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南台湾艺术家论两岸交流

论坛现场

  中评社香港5月2日电/台湾艺术研究院、中评智库基金会不久前邀请南台湾艺术家举办论坛,评析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论坛由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主持;与会者包括第七暨第八任悍图社社长赖新龙,积禅艺术事业总监、驳二艺术发展协会理事长许一男,东门美术馆馆长、第十暨第十二任台湾画廊协会副理事长卓来成,枋寮乡政总顾问(艺文组)蔡梅芳,台湾艺术公司行销组长林千畬。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以《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为题,全文刊登论坛发言,内容如下:

   林富男:开场白

  很荣幸中评智库基金会跟我们台湾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论坛。这个主题表述得相当清楚,一方面是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另一方面是两岸关系。到底我们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跟两岸关系有什么牵扯呢?是单纯的艺术牵扯还是文化连接,还是有政治的牵绊,或者是政治的阻碍?

  今天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在这个平台上探讨,期待各位知无不言。各位的观点通过中评社,不只会传达给我们台湾的文化艺术界,还会传播到两岸以及整个华人世界。

林富男

  首先我从左边介绍起,赖新龙教授原本是大仁科技大学多媒体设计学系的副教授,也是台湾悍图社的社长,现在更是游走于两岸,在两岸的艺术圈和文化艺术界享有盛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位学者。

  我左手边第二位是卓来成馆长,他担任过两届全台画廊协会的副理事长,对于文化艺术贡献良多。虽然最近有家丧,可是他今天仍然鼓起勇气来参加这个论坛,我在此向你表示无限的敬佩。

  我左手第三位是许一男理事长。他是南台湾画廊界的先驱,是驳二艺术特区的第二任理事长。我认为,没有许一男就没有驳二艺术特区。因此我们今天能够请到许老师来参加中评思想者论坛,至感荣幸。

  我右手边的这一位是蔡梅芳理事长。屏东有一个枋寮艺术村,原先是台湾铁路局的一个仓库,后来变成了一片废墟。经“文化部”以及屏东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一个艺术村在这片废墟上成立。艺术村从无到有,从盛到现在的转型,蔡梅芳理事长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她对于宾客的那种热忱、热心更是不言可喻,尤其是艺术村告一个段落之后,她仍然在那里服务。因此,枋寮乡乡长特别聘请她为乡镇的总顾问,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头衔。

  再右手边是我们今天论坛最年轻的一位、台湾艺术研究院的行销组组长林千畬。他刚从高雄师范大学的人力与知识管理研究所毕业,对于两岸的事务也颇有涉足。

  另外,列席的还有麦惠珍老师、台北市政府的顾问陈雅婷、台湾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总监谢佳伶,以及台湾艺术研究院的秘书长柯芷吟。

  我们再来鼓鼓掌,欢迎大家。千畬参加过几次论坛,有了经验,现在请林千畬来先发言。

林千畬

  林千畬:南做北送 南台湾文化艺术面临窘境

  林院长、卓馆长、赖教授、蔡总顾问,大家午安。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以及两岸关系。我先分析南台湾文化艺术目前的窘境,有两个问题需要点出,一是藏家少,二是市场冷,南部的作品往台北送,我们称“南做北送”。闽南语中,“北送”(指发音)意思就是不爽。

  我们南部人会因为这个关系而感觉到南北落差,但是这样的窘境要怎么突破?我稍后会提出看法。我们现场也有非常多艺术界的资深前辈,相信他们也会给出精湛的分析。让我先提一些浅见。

  首先是藏家少的问题。即便是低单价,或者是低接触与入手门槛的艺术品,台湾的收藏家依然是以追求欧洲、美国、日本等国艺术品为主流,无论年轻还是资深的收藏家,相对少人会愿意给本土的年轻艺术家一点机会。也因为这个关系,本土的艺术培养与成长受到很大的阻碍与限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身边有不少的艺术创作者,又或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创作者”,因为他们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就放弃了。为什么放弃?我觉得不能怪他们是“草莓族”,而是台湾的财团,或者是公司,或者是收藏家,并没有大力地支持他们。我想这是非常需要去反思的一环。

