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美国大选后的两岸关系
中评社香港1月9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不久前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会议室召开座谈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美关系室主任汪曙申、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锺厚涛、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副教授郭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员仇朝兵、中评智库研究员暨中评社国际新闻部主任郭至君与会。
座谈会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李振广主持。美国大选牵动两岸民众特别是相关专家学者的目光,近年两岸冲突加剧与美国政坛的特殊状况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与会者围绕白宫易主对两岸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各自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以《美国大选后的两岸关系》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李振广:开场白
2020美国大选之后,两岸关系、中美关系走向如何,今天想听一听在座各位中青年学者的看法,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因为青年人代表着未来,虽说没有老一代学者的经验丰富,但想像力绝对丰富,也有一些犀利的观点,因此,我们这次的论坛就想听听中青年世代的研究者们对未来的美国对台政策、两岸关系的走向有什么想法,希望今天你们能够畅所欲言。
郭艳: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及美台互动新方向
那么我申请第一个先发言,抛砖引玉。对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及其相应的对华战略定位。当前,影响上一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没有朝着有利于改善两国关系的方向改变,反而因新冠疫情而加速恶化,中美关系下降到冷战结束以来的低点。在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对华强硬”已成“政治正确”的背景下,认为两国之间爆发“新冷战”、正在(或已经)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可能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国政府换届不会带来中美关系大的改善,新一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仍会沿着既有的基调前进,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深化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拜登当选,结合民主党党纲、拜登个人及其主要外交政策顾问言论,我们可以大致勾勒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取向:
一、在全球战略上,拜登政府虽不会回到奥巴马时期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路线,但会努力改善和深化与盟友的关系,修复“特朗普主义”的负面影响,恢复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此举可能让更多传统盟友归队,更有组织地围堵中国;会在大国战略竞争的框架下看待和处理中美俄三角关系,拜登“俄罗斯可能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的看法,可能有助于减轻中国的战略压力;可能会在疫情控制、环境保护、全球粮食危机等方面与中国进行必要的合作。
二、在经济上,拜登政府将利用多种手段对美中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在关键制造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继续局部脱钩,并在高科技领域加大供应限制甚至切断关键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会将其所谓“公平、平等、互惠”的国际经贸规则向区域和多边贸易体系推进,从而事实上将其认定的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排除在外。
三、在价值观上,鉴于民主党传统,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华政策中的地位将得到显着提升,美国将继续打击中国国际形象,未来可能联合西方其他国家在香港、新疆、西藏等所谓人权问题上加大对华施压乃至制裁,并将人权问题与经济、技术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整体来看,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相对更具可预测性,但竞争和敌对明显,中美关系不可能好转。
中美建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把台湾问题置于“基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框架下,利用美国台海政策的两面性和内在矛盾性,谋求美国利益的最大化。总体而言,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形成的三角关系虽环环相扣,但重心是美中关系,台湾只是美国对华战略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中美建交以来美台互动与中美关系的阶段性变动紧密相连。
