味着“煲汤的食材”——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便利获得,包括人、信息、产品、技术、资金等。粤港澳大湾区横跨十一个城市、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仍然存在不少壁垒。过去两年,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举措推进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广州市近日宣布地铁22号将南延至深圳;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动三项鼓励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就业的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正在加快推进。笔者认为,未来还需要更多类似的举措,直到大湾区连成一个行政边界模糊的整体。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级战略规划,其力道可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设置比肩。大湾区城市深圳就是抓住了经济特区的机遇,自下而上生长成国际化创新大都市,在新时代更是荣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殊荣。而同为当年的经济特区——深圳的邻居汕头,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被甩下高速发展的列车。
今天的大湾区同样存在发展的窗口期。根据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周期理论(康波周期),每一轮经济的发展都是靠新技术的产生、应用、成熟带动的,“互联网+”是本轮康波周期的技术创新的最后成熟阶段,在“互联网+”完全渗入日常生活后,这一轮由信息技术带动的经济增长即将结束。
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凭借各个城市原本的基础和优势,完全可以赶上这趟以智能制造、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的车。而长期依赖房地产、金融产业的香港,也可以借此机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很多眼下无解的民生问题甚至能够找到迎刃而解的办法:科技的产业链条比香港现在倚重的金融业、服务业更长,几乎能够横向覆盖所有的生产生活领域,可以带动各行业释放更多新的优质就业机会,为年轻人提供丰富的上升渠道。
在政治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划之初就包含了“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意义,正如深圳自下而上生长,自我塑造了“经济特区”的内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功,同样可以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拓展“一国两制”的意义空间,港澳可以在产业升级中与内地形成新的互动格局,找到自己新的历史定位。
可以畅想一下未来一个湾区创业者一天的生活:早上从深圳过关来到香港,在香港与风险投资人见面,下午去东莞的工厂查看样品的生产情况,并寄给香港的投资人,拿到投资后在湾区建厂投产。这其中的每一环都需要城市间的高度融合,比如便利、快速的通关、资本的自由流动、货物的寄运,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障碍,都会阻碍创新链条的打造和创新生态的营造。
上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并非仅是设想,而是在前湾区时代就有过成功实践。香港科技大学的内地毕业生汪滔在深圳创办了制造无人机的公司大疆。凭借在香港学到的机器人知识和深圳的产业链优势,大疆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成为少数在一个新兴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企业。
大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尚未成型时自然生长出来的,充分证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基础足够好。其实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与资源的矛盾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需要一个领头羊。因此,无论对区域还是对国家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尽早实现互联互通,煲出一锅锅创新的好汤,都责无旁贷。
成功的互联互通意味着“煲汤的食材”——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便利获得,包括人、信息、产品、技术、资金等。粤港澳大湾区横跨十一个城市、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仍然存在不少壁垒。过去两年,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举措推进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广州市近日宣布地铁22号将南延至深圳;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动三项鼓励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就业的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正在加快推进。笔者认为,未来还需要更多类似的举措,直到大湾区连成一个行政边界模糊的整体。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级战略规划,其力道可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设置比肩。大湾区城市深圳就是抓住了经济特区的机遇,自下而上生长成国际化创新大都市,在新时代更是荣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殊荣。而同为当年的经济特区——深圳的邻居汕头,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被甩下高速发展的列车。
今天的大湾区同样存在发展的窗口期。根据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周期理论(康波周期),每一轮经济的发展都是靠新技术的产生、应用、成熟带动的,“互联网+”是本轮康波周期的技术创新的最后成熟阶段,在“互联网+”完全渗入日常生活后,这一轮由信息技术带动的经济增长即将结束。
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凭借各个城市原本的基础和优势,完全可以赶上这趟以智能制造、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的车。而长期依赖房地产、金融产业的香港,也可以借此机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很多眼下无解的民生问题甚至能够找到迎刃而解的办法:科技的产业链条比香港现在倚重的金融业、服务业更长,几乎能够横向覆盖所有的生产生活领域,可以带动各行业释放更多新的优质就业机会,为年轻人提供丰富的上升渠道。
在政治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划之初就包含了“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意义,正如深圳自下而上生长,自我塑造了“经济特区”的内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功,同样可以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拓展“一国两制”的意义空间,港澳可以在产业升级中与内地形成新的互动格局,找到自己新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