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为何不相信美国的“中国威胁论”

展示绚烂是需要的,但是民众并不愿意被逼玩火。

  中评社╱题:台湾人为何不相信美国的“中国威胁论” 作者:王昆义(台湾),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

  【摘要】美国的战略操作看似保护台湾,但却被台湾民意认为是在“利用台湾”。反倒是希望与大陆维持对话交流的民意却高达77.9%,这可以解读台湾民意相信美国保护台湾并不真实,但是中国说要维持两岸和平发展,却让大部分台湾民众所相信。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4月8日推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条文中承认台湾是“美国印太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要求“防卫台湾”;还要求“在与其它国家交往的同样基础上”与台湾展开交往,“不得对美国政府机构与台湾政府同行直接和例行互动施加任何限制”。

  一、拜登政府推出美中“大国竞争”

  这个法案彰显拜登上台以后,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越趋一致的战略,那就是“对抗中国”。而且拜登对抗中国的做法甚至超越川普的作为,被称做“大国竞争”。这里面包含着将川普针对美中贸易战,扩大到包括军事、外交层面的对抗,在经济领域也继续采行川普竞争的策略,唯有在环境层面才愿意与中国采取合作的态度。

  至于台海方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曾强调,美国将持续与盟友伙伴合作,支持在印太地区共享繁荣、安全和价值观,这也包括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因为台湾对维系台湾海峡与区域和平稳定有所贡献。

  美国的设想是如同“台湾关系法”所反映的美国长期政策,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坚若盘石”,美国仍保有能力来抵抗会危及台湾人民安全,或社会经济体系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以及其他形式的胁迫行动,如此将有助于维护台海、两岸以及区域的和平稳定。

  另外,在美国国会推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之后,《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拜登政府强势支持台湾,是时候放弃‘战略模糊’了吗?”的一篇报导。报导指出,随着中国力量和雄心的日益增强,加上北京判断华盛顿将被削弱和分散注意力,有关美国是否应该对台湾防御做出更清晰承诺的辩论正在进行中,部分是为了降低因中国误判而导致不必要战争的风险。

  只是,美国智库昆西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史文(Michael Swaine)却称这种做法是在“发狂”。他说,美国若明确宣示防卫台湾,加上结束美台政府接触的限制,将把北京逼到墙角,非但不能威慑,反而提高台海冲突的可能性。

  史文也在推特上说:“无论如何都会坚定捍卫台湾的承诺是大错特错的。”他还指出,《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没有提到中国的想法,显然是“假定北京军事肌肉秀只是突然出现,没有别的原因,只想骚扰台湾并显示其日益增长的雄心”。

  史文还说,在美国不再能确定自己会在台海冲突中获胜的情况下,无论出现什么出色的国防科技,吓阻台海冲突已经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他认为,关于吓阻台海冲突的有效性,需要广泛的计算成本,这远超出军事问题,尤其是加上可信的保证战略——传达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立场的持续可信度。他说,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这种假定的模糊性,但这是处理台湾问题的最不危险的方法,“真的没有合理的替代选择”。

  而根据美国“一中政策”立场制定沿用多年的对台“战略模糊”政策,美国是在不承认台湾独立的情况下支持台湾的,美国为台湾提供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但不明确承诺要捍卫台湾免受中国的攻击。然而,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增强,有关美国是否应该对台湾的防御,做出更明确清晰的承诺,这项辩论也还未定。

  这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上的核心挑战,也是拜登政府在制定亚洲战略时的一个重点,包括白宫、国务院和五角大厦都在重新评估美国战略的核心原则,以适应一个新的、而且是更危险的美中“大国竞争”的对抗阶段。而在3月,美军印太司令戴维森还警告,中国有可能在未来6年内试图以武力夺回台湾。

  以往,尽管美国通过外交联系、军售、坚定的措辞,甚至偶尔的军事演习来支持台湾,但美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愿说明将会如何应对这种攻击,在台湾与美国断交之后,失去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支持,也没有任何声明、原则或安全协议迫使美国“必须”来保护台湾。

  至于,美国国会在1979年所制定的“台湾关系法”,也仅是规定“任何以和平手段以外的方式来决定台湾未来的动作”,都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这也就是有名的对台“战略模糊”政策,这种谨慎的平衡既可以避免激怒中国,也可以避免怂恿台湾正式宣布独立,而触碰中国的底线与红线。

  如今,美国国会参议院外委会推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要把台湾视为印太地区的一员,也要解除对台湾交流的限制,这到底是为了帮助台湾防卫中国使用武力,还是鼓励民进党政府进一步挑衅中国呢?短暂时间答案恐怕无解。但若是要问台湾人民的想法,却是不如美国所愿。