当前,不管美国对华政策是否明确使用“遏制”一词,其实际举措已与遏制无异,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诸多领域成为美国对华遏制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大选后,从美国的角度来说,随着中美战略竞争乃至冲突加剧,在两岸的天平上进一步向台湾倾斜是一定的,但因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突破现有框架并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因此,现有路径会得到持续乃至扩展,即美国在不突破“一个中国”原则底线的前提下,渐次提升台湾在美“印太战略”中的定位,通过国会立法、经济合作、对台军售、“外交”声援等途径,全面深化美台实质关系,以便更好地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
从台湾方面来说,蔡英文当局在“抗中亲美”战略思维与政策下,会积极配合美国政府推行的全面反华与“以台制华”战略,积极融入美国“印太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两岸“脱钩”,增加对美军购,深化与美防务合作与技术交流,并进一步寻求美对台“国际空间”的支持,以寻求美国的安全保护。
至于两岸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美国大选后,结合美国选举结果、两岸关系现状以及岛内政治生态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两岸关系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
一、中美战略竞争和冲突加剧导致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如上所言,美国加大利用“台湾牌”遏制中国的力度,不仅会恶化中美关系,也给两岸关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制约大陆对台政策措施的成效,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导致台海危机可能再次爆发。
二、岛内政治生态使两岸僵局难解。目前,民进党全面执政,国民党无心、也无力制衡民进党,一党独大的民进党更加肆无忌惮。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支持纵容台独分裂活动,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挟洋自重,煽动两岸敌意,升高两岸对抗,导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
三、两岸民意对抗加剧。蔡英文上台执政后,在蔡当局政策引导与绿营媒体操控下,岛内出现“反中”逆流,加上蔡当局藉新冠疫情采取“防陆拒陆”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台独民粹主义情绪,岛内出现一股强烈的“抗中仇中”气氛,与此同时,大陆“武统”声浪高涨,两岸社会民众的对立情绪显然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由上可知,未来几年,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两岸关系可能持续恶化,甚至爆发某种程度的危机。为了两岸民众的福祉,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妥善处理中美竞争,在坚守底线的同时,也要防止战略冒进,尽最大可能谋求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其次,我们仍要保持战略耐心,在对“台独”保持足够威慑力的同时,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当然,如果美台勾连跨越红线导致两岸兵戎相见,则另当别论。
汪曙申:美国新政府对华总体框架不变
首先,美国政局的改变不会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变化。特朗普和拜登两者不论谁上台,未来的中美关系都会继续以战略竞争为主。其可能性区别在于民主、共和两党对国际秩序的态度上:共和党认为现有的国际秩序是有利于中国的,于是特朗普政府“不停退群”;而民主党则认为采取多边主义对美国更有利,相较之下较易于合作。
第二,特朗普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了中国,而这个战略定位将是影响深远的。我们知道特朗普在美国政坛布满了极端保守主义势力,其权力中枢包括国务院、司法部、国防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等,这些职位上都是极端保守派,他们影响并塑造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导致对中美出现“新冷战”这样一种担忧,比如其中的代表人物蓬佩奥,我们知道他是积极推动中美“新冷战”的。但如果把这个概念挪到民主党身上,个人认为其是不太能接受的。在民主党看来,“新冷战”是不切实际的,他们认为应该在中美关系中进行一种更有力、更有效、更全面的战略竞争,而非“新冷战”。这一点在民主党内部,包括拜登的团队内都是有共识的。拜登团队基本上持有三个观点:一个是美国还是要选用“正统的”对华方针。二是要与中国进行全领域的竞争。何谓全领域?美国认为,全领域即是政治、经济、科技、意识形态、国际盟友、外交等等领域上都不能有短板。第三点是进行全社会的竞争。从中美建交40年的这个情况来看,特朗普执政四年内所塑造的对华关系新态势所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深层次的。
未来中美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将是较大的,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总体上还是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华战略竞争的需要,因此我的判断是,不论谁执政,美国对华的总体框架不会改变。其中有三点是非常确定的:一是推行两岸长期分裂不统,这是美国的传统主张。在美国看来,最近几年中国不断推动促统进程,战略耐心有所降低。因此美国对台湾问题更为关注,也投入了更多的战略力量去延续其传统主张。
美国这样的政策对蔡英文有什么影响呢?岛内称蔡英文在此次美国大选中更支持特朗普,对拜登有所忽视。但我们也知道台湾的态度一向是转变得比较快的,一旦拜登上台,蔡英文肯定会第一时间与拜登团队接洽,规划下一阶段台美关系的议程。当前美国民主党也对台湾“民主”及进行事实独立表示支持,因此我认为,若拜登上台,台美关系的大格局不会大变。蔡英文怎么看待下一阶段的台独政策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若拜登上台,蔡英文的台独政策,像之前提到的修宪、公投的实施空间可能都会缩小。
