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司法议题泛政治化渐退潮
中评社香港6月15日电/前年十一非法集会案5月28日宣判,黎智英、李卓人等人获刑14至18个月不等,主审法官胡雅文随后接到恐吓电话,引起全港舆论哗然。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一年来修例风波及国安案件密集审理宣判,频频触动香港社会敏感神经,但总体上随着司法议题泛政治化逐渐退潮,社会对司法系统的负面情绪逐步降温,市民力撑法官不畏黑暴威胁、做出公正裁决。
如图1所示,今年4月以来,胡雅文法官主审前年8·18、10·1等非法集会案,多次引起民意关注,但对5月底接获恐吓电话的声量、关注度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胡法官遭恐吓后,不仅引起民意广泛关注,更引发大量市民谴责黑暴势力以胁迫手段干预司法。不少市民表示,此前并未听说过胡雅文法官,但因为此次受恐吓新闻爆出才知其人,进而更感到胡法官秉公审判、主持正义的可贵。有观点认为,之所以出现恐吓法官的行径,恰恰说明过去类似案件判决太过轻纵,此次胡法官仅是作出回归法律与常理的判决,就刺痛黑暴势力神经,今后更应对反中乱港分子严审重判,才能以儆效尤,维护香港法治与稳定。
反观过去一段时间密切关注反对派人士被捕、被控等情况的反对派舆论,在此次涉及胡法官的关注点中,大多聚焦于黎智英、李柱铭及何俊仁等资深政客被“重判”的话题,却对胡法官遭恐吓一事以淡化回避、或一笔带过的方式处理,足见其双重标准。
如图2所示,修例风波爆发以来,香港司法系统卷入政治博弈漩涡之中,每每出现不利于反对派的司法行动或判决后,社交媒体舆情必然反弹,负面情绪也随之高涨,并在去年全年进入高峰期。这是因为,一方面修例风波期间黑暴案件密集审讯,几乎每一宗案件背后的政治意义,都受到各方力量关注与解读;另一方面,案件被告也从参与暴力示威活动的“素人”为主,变为黄之锋、黎智英等反对派代表人物,故法庭取代街头或议会,成为反对派争取支持与同情的新“战线”。
不过,自今年以来,有关司法方面的整体关注度与负面情绪均进入波动式下行区间。即便今年3月“初选47人案”司法程序再度致关注度反弹,但负面情绪则保持相对平稳。由此可见,国安法生效近一年来,香港政治生态由乱入治的总体趋势,也体现在司法议题“泛政治化”的逐渐退潮上,港人对司法案件、司法机构“敏感度”的持续走低,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香港司法系统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
进一步分析发现,香港社会对司法系统负面情绪的背后,其实有两条不同的逻辑:一是乱港势力透过对一些法官言论断章取义的操作、或刻意炒作个别轻判暴力案件的新闻,达到裹挟民粹、绑架舆论干预司法的政治目的,被煽动的激进网民频频攻击香港司法,甚至“起底”法官威胁动用“私刑”;二是非激进网民对修例风波爆发后一些司法判决被外部政治因素干预深感担忧,批评个别法官“放生”暴徒、对香港社会带来危害。
如图3所示,激进网民对司法系统的负面情绪仍然频繁波动,但相较于去年的连续高峰已经明显降低,而非激进网民的负面情绪则已经回落至较低位,说明各派别对司法系统负面情绪均有不同程度平复,司法系统的权威性、认受性和公信力也在逐渐重塑。
如图4所示,除马道立、张举能因担任终审法院首席法官,言论受到各界关注与评论以外,大部分法官都是因涉及修例风波或国安案件判决受到社交媒体关注。其中,社交媒体关注度最高的法官是拒绝黎智英保释遭到恐吓的苏惠德,而负面情绪最高的法官,则是重判社工刘家栋的苏文隆。不难看出,今年以来香港法官卷入热点舆情的人数、频率以及受到的负面攻击均不同程度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此次胡雅文法官遭到恐吓后,不仅引起舆论哗然,同时也激起更多市民声援胡法官、谴责暴力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系统逐渐走出政治纷争、重塑法治权威的向好势头之下,反对派仍就“初选47人案”等议题动员舆论和组织力量持续向司法系统施压。这些操作目前虽然只在同温层内回响,再也难以重现往日左右整个社交媒体舆论走向的强势,但令许多港人警惕地察觉到,前有反对派不放弃干扰判案,后有法官遭到恐吓,说明目前香港司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民意多数认为只有严惩和震慑干预、恐吓司法的行为,才能真正伸张社会正义、维护法律底线。
中评智库认为,随着香港由乱及治,捍卫司法权威,维护司法正义、匡正社会秩序,必将成为香港的主流民意。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6月15日电/前年十一非法集会案5月28日宣判,黎智英、李卓人等人获刑14至18个月不等,主审法官胡雅文随后接到恐吓电话,引起全港舆论哗然。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一年来修例风波及国安案件密集审理宣判,频频触动香港社会敏感神经,但总体上随着司法议题泛政治化逐渐退潮,社会对司法系统的负面情绪逐步降温,市民力撑法官不畏黑暴威胁、做出公正裁决。
如图1所示,今年4月以来,胡雅文法官主审前年8·18、10·1等非法集会案,多次引起民意关注,但对5月底接获恐吓电话的声量、关注度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胡法官遭恐吓后,不仅引起民意广泛关注,更引发大量市民谴责黑暴势力以胁迫手段干预司法。不少市民表示,此前并未听说过胡雅文法官,但因为此次受恐吓新闻爆出才知其人,进而更感到胡法官秉公审判、主持正义的可贵。有观点认为,之所以出现恐吓法官的行径,恰恰说明过去类似案件判决太过轻纵,此次胡法官仅是作出回归法律与常理的判决,就刺痛黑暴势力神经,今后更应对反中乱港分子严审重判,才能以儆效尤,维护香港法治与稳定。
反观过去一段时间密切关注反对派人士被捕、被控等情况的反对派舆论,在此次涉及胡法官的关注点中,大多聚焦于黎智英、李柱铭及何俊仁等资深政客被“重判”的话题,却对胡法官遭恐吓一事以淡化回避、或一笔带过的方式处理,足见其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