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不行单 无可奈何结业潮

泛达玩具传出倒闭不久,记者到访泛达玩具生产车间,仪器设备都已经被搬空大半(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2月29日电/对珠三角2万多家港企而言,2020年是在刀锋行走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打乱了全球贸易秩序。海外市场,原是港企引以为豪的优势,在2020年却变成了刺向自己的剑。大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10多家来自电子、金属、服装、玩具等行业的港企,感受港商这一年来的生死悲欢。他们有的在贸易战和疫情双重夹击下被迫结业,有的则经历了历练的淬火百炼成钢。面对后疫情时代,几乎所有受访的港商都同意这个观点,要活下去只有一条出路──转型。

  大公报报道,原东莞银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门前,已经换了招牌,临时挂上了一家内地玩具厂的名字。“虽然不舍得离开,但实在没能力再支撑。”61岁的港商廖丽芬声音低沉地说。她和先生二人在东莞投资设厂逾30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已经承受了大批订单流失。最终通过把将货品转移到印度出口美国,才勉力熬过难关。今年疫情之下,手握工厂五成订单的大客户突然退订,让她再也无力招架。深思熟虑之下,廖丽芬在4月决定将工厂结业,把生产设备散给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伙计。

  2020年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对外贸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对于印刷、纸品、材料等传统产业的港企而言,疫情更是放大了结构性的困境,甚至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被港商称为“失去的上半年”中,珠三角已经陆续有中编印务、兴年印刷、泛达玩具、银江新材料等港企宣告结业。港商分析称,疫情和贸易战双重夹击、转型困难、二代接班问题成为这些港企倒下的主因。

  订单临时取消 资金链断裂

  “做厂将近40年,最难是今年了!”香港京兆五金制品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黎兆深告诉记者,这两三年来,港商受多面夹击,在夹缝中艰苦经营。“中美贸易战,光是因为加征的税费如何埋单,美国客户也跟我们扯皮扯了很久。”他叹气道,贸易战之后,香港社会接连出现暴力事件,导致外国采购商减少前往香港采购。“俗话说:祸不单行,算上疫情已经是‘第三行’了。”

  重重困难之下,另一家东莞大型玩具制造商泛达玩具也撑不住了。在这家拥有28年历史的港企,是当地打工仔眼里当之无愧的“大厂”,厂房占地3.5万平方米,结业前公开资料显示的员工有1200多人。记者来到泛达玩具,发现车间的机器已经被搬空了大半,显得空空落落。旁边财务室里,资料、收据被散乱扔到地上。贴着麦当劳、孩之宝标签的玩具样品用麻包袋装着,被遗弃在角落。   “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公司这几年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泛达一位管理层职工告诉记者,今年疫情导致公司欧美大订单取消,新接的订单也是杯水车薪。香港贸发局第四季度出口指数显示,62.9%受访香港出口商担心贸易摩擦会损害其出口业务。有泛达员工表示:“老板要拿订单去向银行贷款,由于没有订单,无法向银行贷款,资金链就断了。”

  订单推迟导致的资金链紧张,是疫情期间港企难以绕过的难题。今年10月,一项针对珠三角港资企业前三季度的调查显示,约有48.94%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资金仅能够支撑3个月以内;有七成表示营收少于去年,有接近15%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受此次疫情最大影响是长期依赖出口,特别是过度集中在欧美几个大客户身上的港企。”香港工业总会国内事务委员会主席施金城认为,这部分受冲击最大的企业平时忽视拓展内地市场,长期从事代工业务,工序简单。同时,也与近年来成本上涨、行业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有关。“这次疫情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记者在人民法院公告网翻阅破产公告,一个个红色名字触目惊心。由于未有机构统计2020年倒闭的港企数量,记者仅从公开资料整理发现,疫情期间结业的珠三角港企至少有6家。此外,一家印刷包装媒体最新消息称,广州南沙的一家港资纸品厂于12月已经关停。倒闭的港企较为集中在印刷和包装行业。

  印刷包装行业 倒闭重灾区

  老牌港资印刷包装企业兴年国际印刷在今年5月上旬宣告结业。兴年印刷坦承,终止运营的原因是经济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据兴年国际其中一名供应商透露,兴年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业务销售锐减,利润大幅下降。“公司挣扎了两年,又遇到如此百年一遇的疫情,老板见好就收,趁公司财政还好,与一众员工好聚好散。”

  “虽说海外订单因疫情而减少,但买家是不变的,行业的需求始终存在。”印刷行业巨头、香港力嘉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马余雄认为,这次疫情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印刷行业的港企之所以倒闭,主因仍是行业投入成本大、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的经营问题。

  力嘉国际已成立50年,马余雄见过不少风浪。“印刷行业是设备投入大、大批量生产的典型行业,与服装等行业对比,投资极大。”他说,因为设备价格昂贵,行内人常自嘲是“为机器打工”。疫情之下海外市场萎缩,部分企业为了争订单而低价竞争,高成本投入而低利润回报,导致最终反噬自身。“无论是印刷包装还是其他行业,需要经营策略上不断创新。除了海外市场外,还要积极开拓更多元的市场。”

泛达玩具传出倒闭不久,记者到访泛达玩具生产车间,仪器设备都已经被搬空大半(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2月29日电/对珠三角2万多家港企而言,2020年是在刀锋行走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打乱了全球贸易秩序。海外市场,原是港企引以为豪的优势,在2020年却变成了刺向自己的剑。大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10多家来自电子、金属、服装、玩具等行业的港企,感受港商这一年来的生死悲欢。他们有的在贸易战和疫情双重夹击下被迫结业,有的则经历了历练的淬火百炼成钢。面对后疫情时代,几乎所有受访的港商都同意这个观点,要活下去只有一条出路──转型。

  大公报报道,原东莞银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门前,已经换了招牌,临时挂上了一家内地玩具厂的名字。“虽然不舍得离开,但实在没能力再支撑。”61岁的港商廖丽芬声音低沉地说。她和先生二人在东莞投资设厂逾30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已经承受了大批订单流失。最终通过把将货品转移到印度出口美国,才勉力熬过难关。今年疫情之下,手握工厂五成订单的大客户突然退订,让她再也无力招架。深思熟虑之下,廖丽芬在4月决定将工厂结业,把生产设备散给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伙计。

  2020年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对外贸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对于印刷、纸品、材料等传统产业的港企而言,疫情更是放大了结构性的困境,甚至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被港商称为“失去的上半年”中,珠三角已经陆续有中编印务、兴年印刷、泛达玩具、银江新材料等港企宣告结业。港商分析称,疫情和贸易战双重夹击、转型困难、二代接班问题成为这些港企倒下的主因。

  订单临时取消 资金链断裂

  “做厂将近40年,最难是今年了!”香港京兆五金制品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黎兆深告诉记者,这两三年来,港商受多面夹击,在夹缝中艰苦经营。“中美贸易战,光是因为加征的税费如何埋单,美国客户也跟我们扯皮扯了很久。”他叹气道,贸易战之后,香港社会接连出现暴力事件,导致外国采购商减少前往香港采购。“俗话说:祸不单行,算上疫情已经是‘第三行’了。”

  重重困难之下,另一家东莞大型玩具制造商泛达玩具也撑不住了。在这家拥有28年历史的港企,是当地打工仔眼里当之无愧的“大厂”,厂房占地3.5万平方米,结业前公开资料显示的员工有1200多人。记者来到泛达玩具,发现车间的机器已经被搬空了大半,显得空空落落。旁边财务室里,资料、收据被散乱扔到地上。贴着麦当劳、孩之宝标签的玩具样品用麻包袋装着,被遗弃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