台湾对美政策方面,还会重视对军事安全领域的强化,这一点应该是延续蔡英文第一任内的做法,即将台湾的“独立防卫”等新型军事战略与美国西太的军事战略结合起来,在军售和联合演习等方面保持军事合作的连贯性。至于立法部门,这次美国国会也改选了,美国国会还是延续了一贯的亲台的格局,我们注意到从2017年到现在的115、116两届国会对台立法的力度都是比较大的,这些法律虚化了美国的一中政策,是特朗普政府为介入台海事务、进行军售的依据。然而法律还是能继续规范下一任政府的,新一届国会将于明年一月成立,目前来看,虽然有些铁杆的亲台议员落选了,但我们仍需关注新一届国会议员的组成及其涉台议题的内容、关注点和性质。
从两岸关系的角度来讲,蔡英文不会调整民进党的既定政策——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在台湾制造两岸割裂和对抗氛围,强化台湾民众的台独意识、渲染大陆威胁论等这些都是民进党的政治策略,是不会变化的,两岸政治关系也很难改善。双方在国际场合的斗争,在我看来还会进一步扩大。台湾对大陆政策的缺乏客观理性认识的现状将继续。相反,美台关系若保持既定路线继续提升的话,台湾社会对美国的战略依靠将会进一步扩大。所以对此我的判断是:未来四年,在中美竞争的格局下,两岸关系将继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但大陆将继续占据主导位置,主动权在大陆,前提是保持战略耐心,即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陆的既定方针不会改变,是否会出现两岸破局取决于蔡英文的政策激进程度。
仇朝兵:警惕中美台意识形态对抗色彩渐浓
中美已经陷入“全面竞争”状态,台湾问题不仅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美国视为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强调台湾是“亚洲的民主灯塔”,一旦美国无法对台海安全做出承诺,其在亚太地区的信誉体系将面临崩塌,导致周边盟国无法信任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安全保障。
判断未来美国政府对台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美国对台政策具有延续性,也就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是有稳定性的,但同时我们需要看到,这种形式上的稳定性和实质上的重大变化是同时存在的;第二,看新政府及未来美国政府对台政策,不能仅仅关注行政部门本身宣示的政策主张,还要充分认识美国国会在台湾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能低估其影响;第三,审视国会在台湾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要关注在国会得以通过并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的涉台法案,但也不能忽视国会正在推动的甚至被搁置的立法活动。
美国对台政策延续性主要表现为其对台政策基本框架在形式上不会有大的改变,也就是继续在形式上坚持其基于《与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的“一个中国政策”,但美国对台实质关系可能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升。美台官方接触可能会进一步升级;美国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力度可能会增加(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美台经贸关系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并在实质上达成美台自由贸易协定;美台教育和人员交流会进一步提升;美台安全合作可能会进一步深化,美国对台军售可能会进一步升级,双边军事联系会进一步加强。
在过去四年中,国会在台湾问题上非常活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产生了严重影响。特别是部分议员非常活跃,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推动的法案,有的已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更多的是处于推动过程中或者已经被搁置起来;他们还提出和推动了一些涉台决议案。已成为法律的这些法案,未来在美台关系中将会继续发挥作用。而尚未成为法律或已经被搁置的法案以及各涉台决议案,虽然不具备业已成为法律的那些法案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认知的变化和未来美国对台政策可能走向。预计本次美国大选之后,国会在其涉台行为中的角色可能更加活跃。
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都已经陷入消极互动的状态。岛内民进党“一党独大”,民进党政府与美国互动更加紧密。美台互动和美台实质关系的发展将会恶化两岸关系氛围,并进一步刺激和恶化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持续紧张,也会导致美台关系进一步走近和加强。过去几年,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美已陷入全面竞争状态,两国意识形态对抗色彩已非常浓厚。同时,两岸互动中的意识形态色彩也越来越浓厚。中美台三边互动中意识形态对抗色彩越浓,也会导致调整和改善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困难。
张华:美国大选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影响深
我们可以从经、纬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纬度方面我将从选举对美台关系以及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来谈。美国总统选举对美台关系的影响主要讲三个层面。首先先谈一下我对选后美台关系走向的一个大的判断。
第一个小点是美国对“一中政策”的态度。虽然民主党党纲把“一中政策”偷偷“拿掉了”,但我依然认为,拜登上台,民主党执政,美国政府还会坚持基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基础上的“一中政策”。
第二个小点是美国对于陆美台三方关系的界定问题。陆美台关系在特朗普时期,或是说在奥巴马后期就开始转向所谓的“双轨政策”,即美台关系独立于中美关系而单独存在。美国对这个关系的界定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拜登上台,将对美中和美台的“双轨政策”转回“中美关系下的台湾问题”。
第三个小点是“战略清晰”还是“政策模糊”的问题。特朗普执政期间对台湾问题的清晰化是大家普遍的看法,所谓“清晰化”和“模糊化”的界定,无非就是当两岸爆发冲突的时候美国会不会出兵的问题。这样看特朗普任内也并没有那么“清晰”,只不过他的一些举动让大家觉得有“清晰化”的倾向。若拜登上台,美台关系可能会回到“模糊化”的轨道上。