  至于说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提到的就是经济。经济是影响南台湾艺术最大的一个命脉。如何提升经济这个部分我今天不谈,毕竟大环境的变迁,并不是论坛谈完就会立刻改变的,只能一步一脚印。仅是希望全台各地的收藏家能够多多欣赏南台湾之美。也因为我是年轻人,我更要提倡大家去多支持南台湾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多欣赏,并且多给他们一些展出的机会,甚至买他们的作品以鼓励他们。

  政治方面,两岸交流确实是逐渐冷却,我在之前也常提到,艺术品是思想跟意念之间的汇聚。在我们的思想跟意念越来越消沉的状况下,我们会需要透过像本次思想者论坛这样的方式,提升大家感情的温度,让两岸明白彼此究竟在想什么。

  谈到南台湾文化艺术发展的出路部分,前面也提到了“南做北送”。我们南部很多的艺术家一直不停地在创作,而且作品都非常的优秀,争取要送往台北去展出,希望在台北可以把这些作品卖掉。我最希望的是北部与南部能够互相联合、互相帮助,让台北的艺术品也能够来高雄展出,更希望未来台湾艺术研究院可以与台北的对应机构对接,共同展出。先谈到这里,谢谢。

  林富男:下面请赖教授发表高见。

赖新龙

  赖新龙:疫情催生南台湾文化艺术市场新面貌

  谢谢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还有各位专家学者,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南台湾文化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的论坛,发表一些浅见。刚刚林千畬组长提到,南部的收藏家很少,活动、画廊也很少,所以造成所谓南部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窘况,我在学校教书,但也是投入南部艺术圈的一名艺术家,身处艺术圈的第一线,我觉得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大表象。事实上南部的收藏是蛮多的,只是他们比较隐性,也因为如此,所以南部的艺术家碰到的情况可能就是(艺术创作品)没有被收藏。在这种情况之下,艺术家就没有活动力,所以就想往北部发展。这是目前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情况。

  疫情(暂时平稳)之后,我们姑且称之为后疫情时代。这段时间,高雄的展览活动还有艺术活动其实很热闹,因为我有参与,所以我个人觉得很热闹,包括台南也一样,有很多热闹的展览。可是因为高雄地区画廊少、能够展览的地方少,所以没有给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展现实力跟能力的地方,艺术家没有办法发挥。这是比较尴尬的地方。也因为这样,画廊的生存状况不是很理想;因为画廊的生存状况不理想,艺术家的创作,以及随之而来的,他们能够表现的地方也减少。

  我最近观察到一些情况,就是说在疫情之后,高雄有一些不同形式的展览出现。举个例子,去年七八月的时候,高雄展览馆举办了一场艺术家与企业家合作的展览活动,而且那一次的拍卖基本上拍出七八成(艺术品)。这呈现了高雄的一个新模式,因为画廊很少,所以画家们可能会去寻找不同的地方做展览。所以高雄出现了几个另类的空间,比如说咖啡厅,他们可以在咖啡厅展览,他们可以在一些复合的空间展览。这是高雄所产生的一些比较特别的状况。在这样的模式之下,事实上高雄的艺术活动还是很热络的。

  可是这个热络是因为后疫情时代,大家没办法出去,所以就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在经济上所谓的报复性消费。我最近碰到了很多企业家常常去买一些艺术圈内的作品,这些作品当然都是年轻艺术家的小作品,因为小作品的单价不高,所以出现了一个我觉得是很热闹的现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假象,或者是说疫情之后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现象,没有主流的画廊来支撑艺术市场结构,反而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艺术市场的脉络出现;也是疫情,让艺术家去寻找另外一种模式。这是一个特点,值得我们今天在看待南台湾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时讨论。另外,计划赶不上变化,艺术家却能够在这段时间里安心创作,反而在作品上呈现出较为不同的面貌,我觉得这是另一个可喜的部分。

