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民间促打针 政府须觉悟

图1 香港社交媒体有关鼓励疫苗接种话题声量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6月18日电/香港新冠疫苗接种进度不尽如人意,不少企业团体纷纷推出抽奖活动以鼓励市民接种疫苗,其中“打疫苗送豪宅”甚至引发轰动效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此轮由民间主导的“催针”产生一定效果,港人在予以正面评价之余,同时批评港府推动疫苗接种的积极性、创造力不如民间,更对公务员不带头接种疫苗却享受额外福利而感到失望和不满。

  今年4月的变种病毒危机,再度暴露出香港疫苗接种率远未达标的窘境,也促使各界开始思考如何更好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过去一段时间,不少政商界人士均建议港府为已接种两针疫苗的市民提供抽奖、赠礼等物质诱因激励,但官方多次以“会有反效果”为由否定或不愿正面回应后,民间率先行动起来。

  如图1所示,5月27日机管局率先拿出6万张机票用以疫苗接种抽奖,次日又有地产商推出“打针抽豪宅”轰动全港,一系列活动立即引发热议。6月初又有企业和团体推出第二波活动,虽然话题新鲜度降低,但同样引起高度关注。一些原本被“疫苗有害论”影响而持观望态度的港人,纷纷表示会因此考虑接种疫苗,可见物质诱因产生了一定效果。

  不过,相较于民间推出多个鼓励接种疫苗的“大礼包”,港府在5月31日涉及若今后疫情反复有可能对未接种疫苗者实行更严格社交限制政策的表态,受到更多关注和议论。有网民批评此举本末倒置,认为社会上本来就有部分人群因身体、疾病等原因不适合接种疫苗,港府应该把释出诱因鼓励如何让更多身体健康者接种置于优先地位,而不是反向“惩罚”未接种人士,这样难免损害那些身体条件不允许接种人群的权益。

图2 疫苗接种计划开展以来每日新增第一针疫苗接种人数与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已接种新冠疫苗的香港居民占全港总人口比例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图2所示,受到近期民间各种奖励措施刺激,香港出现了疫苗接种的第三波高峰期,近期日均接种量创下疫苗接种计划启动以来的新高。回顾过去近四个月的疫苗接种人数变化,不难发现之前港人接种疫苗意愿很大程度上受到本地疫情影响,两次接种高峰均发生在本地疫情反弹或输入病例走高之后,当疫情平复后接种量很快下降。不过,近期疫苗接种人数在疫情持续走低的状态下上升,说明民间推动的激励政策的确有效,但目前仍未达到25%的接种率,离构筑近七成覆盖率的免疫屏障还很远(如图3)。因而有网民质疑,既然民间拿出少量资源催针就取得一定成效,而握有庞大公共资源的政府还在等什么?

图4 香港社交媒体有关拒绝接种疫苗的原因声量分布的前后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轮民间激励打针措施推出后,也影响到拒打疫苗港人的想法。如图4所示,近期对疫苗副作用表示担忧的比例有所减少,但对疫苗接种记录无法与通关挂钩、认为疫苗对变种病毒无效的看法,均维持原有比例甚至有所上升。而就上述问题做出澄清回应或积极促成解决,则已经远远超过民间的能力范围,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对近期政府与民间鼓励接种疫苗措施的情绪反应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从网民情绪的角度观察(如图5),社交媒体对政府促打疫苗的负面情绪远远超过民间,而对民间推出的抽奖活动多以轻松态度对待,并未引起较剧烈的抗拒心理。这就凸显出网民对政府无力推动疫苗接种的不满情绪十分高涨,其中又突出表现为对公务员“疫苗假期”议题上的愤怒情绪。不少网民指出,公务员率先接种疫苗既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也对维持政府运作、提高防疫效率有利,现实却是公务员接种率给社会带来“负面表率”不说,还带头享受“疫苗假”。社会早就对公务员坐享高薪、高福利却懒政不作为郁积大量不满,此次“疫苗假”再次成为爆发口。

  有国家作为后盾,香港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防疫资源与疫苗储备,却在防疫工作中表现得差强人意。今次的疫情应对,香港特区政府是失去了专业的水准的,久拖不决,久治无效,后知后觉,损伤了民心,拖累了经济,令公务员体系的能力在市民心中大打折扣,政府的公信力也同样遭受民意的贬损,教训非常深刻。中评智库认为:现在香港特区政府必须觉悟,必须拿出最好的办法来加大推动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力度,向内地看齐,彻底遏制疫情,恢复香港的民生经济活力,这比任何五花八门的政策都重要!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图1 香港社交媒体有关鼓励疫苗接种话题声量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6月18日电/香港新冠疫苗接种进度不尽如人意,不少企业团体纷纷推出抽奖活动以鼓励市民接种疫苗,其中“打疫苗送豪宅”甚至引发轰动效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此轮由民间主导的“催针”产生一定效果,港人在予以正面评价之余,同时批评港府推动疫苗接种的积极性、创造力不如民间,更对公务员不带头接种疫苗却享受额外福利而感到失望和不满。

  今年4月的变种病毒危机,再度暴露出香港疫苗接种率远未达标的窘境,也促使各界开始思考如何更好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过去一段时间,不少政商界人士均建议港府为已接种两针疫苗的市民提供抽奖、赠礼等物质诱因激励,但官方多次以“会有反效果”为由否定或不愿正面回应后,民间率先行动起来。

  如图1所示,5月27日机管局率先拿出6万张机票用以疫苗接种抽奖,次日又有地产商推出“打针抽豪宅”轰动全港,一系列活动立即引发热议。6月初又有企业和团体推出第二波活动,虽然话题新鲜度降低,但同样引起高度关注。一些原本被“疫苗有害论”影响而持观望态度的港人,纷纷表示会因此考虑接种疫苗,可见物质诱因产生了一定效果。

  不过,相较于民间推出多个鼓励接种疫苗的“大礼包”,港府在5月31日涉及若今后疫情反复有可能对未接种疫苗者实行更严格社交限制政策的表态,受到更多关注和议论。有网民批评此举本末倒置,认为社会上本来就有部分人群因身体、疾病等原因不适合接种疫苗,港府应该把释出诱因鼓励如何让更多身体健康者接种置于优先地位,而不是反向“惩罚”未接种人士,这样难免损害那些身体条件不允许接种人群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