最后一个小点是“台独”问题。目前蔡英文比较担心的一点就是若拜登上台,对“台独”的管控是否会加强。管控激进派的概念出现在小布什执政后期,即2005-2008年期间,在这期间曾经形成过中美之间共同管控、遏制“台独”的局面。拜登上台后会不会再次出现此种情况?个人的看法是不会。
上面的四个小点给大家报告了一下大的框架方面的看法,也是第一个层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层面——相对具体的事务。我们分析美台关系,一般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涉外关系、美国国会等层面入手。首先我们先来看政治上,美国还会不会延续之前推动双方高层官员访问的做法,按照“与台湾交往法”,进行“counterpart”即双方对等的交流?特朗普时期连续派了两名部长级官员访台。那我们再来回溯一下,历史上美国首次派部长级官员访台是在1994年,是民主党执政时期,但在共和党的小布什任期内比较多。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处理高层官员访台的态度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奥巴马时期也曾派环保署署长吉娜·麦卡锡访台,但操作上是先访问大陆,然后再访问台湾,而非从美国直接赴台。若拜登上台,我个人认为,美台高层官员访谈频率会有所降低,公开展现美台关系的行为可能会有所节制。军事方面,对台军售将继续。特朗普与奥巴马在对台军售方面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从“打包”转为“零售”奥巴马“打包”是为了将其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拜登政府大概率也会如此。
美国对台政策的第三个层面在于其政策实施的方式。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特朗普和蔡英文执政期间,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台面下的东西都翻到台面上来”。若拜登上台,应该不会这么“高调”,就是说,私下可能还是会做,但是不要公开展示,这一点我相信拜登政府会有所节制。
美国总统选举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简单讲三个小点。第一个小点,刚才汪主任也提到了,就是蔡英文“押错宝”了,既然押错宝了,那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蔡英文当局会怎么办?第二个小点在两岸关系上,我相信国民党一定会抓住蔡英文“押错宝”这个机会攻击民进党当局,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当局会怎么办?很多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关系至少短期内会平和一点。当然,改善两岸关系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结构性的因素在这,民进党当局不可能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大的战略博弈不会改变。第三个小点在于岛内政治,我刚才讲了,陈水扁和国民党会给民进党当局带来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的预估是,蔡英文当局会继续“怼”国民党,转移对美政策失败的窘况。这段时间岛内是相对比较平静的,未来的一段时间,岛内的政治争端可能又要起来一波。
在经度方面也就是从时间上来看,之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十月惊奇”,“十月惊奇”没来,大家又转而关注现在到1月20日之间,特朗普或拜登会有什么动作。在美台关系上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个,蔡英文曾在2016年12月2日与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通话,这件事提醒我们什么呢,就是蔡英文将以何种方式向新一届美国政府表示祝贺。(编注,蔡英文已发推特祝贺拜登当选)另外一点是美国将如何安排2021年蔡英文的外访“过境”。
锺厚涛:美对台的角色定位会生变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选举人票特朗普是214票,然后关键是这次拜登得了超过7600万票,特朗普得了超过7100万票。而2016年,特朗普才得了六千两百多万票。基于此,我的几点观察是:第一点,2020年的投票总数是1.6亿,创下了美国200多年来的新高,我们知道2016年1.3亿多,不到1.4亿。第二,投票率是66.8%,是120年来,即自1900年来的最高纪录。问题在于今年的两个选举人似乎都魅力欠佳:一个是“昏昏欲睡”的拜登,一个是“满嘴跑火车”的特朗普,在这样两个人进行的对决的时候怎么能产生这么多的选票?在我看来,今年的美国大选是一次典型的极化政治。今年的大选由以往的“支持谁”变为了“反对谁”,那么目前美国政治的极化走向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都知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那么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否会走向一个极化?是否会走向反全球主义?在这里我暂且只提出问题,答案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也就是说,即使我们预期民主党的上台会进一步构建联盟体系,参与联合国行动,由“退群”到重新返群等等,但这一切在美国国内如此强大的牵制力之下可以走多远?这一点我也无法给出答案。
第二点,这次选举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我们知道一般的选举都不是两个候选人在比拼,而是两个政党在战斗。但这一次很特殊,特朗普基本上没有得到共和党全力的加持,然而就在这样没有得到共和党全力加持的情况下,他依然能获得超过7100万票,这是非常惊人的,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觉得这是美国的民粹政治开启的新的模式,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包括2016年台湾的选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两个民粹力量的对决。如果没有民粹的话很难解释为什么韩国瑜能有百万人的造势,仅仅靠蓝营是没有那么强大的动员力量的,蔡英文为什么能获得817万票也是同理。我认为现在的美国政治也罢,岛内政治也罢,其选举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我们所说的岛内蓝绿板块,美国的蓝红基本盘等等,现在都“反盘”了。