  两岸交流上,因为我曾经办过高雄跟苏州和广州艺术家的两岸交流,前一段时间我在谈青岛(与高雄艺术家的交流)。像这种两岸交流的部分,也因为疫情紧缩了,但我想这并不代表疫情结束之后,不能重新举办。疫情终有一天会结束,两岸交流也会延续,我们也期待能够看到两岸交流的继续。

  我们在座的有东门美术馆馆长,东门美术馆是在台南,处于主流的市场,而且台南的画廊都是老字号,所以台南的收藏家蛮多的。所以在疫情之下,台南的文化艺术市场维持了原有的水准。因为我是艺术家,也是收藏家,这是我个人观察到的情况。屏东除了有个美术馆可以办展览以外,另外只有一个巴比颂画廊。前一段时间巴比颂画廊换了老板,现在是第二代在经营,所以现在没办法看出它未来的发展模式。至少就现况来讲,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市场)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面貌。谢谢。

  林富男:我们鼓掌谢谢赖教授。下面请卓来成馆长发表高见。

卓来成

  卓来成:南台湾文化艺术需对内整合 对外连接

  林院长、各位与会的学者、贵宾,大家午安。今天承蒙林院长的邀请,让我出席这个会议。其实(邀请我)是做了最正确的选择,我经营画廊25年,大家都知道,卖画不容易。今天的主题是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这就是两个方面,对内要做好整合;对外要跟大陆连接,寻找外部市场。整合首先是市场,也就是产业方面,我是画廊协会两任副理事长,非常清楚南台湾——基本上就是浊水溪以南,包括嘉义、台南、高雄、屏东——有哪些画廊,有多少市场。学界方面,高雄有高师大,台南有好几家院校,学界也要整合。另外,政府要有一个以南台湾为主角(的规划),这样,台南的艺术家不用再到台北去,而是直接到广州、到上海、到渖阳,进行两岸交流。

  台湾艺术研究院身负重责大任,所以今天它必然要承担举办这个论坛的重任。当然,可能大家都注重在艺术市场方面,而我强调的是内部整合,学界要整合,政府也要整合。政府整合南台湾就是以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四个地方为中心。台湾艺术研究院刚好位居高雄市,有国际机场,有国际海港,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城市规划。屏东的垦丁,台南的小吃、古都,其实都是为高雄而配备的,都是高雄的后花园。

  接下来就是市场。台南有12家画廊协会的成员画廊,高雄有七八家,屏东只有一家,这些画廊就属于产业。高雄有一个高雄展览馆,如果为了南台湾的艺术发展,每年可以在高雄展览馆办艺术活动,那么南台湾的艺术家就不一定要到台北去,因为我们自己有底气,我们自己有信心,说不定北部的艺术家反而要到南部来,因为吃住等各方面的开销比较便宜。这是我第一轮的发言,提出以上的看法,谢谢。

  林富男:卓馆长参加很多两岸的画展以及博览,我请教一个问题。台湾跟大陆的艺术产业是否应该连接?该怎么连接?尤其是在COVID-19(新冠疫情)期间,该怎么连接?COVID-19之后又该怎么连接?   卓来成:我的两岸艺术交流心得

  去年10月份我跟上海黄埔区台联也进行了一个视讯,对方介绍了阿索米文化传播给我。我与阿索米文化传播对接以后,发现他们有很好的线上系统,网站系统很成熟,也很市场化,我现在是他们在台湾的执行董事。所以你提到两岸如何交流对接,我就分享我过去三五年来的心得。

  首先我经营东门美术馆,从1996年到现在刚好是25年。我到台北就跟人家讲,我跟你们台北的画廊不一样,你们都要赚钱,我是在做文化,我的画廊出了五十几本画册,有哪一家画廊可以做到?我是用生命在做热爱的工作。

