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亚太局势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
中评社香港12月25日电(评论员束沐)贯穿2020年的新冠疫情无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端,如何识变、求变、应变,成为全世界所有领导人都亟需作答的“时代之问”,也是摆在两岸执政者面前的“民心大考”。回顾一整年,疫情加速了亚太政经版图的变化,也悄然改变了两岸关系的深层次结构。
今年11月底,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问日本、韩国,达成的最重要共识,是各方将全面启动“快速通道”,逐步恢复疫情冲击下的跨境人员流动。有评论指出,中方与日韩两国讨论“后疫情”经贸合作只是表层意义,更重要的是中国大陆利用拜登胜选与RCEP签署的契机,加快与日韩合作步伐,增强在东亚地区主导权。
量变属于物理变化,质变属于化学反应,也称化学变化,量变需要在特定情况下才会转化为质变,这是自然界的常识。这个道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适用。拜登胜选后,台“驻美代表”萧美琴和候任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美台大阵仗举行“经贸对话”并签署MOU,蔡政府以此强调即便特朗普下台,美台关系都“不会有变”。同理,RCEP签署后,蔡政府财经首长纷纷解释称,台湾厂商早就布局、扎根东南亚,再加上与新西兰、新加坡已有自贸协定、与大陆有ECFA,RCEP的关税减免对台湾影响小,不必过度担心。
只看到或强调物理变化,却忽视了这一轮亚太情势变局引起的化学反应,此乃蔡政府的重大盲点。美台关系的前景,不是靠悉数几条沟通管道或达成几份协议就可以维系的;台湾被区域经贸整合大潮边缘化的程度,也不是靠计算表面经贸数据的多少可以衡量的。特朗普下台、拜登胜选、大陆成为控制疫情和经济恢复最亮眼的国家、RCEP在反全球化“逆风”下终获签署,这些变局已经进入了化学反应的层面,台湾不可不察。
现在大陆与新加坡、日本、韩国率先启动或研究启动“快速通道”,初步以阴性证明为凭证,随着明年初疫苗普及接种的开启,下一步健康码料再纳入疫苗接种或抗体证明,这就更加凸显出以单一健康码整合护照信息、核酸阴性或疫苗讯息的必要性。可以预计,如果大陆和东亚国家共同开发出一套各方均认可的健康码,作为跨境安全旅行的工具,那么健康码很可能从大陆自身的防疫经验,上升为一种可以在国际社会推广的“公共产品”,想必西方国家也不得不跟随脚步,否则在疫情持续蔓延、疫苗又不可能完全普及的状况下,跨境活动中断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打击都是致命的。
中国大陆疫情基本“清零”、GDP增长率从二季度以来起由负转正,这属于物理变化,但大陆主导疫苗国际分配、倡议健康码互认、与周边国家先后开启“快速通道”,这就属于化学变化。同理,特朗普败选后,近些年反中最积极的澳洲频频对大陆释出缓和讯号,日韩新等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支点”盟国,也把如何和大陆全面恢复人员与经贸往来,当做最首要的工作,这也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化学反应。
回到两岸关系上,今年初蔡英文胜选后,两岸舆论一直持续着“ECFA是否中止”的讨论,大陆和台湾都有学者在“计算”ECFA若停止,会对两岸各自产生多少经贸上的冲击,也有不少人回顾ECFA生效十年来究竟给两岸带来多少利益。其实,这些经贸数据、收益多少都属于物理变化,“ECFA断不断”之问背后涉及了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路线是否调整的重大命题,而这正属于化学反应的范畴。以目前来看,大陆将继续深化两岸经济融合,蔡政府亦希望ECFA存续,说明两岸关系尚未“质变“,和平统一仍有一线希望。
同理,上文所述“台海中线”的打破,看似是一次物理变化,更是一次化学反应。至此,岛内政坛“亲美抗中”的嚣张气焰得以明显抑制,更随着特朗普的败选而逐渐走向泡沫化。尤其是随着台湾开放含瘦肉精美猪美牛的临近,蔡政府遭遇的民意压力和负面舆情,早已超越了莱猪议题本身,并出现了向“次生灾害”与“执政危机”蔓延的势头。这难道不又是一次由物理变化导致化学反应的生动案例吗?
疫情还在持续,由病毒变异导致的疫情本身也在变化,而由此衍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后续效应正继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发生物理变化时,需准确预知其可能出现的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后,需最快、最准地找出新元素、把握新规律、抓住新契机。唯有哲学、理性与大局观,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汹涌波涛之上掌握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
中评社香港12月25日电(评论员束沐)贯穿2020年的新冠疫情无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端,如何识变、求变、应变,成为全世界所有领导人都亟需作答的“时代之问”,也是摆在两岸执政者面前的“民心大考”。回顾一整年,疫情加速了亚太政经版图的变化,也悄然改变了两岸关系的深层次结构。
今年11月底,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问日本、韩国,达成的最重要共识,是各方将全面启动“快速通道”,逐步恢复疫情冲击下的跨境人员流动。有评论指出,中方与日韩两国讨论“后疫情”经贸合作只是表层意义,更重要的是中国大陆利用拜登胜选与RCEP签署的契机,加快与日韩合作步伐,增强在东亚地区主导权。
量变属于物理变化,质变属于化学反应,也称化学变化,量变需要在特定情况下才会转化为质变,这是自然界的常识。这个道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适用。拜登胜选后,台“驻美代表”萧美琴和候任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美台大阵仗举行“经贸对话”并签署MOU,蔡政府以此强调即便特朗普下台,美台关系都“不会有变”。同理,RCEP签署后,蔡政府财经首长纷纷解释称,台湾厂商早就布局、扎根东南亚,再加上与新西兰、新加坡已有自贸协定、与大陆有ECFA,RCEP的关税减免对台湾影响小,不必过度担心。
只看到或强调物理变化,却忽视了这一轮亚太情势变局引起的化学反应,此乃蔡政府的重大盲点。美台关系的前景,不是靠悉数几条沟通管道或达成几份协议就可以维系的;台湾被区域经贸整合大潮边缘化的程度,也不是靠计算表面经贸数据的多少可以衡量的。特朗普下台、拜登胜选、大陆成为控制疫情和经济恢复最亮眼的国家、RCEP在反全球化“逆风”下终获签署,这些变局已经进入了化学反应的层面,台湾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