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专家答中评:日本应挖人工湖处理核废水

  中评社首尔4月28日电(记者 崔银珍)随着内阁会议的通过,日本两年后向海洋排放核废水似乎已经成为定局。日前,首尔大学原子核工程学科核能系统工程专业徐钧烈教授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采访,详细解读了氚排入海洋的危害,并提出了在他看来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徐钧烈首先解释了何为氚以及稀释后排放是否安全的问题。他表示,氚是由一个质子加两个中子,核扩大为三倍的重物质,自然而然地不稳定,随着成为β衰变(βdecay)而变化,而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放射线。这是电子波,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而是数兆,数京个。如果这些射线进入体内,虽然还没有临床结果,但因为我们的身体几乎是由水构成的,所以相当于触电。组织细胞可能会被破坏,DNA环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所谓“稀释”氚,如果氚的分子为1,那么就要将分母(水)扩为400到500倍。分母越大分子相对就会变小,但绝对值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其绝对值会持续得到排放。例如,福岛的氚为100,那么这数值是存在于某个地方,只是分散,而总量的是不变的。虽然概率上是低的,但相应的海域对于人的有害性是常常有必要担心的,应尽可能地不吸入,不吸收。及时再怎么用大数据监督,筛除捕食暴露在放射性污水里的小鱼的金枪鱼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到那时,那些金枪鱼的产地可能会变成俄罗斯、韩国,会被端上晚餐的餐桌上。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这些氚流入海洋,而是在(日本的)领土内保管。

  其实像氚这种东西是不能排入大海的,在原则上需要全部处理掉。氚也是可以处理的,只是费用比较贵,对比费用效果,日本选择了排入太平洋。事实上,在这些污水中除了碳十四以及氚等放射性物质以外还存在着腐蚀性物质。如果核电站运行了三四十年,其中肯定会锈迹斑斑,也就是说,锌、氪、钢铁等物质会一起流出,并混入到储水罐的污染土。相比于这些,氚并不是那么大的问题,但不知为何,现在问题的焦点都聚焦到了这里。之所以对这些其它的污染物质持有比较强的疑心,问题的根本就是因为自事故发生到现在,日本政府以及东京电力在情报公开方面表现出的吝啬和不透明。   徐钧烈表示,一千亿(韩元)的话是可以处理数万吨,只是现在量实在是太多了,加上氚的处理,即使量再少也需要1兆元左右的费用,所以日本好像考虑到了对比费用的效果。这项技术之所以贵,就是因为持有的国家比较少,而实际的价格也是有些泡沫成分。对于日本政府而言,事故当时的污水已经流出了很多,所以如果他们从开始就制定了排放到太平洋的计划,那么也没有必要刻意地追加经费来除去氚。

  对于日本此次的排放决定,徐钧烈表示,非常可惜。美国帮助日本,而事实上对于美国而言,从政治,外交,军事,安保等方面来讲,日本是必须拉拢的同伴者,日本也对美国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次的排放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日本准备了十年的结果。日本期间说服美国,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支付了较多的分担金,以此来培养影响力。

  所以,现在韩国独自向国际海洋法庭提诉可能会比较遗憾,不会太顺利。这不仅仅需要韩国,还需要日本、中国、福岛渔民们的帮助。事实上法律条文是比较模糊的,所以日本的排放不会抵触法律,换一个角度来讲,日本其实是钻法律的空子,因此,在海洋法庭胜诉的概率是比较低的。还不如说服日本政府,使其在缓期期间撤回决定,按照核泄漏事故像美国TMI或者是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一样,在本国国土内处理。日本现在想要摆脱这种束缚,东京电力公司再怎么是私人企业,也不能只追求利润或者经济的事宜,而是关乎国际道德和正义的问题。