  二、台湾民意认为“美国想利用台湾”

  3月20日由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和台湾国际研究学会所共同举办的“拜登新局与台海安全”民调中,在问到美国政府捍卫台湾,到底是“真诚帮助台湾”,还是“想利用台湾”,结果有高达61.1%的民众认为美国是“想利用台湾”,认为美国“真诚帮助台湾”的比率只有21.3%。两者差距达3倍,可见台湾人民并不认同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与朱立伦所说的“台湾所有政党都是亲美派”的说法。

  同样的,民进党“亲美抗中”的政策,也跟台湾人民的想法并不同调。在同一项民调中,支持两岸应该开启对话的比率高达77.9%,不支持者则只有13.7%,两者的差距更大。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可能在6年内攻台的民众只有29.1%,不相信者高达63.3%,同样有相当大的差距。

  显然台湾民意并不认同美国近来不断宣称中国攻台论,以及把大陆军机一再闯入台湾西南空域的做法,认定是一种威胁台湾安全的说法,也不相信美国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两者之间,为何会有这般的矛盾呢?

  多维新闻记者林犀在4月份所撰写的一篇〈美国对中国再提制裁,将把民进党政府逼到新节点〉文章就指出,蔡英文政府任职5年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台海摆到中美冲突的第一线,使台海成为国际瞩目的“火药桶”。

  她还认为,4月8日在美国联邦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上,部分民主党及共和党人共同提出“战略竞争法案”,自然是针对主要对手中国。法案中提出要制裁“因窃取美国知识产权而受惠的中国企业”,亦对新疆问题及台湾有表态。

  在同一时间,美国商务部也提出限制美国企业出口特定产品给7家中国企业及机构,这7家中国企业与机构大多为云端运算中心。对于这做法,美方说是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中国认为这是“美国不满自己在超级计算方面技术落后”。

  而这把火也波及到台湾,据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报导,台湾企业台积电与另一家世芯科技公司生产的晶片,有提供给此次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天津飞腾公司,这个消息让当天的台湾股市的科技股大跳水。

  有趣的是,提供给《华尔街日报》牵扯到台积电和世芯科技跟中国有商业往来的讯息,竟然是民进党政府在国防部下设置的“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欧锡富。显然民进党为了配合美国跟中国的“大国竞争”,已经不惜把台湾的“护国神山”台积电给砍倒。所以,台湾政治站队美国,经济站队中国,在大国竞争的现实里,让台湾现在有些“精神分裂”。

  这当然也是台湾民意大部分会认为,美国是在利用台湾的想法,尤其是民进党政府越亲美,民意的反弹就越大,这或许是台湾党政人士所难以想像的民意取向。

  三、什么是美中“大国竞争”

  美国总统拜登上台之后所提出的“大国竞争”概念,不仅让美中两国对抗形式初具,美国也意图把西方盟友,以及印太国家拉进这个框架中。

  拜登政府所提出的“大国竞争”,正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口中所称,“中国是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考验”,而且类似俄罗斯、伊朗及北韩,许多国家虽然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但“中国带来的挑战不同”,仅有中国有撼动现行国际体系的经济、外交、军事与科技实力,因此中国是唯一具有足够实力,可以严重挑战由美国所形塑的全球制度能力的国家。

  可见,拜登政府是有意把美中竞争导向包括在经济、外交、军事与科技实力上的竞争。如果再看3月3日拜登总统所发表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的内容,拜登政府是把美中关系放在三个篮子里,分别是“对抗、竞争与合作”等三大面向,而这三大面向是层层交迭的“一体三面”。拜登政府看待中国的重点在于,希望可以促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遵守规则,也能够跟美国企业有平等的竞争。

  这种把美中的“大国竞争”从过去川普时期的贸易战扩展到其他领域,中国同样感受到美国日益增强的威胁。最显着的例子,就是美军印太司令部正推进在关岛部署陆基神盾系统的计画。而3月4日印太司令部指挥官戴维森阐释部署这一系统的理由是,因为关岛现有设施是为针对防御北韩而设计的,“不足以应对中国飞弹的威胁”。所以美军印太司令已经向美国国会提交在第一、二岛链部署中程飞弹计画。

  在美国把美中的“大国竞争”导向军事上的竞争之后,东亚地区的军备竞赛必然升高,所以大陆今年以6.8%的军费成长虽然已经超过两千亿美元,但相较于美军的军费预算总量,也不过是美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在美中“大国竞争”之下,未来大陆军费预算恐怕还会加速成长,这也可能导致东亚国家跟着加入军备竞赛。