第三点,就是2016年特朗普胜选之后,很多美国人都坚信,基于美国强大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机制,特朗普四年后必然面临着下台的命运。然而今年的大选中特朗普竟然依然能获得高票加持,我们可以从各种指标体系里看到特朗普此次竞选除了连任以外没有任何优势:他的新冠疫情处理很差、他引以为傲的经济也在第二季度下降了32.4%,能以几乎是单打独斗的状态获得这么多选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在我看来,这样的矛盾反映着美国保守主义浪潮的回归。在这样一个强大的浪潮之下,未来的美国或许又会出现下一个“特朗普”式的人物。
以上是战术性的分析,而我更想谈谈战略层面的问题。个人认为美国对华战略的转捩点在2010年,当年中国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总量大国,数据自2011年出来后自然引起了美国的注意,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我们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总体上来看,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对美国构成大局的威胁和挑战的时候,美国都会有所行动的。80年代通过美苏冷战,把苏联搞垮了;90年代通过广岛协议把日本搞垮了;00年代通过在中东制造战争,引发难民危机,把欧洲搞垮了……2010年是一个转折,中国超越日本后被美国视作头号对手。但是从2011年到2018年,在我看来,这七年间美国打的是代理人战争。什么是代理人战争呢?2011-2012年美国把日本推出来,鼓动日本制造一个所谓的“钓鱼岛危机”,让中日之间发生冲突。2013-2015年挑动菲律宾,推动南海问题的形成。2016年挑动韩国,产生萨德事件。2017年是印度,造成洞朗危机。可见这七年间美国把中国周边“好挑”的都“挑了个遍”。于是在2018年美国亲自上阵,开启中美贸易战。所以,不论是特朗普连任还是拜登上台,这样一个大的战略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美国将延续其对“世界第二”的一贯态度和策略,对华进行战略性遏制。
我想谈的第三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美国的台海政策。个人认为未来美国对台湾的一个角色定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奥巴马时期,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现在回过头来发现当时台湾的角色定位就是“安静的受益者”。特朗普时期推出了所谓的“印太战略”,台湾也在其“外交部”成立了一个相应的“印太科”作为对接。但由于印太战略本身就没有成型,所以在我看来这段时间台湾的角色只是一个“躁动的边缘者”。为什么说它是“边缘者”呢?因为所谓的“四方战略”(美日印澳)里并没有台湾的正式地位。拜登时期应该会构建其新的亚太战略,名称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台湾在此过程中由“边缘者”走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因为随着中美实力对比越来越接近,我们的周边国家会越来越谨慎,越来越趋向于选择“不选边”,因此,这个时候台湾的明确表态就会让它走向美国战略的前排。
郭至君: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
中美关系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之一,但从2018年中美之间出现的经贸摩擦开始,两国关系眼见着开始在各个领域冲突增多,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后,纷争更是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具体。今年,全世界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可怕的新冠病毒的冲击,而面对这场大流行病,中美两国却并没有扩大合作、扭转不断转差的双边关系,反而开始了一场高度危险的地缘政治斗争,将疫情作为战场,甚至乎拿起了意识形态和民粹主义作为武器,使得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到了“脱钩”和“战争”的悬崖边缘。可以说,目前中美关系之间的消极变化是非常危险的,从中国本身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对待美国,中国需要打消原来的一些幻想,也要坚持能够与其和平共处的战略定力和战略信心。我始终不认为中国和美国今天的关系会进入全面对抗,这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注定要发生的。
此次美国大选结果因为大量的邮寄选票迟迟未定,目前拜登已上演一出逆风翻盘的惊天逆转,但特朗普阵营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服开始上诉,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社会将混乱不堪,美国社会的分裂在所难免。
假如拜登最后顺利入主白宫,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后成为美国第46任总统,那我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能会有一个逐渐回到建制路线而且两国领导高层可以沟通的状态。拜登是民主党里面的老练的政治人物,属于一位“稳健型”选手,从他的几次演讲和他的团队构成来看,如他当选,美国的总体外交战略首先将强调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即重振其世界老大的地位,且需要修补特朗普政府过去四年对美国国际领导地位的损害,改变“退群之姿”与世界重新接触,特别是会深化与美国盟友和伙伴国的关系。因此,拜登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强度不会比特朗普还大,而中国则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恢复与美国政府高层的往来,争取中美之间的对话,这样即使日后在某些地方有摩擦纠纷,也可提前沟通管控,不至于擦枪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