  其次,我跟上海已经进行了九年的文化交流,同时我跟湖南也进行了三届的交流,随后湖南主动来找我,要陈建大明的作品,结果总共卖出13件。2019年12月我和黄豆北接受云南大学-陈一云教授邀请到西双版纳参加“第九届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艺术节”和丁绍光、刘秉江、袁运生、刘绍荟展出重彩画,进行交流。结果东门美术馆代理的艺术家黄豆北深受喜欢,获邀北京、南京、长沙、云南、上海展出机会,并图像授权制作文创延伸品。所以说大陆的市场是我们想像不到的,我会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大陆市场,而且如果大陆对你的作品不买单,你要检讨自己。如果作品既能得到人家的喜欢,又能赚钱,那是最好的,互相加分。我觉得经营者要先练就自己的眼光,多看展览、多阅读;艺术创作者要自我砥砺,把作品做到有相当的完整性。但是怎么样的完整性才有价值?这又是另外一个学问。关键在于,没有任何的成果是可以速成的,都是要用心的。用你的心,打开你心里的门窗去真正地接触对方。

  林富男:如果我们跟大陆有连接,艺术市场会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

  卓来成:那是比例的问题。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主要还在台湾,不然2019年的时候,我的重心已经移到大陆了。过去这些年,我在北京卖了曾英栋的作品、在南京和成都卖了杨明迭的优质独特的版画作品,也陆续把台弯藏家所收藏大陆前辈画作卖回大陆。所以真的要往对岸去。赖教授刚刚讲得很好,台湾其实也不错,但是台湾的市场太小。基本上我们的思维都是海岛型的,大学生毕业开一家咖啡店就好,大家都很追求小确幸,真的是比不上大陆型的孩子。他们思想一对接就是全世界,到美国是很简单的,到欧洲是很简单的。你想的是这一张桌子,还是这一家饭店,还是整个高雄市,思想不同,体现出来的作为也会截然不同。

  林富男:谢谢。现在赖教授也在大陆发展,请赖教授继续卓馆长的问题,接着第二轮发言。   赖新龙:大陆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空间

  谢谢院长,还有卓馆长刚刚的一席话。前面提到所谓的台湾美术教育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由于台湾少子化的关系,台湾的美术教育到目前为止有一种停滞的感觉,这就没有办法让未来的艺术蓬勃发展。为什么最近我离开学校?我在大仁科大当数位多媒体系主任,之后在大陆办了几场艺术活动,发觉市场的发展事实上在对岸。刚刚卓馆长也讲到了,台湾属于海岛型,所以说再怎么样它的市场都不大。对岸的城市,比如说福建省厦门市或江苏、上海的一个地区,它的人口、经济、交通都发展得非常蓬勃,在艺术文化方面,也有更多的场合跟更多的空间可以做展览,例如画廊、美术馆等。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空间能够让艺术家去发挥所长,所以他们的创作会更专业。台湾的艺术家有很多必须要去教书,或者说去找其他工作来维持他的创作,这是因为市场小的关系,艺术家可能会身兼好几职来养活自己原有的艺术创作。可是对岸的市场大,所以艺术家可以当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另一方面,台湾政府虽然设有“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也就是说用文化基金去扶持艺术家,可是都是由艺术家去申请的。在对岸也有所谓的文化基金,也有很多人去申请,可是它的经费是庞大的,所以艺术家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去尽情创作。另外,今天刚好许一男理事长在座,他本身也是艺术家,依照他这个年纪,对岸的国务院会给所谓的艺术津贴。因此,除了市场文化基金之外,艺术津贴也会给艺术家一个空间继续创作。这是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卓馆长的很多作品一拿到大陆,或让对岸知道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这些作品就能出手?就是关系到市场,市场大小真的一看就知。以上,谢谢。