  而在美中“大国竞争”的策略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美国时间3月18、19日于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举行美中高层战略对话。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后,美中高层首次面对面沟通,受到全球高度关注。不过,这次战略对话双方的开场白打破了以往外交礼节式的寒暄,让全世界直击了美中“唇枪舌剑”、“火光四射”的场面。

  在这场美中高层战略对话中,杨洁篪和王毅不留情面地指责美国,打破了任何美中关系可能重置的幻想。尤其是中国高层外交官在对话会上,作风比川普任内出席任何公开会谈还来得强势,不禁让人担心起美中关系状况。

  中国之所以敢于在美中进行高级别的外交会谈中,毫不礼让美国的表现,显然是受到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今年中国“两会”上所表述过的话所影响,习近平当时说:“中国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不久前还说过,美国是中国的头等威胁,所以习近平所说的“世界”,应该指的是美国。

  尤其是在对话会的前两天,美日在东京举行了“2+2”对话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其中有一条宣称“美国和日本承认,中国的行为不符合现有的国际秩序,给联盟和国际社会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挑战”,对中国来说,这样的指责并非是“待客之道”。

  另外,美国在会谈召开的前一天,还以“削弱了香港的高度自治”为由,对24名中国和香港的官员进行制裁,这种下马威的做法,已经令中国高度不满。再加上布林肯在会谈的开场白中,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接冲撞中国的核心利益,称“中国在新疆、香港、台湾的政策威胁到国际秩序,并非仅仅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这种指责,更令中国无法容忍。

  可以见得,美国是想通过造势向中国施压,刻意营造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气氛再进行会谈,但美国是低估了中国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上的决心和底线。因此,无论是杨洁篪说的“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还是王毅讲的“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都是回击美国此前对中国做出压制的动作,中国必须当面阐明不满和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原则。

  四、台湾民意为何不相信美国?

  在美中“大国竞争”的氛围下,由于美国一直把台湾问题拉入香港与新疆问题来谈,这让台湾问题直接触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让中国加大战机对台湾西南空域的袭扰频率。而4月初中国航母辽宁舰穿过宫古海峡,到台湾东面海域进行军演,都让台海危机再度升高。若加上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提出的“战略竞争法案”,确实使得台海再度成为“火药桶”。

  美国的战略操作看似保护台湾,但却被台湾民意认为是在“利用台湾”。反倒是希望与大陆维持对话交流的民意却高达77.9%,这可以解读台湾民意相信美国保护台湾并不真实,但是中国说要维持两岸和平发展,却让大部分台湾民众所相信。

  台湾民众愿意相信大陆的“和平说”,不相信美国的“威胁论”,应该还是基于同是中华民族的情结所致。当然,对于民进党过去5年不断加码操作“抗中论”,也出现弹性疲乏的心理。

  在这种意识心理背景之下,未来民进党操作“抗中论”的外溢效果应该是会持续递减,而类似习近平在视察福建时所说的“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促融论”将会逐步发酵,让台湾人民更相信中国会带来和平,美国只会带来战争,这是走完全亲美政策的台湾政党人士应该深思之处。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5月号,总第281期)

展示绚烂是需要的,但是民众并不愿意被逼玩火。

  中评社╱题:台湾人为何不相信美国的“中国威胁论” 作者:王昆义(台湾),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

  【摘要】美国的战略操作看似保护台湾,但却被台湾民意认为是在“利用台湾”。反倒是希望与大陆维持对话交流的民意却高达77.9%,这可以解读台湾民意相信美国保护台湾并不真实,但是中国说要维持两岸和平发展,却让大部分台湾民众所相信。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4月8日推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条文中承认台湾是“美国印太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要求“防卫台湾”;还要求“在与其它国家交往的同样基础上”与台湾展开交往,“不得对美国政府机构与台湾政府同行直接和例行互动施加任何限制”。

  一、拜登政府推出美中“大国竞争”

  这个法案彰显拜登上台以后,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越趋一致的战略,那就是“对抗中国”。而且拜登对抗中国的做法甚至超越川普的作为,被称做“大国竞争”。这里面包含着将川普针对美中贸易战,扩大到包括军事、外交层面的对抗,在经济领域也继续采行川普竞争的策略,唯有在环境层面才愿意与中国采取合作的态度。

  至于台海方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曾强调,美国将持续与盟友伙伴合作,支持在印太地区共享繁荣、安全和价值观,这也包括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因为台湾对维系台湾海峡与区域和平稳定有所贡献。

