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水缸” 暴露官僚作风
中评社北京12月3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石硖尾主教山配水库食水减压缸清拆重建工程,发现战前古迹,随即引起全城关注。文物保育专员及水务署代表昨日到场视察。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承认,由于各部门“沟通上敏感度不足”,以致古迹被毁,对此道歉。
蒋志豪表示,早在三年前水务署曾就此谘询古迹办,惟当时理解其为“水缸”,而古迹办将“水缸”列为不作评级的构建物,判断不需要跟进。
如果当时古迹办人员能亲身到场观看,便知这是非一般“水缸”。所谓的“沟通”过程,有必要搞清楚,否则无法理清责任谁属问题。
首先,水务署是否简单地将整个建筑物,轻描淡写地描述成“水缸”,导致古迹办获得的报告讯息不详,引起误判?
其次,水务署有没有提供详细纪录,包括内部结构、照片等供古迹办参考?
最后,古迹办接获要求评级的通知,理应派员到场视察,再决定是否列为古迹。古迹办到底有没有派专家到现场了解?还是仅凭水务署的“旧水缸”描述,便下结论?
事件暴露出政府部门的官僚作风及不作为,凡事得过且过,最终自尝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