  林富男:同样也鼓掌,谢谢赖教授。接着我们延续两岸文化艺术的议题,请林千畬组长发表第二轮的讲话。

  林千畬:台湾的价值观需改变 艺术家也有前途

  谢谢卓馆长跟赖教授两位先进前辈的提点。刚刚赖教授有提到台湾的学生这一部分,教授本身对学生这方面比较专业,其实很多的年轻学子对艺术有很大的向往,甚至有朋友想要成为我们所谓的艺术经纪人。但是也受到社会现实的限制,他们最后还是必须朝医师、建筑师、律师、会计师这种台湾高度重视的专业去发展。

  我觉得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台湾的父母,是否认为艺术家也可以是一份重要的工作,也可以是一粉养家糊口的工作?这是一个核心价值的问题。核心价值是根深蒂固的,需要透过我们的前辈们,甚至是艺术界的泰斗们去共同提倡改变,不然很多人始终认为艺术家没饭吃、艺术家很辛苦、艺术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工作……这又回到了赖教授刚刚提的,市场太小。台湾本身是个海岛,在市场很小的情况下,艺术家可能要一边画画,一边开计程车;一边画画,一边卖面,用他卖面的收入去买画框、买油画颜料。但是作品画了一大堆,还不一定能够展出,因为他没有足够的钱租展场,更没有机会和时间去社交,去认识画廊的老板。我们需要想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一方面,两岸关系很重要,我们很希望台湾有更多的作品可以去(大陆)展览。但是如果我们的艺术家连一张机票也买不起怎么办?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时候可能要透过一些艺术仲介或者是画廊去协助他们,把作品带去对岸展览,促成台湾实质上的艺术外销。这个部分我相信卓馆长在业界已经做了非常久,也希望卓馆长往后可以继续多拉南台湾的年轻艺术家一把,多给他们一些协助。

  我们一直在探讨两岸关系与艺术市场。其实大陆是非常欣赏台湾的作品的。台湾不用为了大陆市场而去将就,把作品往大陆市场的方向去创作,因为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很美丽的宝岛,我们不用去画大山大水,而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作品内敛化精致化,展现出台湾真正迷人的面貌。我觉得这才是大陆欣赏我们的部分,不然我们的作品就和别人的一样,千篇一律。我认为这样就失去了台湾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谢谢。

  林富男:鼓掌谢谢。接着请枋寮乡乡政总顾问蔡梅芳理事长发表高见。

蔡梅芳

   蔡梅芳:枋寮重获新生 蓄势待发

  主席,还有几位艺术界的前辈们,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林总裁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很赞同前面几位专家前辈所提到艺术市场的问题,也让我想起两年前,在东京都美术馆展览,卸展当天,遇见一位来自上海的艺术家,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谈话:三十年前上海大学毕业就到东京发展,只要努力作画,几乎可全数售出,确实赚了不少钱,因为当时亚洲的艺术市场在东京;三十年后,他要背着行囊回上海去,因为大陆的经济发展迅速稳定,带动艺术相关的政策、典藏、展览、教育、创作环境……受到重视提升,艺术市场也正热络蓬勃中。

  我想用这一段话来印证刚才两位专家所说的,目前亚洲整个艺术的市场确实在大陆。近年来我每年到大陆参访约四、五次,现在因为疫情的关系有些活动暂停或改变展览形式,2021年初也有多场以电子网路展,或寄出作品的实作展,在福建、四川成都等地展出;艺文活动规画依然蓬勃进行中,创作者在“随遇而安”的接受心态下,站稳脚步,沈淀思考,俱足能量蓄势再出发。