  美国的设想是如同“台湾关系法”所反映的美国长期政策,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坚若盘石”,美国仍保有能力来抵抗会危及台湾人民安全,或社会经济体系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以及其他形式的胁迫行动,如此将有助于维护台海、两岸以及区域的和平稳定。

  另外,在美国国会推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之后,《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拜登政府强势支持台湾,是时候放弃‘战略模糊’了吗?”的一篇报导。报导指出,随着中国力量和雄心的日益增强,加上北京判断华盛顿将被削弱和分散注意力,有关美国是否应该对台湾防御做出更清晰承诺的辩论正在进行中,部分是为了降低因中国误判而导致不必要战争的风险。

  只是,美国智库昆西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史文(Michael Swaine)却称这种做法是在“发狂”。他说,美国若明确宣示防卫台湾,加上结束美台政府接触的限制,将把北京逼到墙角,非但不能威慑,反而提高台海冲突的可能性。

  史文也在推特上说:“无论如何都会坚定捍卫台湾的承诺是大错特错的。”他还指出,《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没有提到中国的想法,显然是“假定北京军事肌肉秀只是突然出现,没有别的原因,只想骚扰台湾并显示其日益增长的雄心”。

  史文还说,在美国不再能确定自己会在台海冲突中获胜的情况下,无论出现什么出色的国防科技,吓阻台海冲突已经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他认为,关于吓阻台海冲突的有效性,需要广泛的计算成本,这远超出军事问题,尤其是加上可信的保证战略——传达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立场的持续可信度。他说,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这种假定的模糊性,但这是处理台湾问题的最不危险的方法,“真的没有合理的替代选择”。

  而根据美国“一中政策”立场制定沿用多年的对台“战略模糊”政策,美国是在不承认台湾独立的情况下支持台湾的,美国为台湾提供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但不明确承诺要捍卫台湾免受中国的攻击。然而,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增强,有关美国是否应该对台湾的防御,做出更明确清晰的承诺,这项辩论也还未定。

  这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上的核心挑战,也是拜登政府在制定亚洲战略时的一个重点,包括白宫、国务院和五角大厦都在重新评估美国战略的核心原则,以适应一个新的、而且是更危险的美中“大国竞争”的对抗阶段。而在3月,美军印太司令戴维森还警告,中国有可能在未来6年内试图以武力夺回台湾。

  以往,尽管美国通过外交联系、军售、坚定的措辞,甚至偶尔的军事演习来支持台湾,但美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愿说明将会如何应对这种攻击,在台湾与美国断交之后,失去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支持,也没有任何声明、原则或安全协议迫使美国“必须”来保护台湾。

  至于,美国国会在1979年所制定的“台湾关系法”,也仅是规定“任何以和平手段以外的方式来决定台湾未来的动作”,都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这也就是有名的对台“战略模糊”政策,这种谨慎的平衡既可以避免激怒中国,也可以避免怂恿台湾正式宣布独立,而触碰中国的底线与红线。

  如今,美国国会参议院外委会推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要把台湾视为印太地区的一员,也要解除对台湾交流的限制,这到底是为了帮助台湾防卫中国使用武力,还是鼓励民进党政府进一步挑衅中国呢?短暂时间答案恐怕无解。但若是要问台湾人民的想法,却是不如美国所愿。

  二、台湾民意认为“美国想利用台湾”

  3月20日由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和台湾国际研究学会所共同举办的“拜登新局与台海安全”民调中,在问到美国政府捍卫台湾,到底是“真诚帮助台湾”,还是“想利用台湾”,结果有高达61.1%的民众认为美国是“想利用台湾”,认为美国“真诚帮助台湾”的比率只有21.3%。两者差距达3倍,可见台湾人民并不认同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与朱立伦所说的“台湾所有政党都是亲美派”的说法。

  同样的,民进党“亲美抗中”的政策,也跟台湾人民的想法并不同调。在同一项民调中,支持两岸应该开启对话的比率高达77.9%,不支持者则只有13.7%,两者的差距更大。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可能在6年内攻台的民众只有29.1%,不相信者高达63.3%,同样有相当大的差距。

  显然台湾民意并不认同美国近来不断宣称中国攻台论,以及把大陆军机一再闯入台湾西南空域的做法,认定是一种威胁台湾安全的说法,也不相信美国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两者之间,为何会有这般的矛盾呢?

  多维新闻记者林犀在4月份所撰写的一篇〈美国对中国再提制裁,将把民进党政府逼到新节点〉文章就指出,蔡英文政府任职5年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台海摆到中美冲突的第一线,使台海成为国际瞩目的“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