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各种方法,打通脱贫之路

  中评社北京12月1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湖南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55.6万人。2018年,尚未脱贫的残疾人数量占全省未脱贫人口的10%。他们中超过半数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有的还是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家庭,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

  截至今年9月,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已脱贫49.8万人,贫困残疾人脱贫率达到89.6%。改变是怎样发生的?湖南省残联业务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项目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人员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助力残疾人增收脱贫。

  位于新邵县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内的鸿远公司,获评湖南省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这家从事废旧铝制品回收、加工的企业,106名员工里,残疾员工有88人。

  在湖南,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蓬勃发展。目前共有省级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83家、市级示范基地279家、县级示范基地516家。2016年以来,全省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6.59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8.3万人次,残疾人整体就业率达到43.1%。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是最有效直接的脱贫方式。对于部分失去自理能力的重度残疾人,湖南各地也探索多种方式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料供养。

  张大国存在较严重的肢体残疾,在家务农的父母为照顾他,农活常常被耽搁下来,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压力倍增。今年8月,他和另外31名重度残疾人一道,住进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社会福利院享受集中供养。张大国过得很开心,他的父母也可以放心在家发展种植养殖,生活前景好了起来。

  在邵阳县,托养服务解放残疾人家庭劳动力350余人,直接增收1000余万元。

  2016年以来,湖南全省共托养照护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10.8万人次,托养照护覆盖面更广,为残疾人家庭“松绑”,释放了劳动力,解决了一部分重度残疾人家庭的脱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