  林富男:你先介绍一下枋寮艺术村是什么。

  蔡梅芳:近日来非常感谢关心枋寮艺术村的好朋友们,感谢林总裁富男提醒介绍“屏东县枋寮F3艺文特区~枋寮艺术村”。在21年前,“文建会”(现为“文化部”)落实“闲置空间再利用”规划全台铁道艺术网络计划中的一部分,利用全台铁道火车站已闲置、失去功能性的仓库、宿舍等空间,再利用为艺术工作者进驻的聚落。枋寮地区结合当地文史工作者,形成了多元面貌的社区型艺术聚落。2020年开始,因应政策的改变,枋寮艺术村的房舍由铁路局收回,和乡公所、旅行社、相关单位合作,空间规划的使用重新调整,其实目前枋寮艺术村看起来好像沉寂了,个人认为正在储积能量蓄势待发。艺术一定要跟政治、经济、宗教,或是产业结合。以枋寮来说,有山有海农渔发达,现在的乡长年轻有为,努力争取将枋寮纳入“城镇之心”计划。第一期刚刚完工,走出火车站,映入眼帘是和农渔产品有关的马赛克公共艺术品,接着进入巷弄也有很多以马赛克为主的艺术作品,中兴路由车站到堤防岸边,设置了打卡地标双爱心,赏夕阳最佳景点的“落日廊道”,商店和巷弄的艺术改造,已经完成了,未来的第二期工程预定计划,幸福巴士载您到各个村落体验五感农渔生活。

  “2021戏墨品彩~枋寮乡民书画联展”是由屏东县枋寮乡陈乡长亚麟带领乡所同仁及一群爱好书画艺术的乡民、“枋寮渔菓之乡书画团队”勇于尝试的一场属于枋寮人的书画展。

  “枋寮火车站的升格”、“铁路电气化的通车”、“蓝皮火车的梦想基地”、“荣获台湾经典小镇3.0”、“城镇之心-社区美学的落实”……不受COVID-19疫情影响,枋寮得天独厚拥有多项殊荣,努力成为屏东地区观光转运中心的同时,全乡共同携手结合文化、艺术、教育、环境……追求“富而好礼的社会”,因而筹划本次联展,感谢屏东文化处、枋寮乡公所同仁、建兴国小师生、叶泉力老师书法班、玉泉怡心宝贝学堂、枋寮爱乡发展协会、阿达海鲜餐厅、天地会馆艺术团、平田永序农场、蔡梅芳彩墨工作室……的参与,及多年来为枋寮地区书画教育的推广,培育艺术人才的努力,期盼未来再次出发时,有更多乡民共襄盛举!

  本次参展作品卷轴约七十多件,建兴国小美术班4班,及深耕计划高年级普通班4班,立桌水墨小品285件,最经典主视觉作品,是由陈乡长亚麟带领乡所课室主管,共同发挥创意,集体创作之“枋寮渔菓之乡(一)蓄势待发”精彩可期!展期2021年3月12日展至4月8日,为期近一个月,诚挚感谢澎湖科技大学提供最优质展场和人力,因疫情不举办开幕茶会,欢迎各方好友莅临指导!

  林富男:谢谢蔡梅芳理事长。接着我们请驳二艺术发展协会理事长许一男发表高见。

许一男

   许一男:艺术是人类和国家的灵魂

  首先要感谢院长的邀请,与有荣焉,能跟各位艺术先进或者热心者一起来谈一谈我们南台湾的特色和将来的期望。关于驳二艺术特区的成立,我饮水思源,真的要谢谢林富男院长,那个时候他是“行政院”的顾问,也是我们驳二的指导顾问。

  那么我自己本身是艺术创作者,也做艺术经营,同时也在学校里面教书,到参与最后社区推广,我有一个感想: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艺术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是贫穷的,是没有灵魂的,是没有生命价值的。这个大家都同意。但是为什么一执政就走偏了?明明知道这重要,然而还是没有足够的预算,没有完善的人才培育制度,甚至连学校的美学经营也很敷衍,像林院长这样能够兢兢业业,不违背初心,把企业跟文化艺术并重发展的并不多。

  最近洪根深美术馆在澎湖成立,但是我反覆强调,金门、澎湖需要有一个公家美术馆,讲了十几年也没有办法成立。台东、彰化、宜兰都有公家美术馆,只有澎湖没有。

  我非常谢谢大家,在我担任积禅和驳二工作的时候,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大家都来展览,都来不吝指教,让我们还继续存有活力。我有参加创造、推广,还在一直评审和座谈,一直到现在活动不断,我的精神也很好。我认为艺术真的是一个人的灵魂。

  前天,我见到了港都电台的副董事长孙国祥。他一直进行艺术诗歌创作,突然由艺术诗歌转换为琉璃画创作,而且他的创作表现非常好,一鸣惊人,让大家感觉他是无可限量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像去年去世的两位艺术家,我觉得他们的作品很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一个是傅聪,傅聪的家学渊源很好,他爸爸是文学家,培养他到波兰去,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展现萧邦音乐灵魂的中国人。他的去世我很难过,因为我给他办过台湾的巡回展。还有一个就是张毅,他放弃了演艺生涯,一心一意与杨惠姗做琉璃艺术。他在我们画廊做过大型的展览,达到三、四万人观赏。这些艺术家虽然已经逝去,但是长留人心。

  我们的文化就是能够这么深地注入人心,但是没有去培养和注重,这是很可惜的。我听过一个案例,一个小孩子小学一年级,画画得很好,但是他的老师却限制他的创作,他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挫折,这就牺牲一个很好的培养艺术家的机会。我对此感同身受,艺术需要推广和培育,也需要政治、经济方面的扶持,同时自己的坚持也非常重要。我希望这些艺术的繁花,不要只灿烂一时,它应该继续下去,这是我们的衷心希望。以上是我一点点初步的感想,谢谢大家。

  林富男:听了各位的发言受益良多,我们也可以把资讯传达给两岸三地的朋友,让他们共同理解我们南台湾文化发展的现状。接下来,我想请求各位把整个focus(焦点)放在COVID-19(新冠疫情)这一段期间,我们如何让南台湾文化艺术跟两岸四地——大陆及港澳加上台湾就是四地——进行交流,甚至于让已有的文化交流更有深度,甚至于让文化艺术市场能够有所发展。我们不仅要把大陆的艺术作品请到台湾来展览,我们更期待台湾的艺术作品能够去大陆展览。在COVID-19这一段期间,人没有办法往来,但是我们的思想跟感情依然是深重的。疫情期间,如何让艺术作品能够互相往来,进行交流?首先我们请卓来成馆长发言。   卓来成:疫情中可以透过网路宣传

  在新冠疫情的节骨眼上如何进行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首先,在此之前如果你没有跟对岸有过交流的话,你是找不到对口单位的。就是说艺术的价值是可以透过文化交流制造出来的。如果之前你没有交流,现在要跟大陆做文化交流,唯一的办法就是透过线上网路,线上网路就是两地的视讯,目前就只有这一个方面而已。

  如果之前你与对岸有过交流,有微信的联系,我个人的见解是不赞同在当下去办展览,更多的是要靠线上去做宣传。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因为展览中有没有实体展物,能不能互动,都对效果有影响。如果都没有的话,效果就会打折。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需要加强跟对岸透过微信或者视讯的交流,充分多办论坛,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要把经营的艺术家作品分享给大陆拍卖公司拍卖,要记住一个道理,即“绝对的在地,绝对的国际”,尽量把具有南台湾特色的艺术家作品送去拍卖,让它有纪录,因为大陆人买艺术品都会先看有没有拍卖纪录。我就提供以上两点比较务实的观点看法。谢谢。

  林富男:谢谢卓馆长。这一段期间如何进行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请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行销组长林千畬发表高见。

  林千畬:线上展览容易沦为广告平台

  刚刚赖教授提到一点我非常认同,他说我们现在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后COVID-19时期。在这种情况中,我很支持艺术创作者在台湾持续地酝酿作品,继续精进自己的创作,但同时,我们还是希望两岸能够摒弃政治的立场与隔阂,在文化与艺术方面持续交流以及增温。

  台湾艺术研究院是一个没有政治性的平台,我们接受所有省份与城市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大学院校,我们都可以接受。学生联展的部分,我们欢迎他们从大陆来台湾做展览。台湾艺术家也殷切期盼他们的作品能够去对岸展览。这类事情相信卓馆长已经行之有年。台湾艺术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创造自我价值,那么另一方面不外乎是要有些收益。

  刚刚卓馆长有提到线上展览。我认为在疫情中,线上展览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解套方式。但是线上展览也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很担心它会流于形式,所谓流于形式就是说现场展览的广告效果非常好,而作品想要真正成交显然很困难。因为通过电脑去看艺术品,跟实地感受艺术品所处的氛围、所体会到的悸动是很不一样的。这就造成我们要真的下手把它买下来,这种可能性就会相对降低。所以线上展览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极强的广告性,但是成交的几率就非常之低。因此希望大家尽量通过一个真正的展览平台去进行两岸的艺术交流,例如可以透过我们台湾艺术研究院。谢谢。

  林富男:好,谢谢林千畬组长。接着我们请赖新龙就同一话题,如何在COVID-19期间进行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发表高见。    赖新龙:望有平台推动互寄作品、云上开幕、

  线上展览

  谢谢主席,也谢谢卓馆长、千畬组长的想法。我认同目前疫情的时代,对很多事情都有阻碍。我们要如何突破这一个阶段,我觉得当然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刚刚蔡理事长也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说虽然处于疫情之中,可是对艺术家来说不是不好的。为什么?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艺术家正在享受一生创作最有效率的时期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展览跟交流一定要办。如何办?到目前为止,大家想到的几乎都是线上展览。其实大陆在去年的前半年已经办了非常多的线上展览,但是效果没有特别好。这就是因为它流于形式,而且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降价,通过不断的降价让大家去收藏。英国和台湾也有办类似的线上活动,而且是用非常低价的方式,结果也造成了艺术家跟艺术作品的混乱情况。即便线上展览可能有不利之处,但它依然是疫情中的一个选项。

  第二就是通过两岸互寄作品来完成交流展览。我认为互寄作品需要有一个平台,否则开幕的时候,艺术家没有出现,观众通常会失去与艺术品面对面的那种感受。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互寄作品我们也可以做。

  另外一个就是现在都比较盛行的云上研讨会,或者说视讯研讨会。这一方面到目前为止一直有在做,但是效果事实上也都止步于纸上谈兵。所以我觉得的确应该要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如果台湾艺术研究院或者东门美术馆能够担任,小弟我也可以贡献一点点薄力。因为我在大陆认识一些官方和私人的艺术圈,或者是教育学校,有一些管道,我们可以来办交流。所以说重点就是要有一个平台。

  大陆方面,几乎每个省市都有青年创业基地,邀请台湾的年轻人到大陆做青年创业,我认识很多台资企业、青年创业基地,也办过这样的活动。我曾经在南京、上海都办过活动,前一段时间我还带了一批台湾艺术圈的学生,包括北艺大、台艺大、高师大、屏大,还有大仁科大的四十多位学生到铜的古都-铜陵,办了两岸学生的一个交流活动,后来因为疫情就没有办法过去,这个活动也就暂停,这很可惜。前一段时间铜陵又办了一个云上研讨会,请我做演讲。刚刚我讲的这些,都是在疫情不得已的情况下所做的各类型活动,我衷心建议台湾艺术研究院或者东门美术馆,甚至包括积禅艺术中心,如果愿意的话都可以扮演平台的角色,来互寄作品,届时在展览的时候用视讯开幕的方式,再加上线上展览。也就是说把曾经做过的东西全部集合在一起,成为互寄作品、云上开幕、线上展览的综合活动。其中的重点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这是个人浅见。以上谢谢。

  林富男:很谢谢赖教授,我们也鼓掌谢谢赖教授,接着我们请蔡梅芳总顾问针对COVID-19期间,如何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