  针对此次事件,需要软硬两方面的政策。当然,也需要做好提起诉讼的准备,也是有必要可以强求说服的方法。至少来说,恢复韩中日东北亚三国的核合作体制,以此为中心说服日本政府。(虽然韩国现在属于脱离核能的状态)现在韩中日三国的核能发电站合计接近200座。以首尔为中心,半径为200公里核电密度图来看,是世界最高的水准。目前为止做得还是很好,但谁又能保障今后中国或者韩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将核污水排放到海洋呢?所以,日本不能鼠目寸光也是同样的理由。   徐钧烈表示,他觉得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且科技发达,理应自己解决此次的事故,但如果需要支援和合作,那么美国(因氢弹试验保有氚消除技术)可以充分地给予帮助。氚是用于核融合的资源,如果美日之间合作,能够像钚一样再利用氚,使其成为可再生原料,用于美国的和融合产业,那么日本又可以还债,岂不是一石二鸟。

  日本本国内的解决方案是将储存容器扩至三到四倍,用地是充分有的。也就是说,将“归还困难区域”国有化,并将用地扩充,长远来看。挖人工湖也是可行的。针对日本主张的“处理水”,麻生太郎副总理说过可以引用,如果那么乾净的话只需挖湖,为何保有储水罐,而且还如此费力,属实让人费解。面对今后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水问题,如果挖人工湖,将这些水用于农业和工业,如果真的那么乾净,也可以冲浪,也可以制作福岛特产啤酒,日本是没有地呢?还是没有挖人工湖的技术呢?都有。挖人工湖来储存污水,那么日本可以恢复事故而损失的荣誉,而且还可以环保性地解决此问题。从各种层面考虑,他强烈建议这个方案。

  现在预计排放的量为125万吨,徐钧烈个人希望能够挖一个大于其4倍的,也就是500万吨的人工湖,那样可以坚持三四十年。将污水储存在人工湖当中,过了三四十年后,强放射性物质的数值自然会降低。当然,不能仅靠大自然的力量来使其正常化,这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所以不能将其单纯放置,而应该在自然恢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动员多核种消除设备(阿尔卑斯)持续性地处理放射性物质。另外也可以与美国合作制造消除设备,将剩余的氚制作为可用于核融合的原料,等到三十年后(等离子)产业商业化时再利用,岂不是很好?

  (后方支援记者:郭至君)   中评社首尔4月28日电(记者 崔银珍)随着内阁会议的通过,日本两年后向海洋排放核废水似乎已经成为定局。日前,首尔大学原子核工程学科核能系统工程专业徐钧烈教授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采访,详细解读了氚排入海洋的危害,并提出了在他看来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徐钧烈首先解释了何为氚以及稀释后排放是否安全的问题。他表示,氚是由一个质子加两个中子,核扩大为三倍的重物质,自然而然地不稳定,随着成为β衰变(βdecay)而变化,而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放射线。这是电子波,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而是数兆,数京个。如果这些射线进入体内,虽然还没有临床结果,但因为我们的身体几乎是由水构成的,所以相当于触电。组织细胞可能会被破坏,DNA环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所谓“稀释”氚,如果氚的分子为1,那么就要将分母(水)扩为400到500倍。分母越大分子相对就会变小,但绝对值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其绝对值会持续得到排放。例如,福岛的氚为100,那么这数值是存在于某个地方,只是分散,而总量的是不变的。虽然概率上是低的,但相应的海域对于人的有害性是常常有必要担心的,应尽可能地不吸入,不吸收。及时再怎么用大数据监督,筛除捕食暴露在放射性污水里的小鱼的金枪鱼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到那时,那些金枪鱼的产地可能会变成俄罗斯、韩国,会被端上晚餐的餐桌上。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这些氚流入海洋,而是在(日本的)领土内保管。

  其实像氚这种东西是不能排入大海的,在原则上需要全部处理掉。氚也是可以处理的,只是费用比较贵,对比费用效果,日本选择了排入太平洋。事实上,在这些污水中除了碳十四以及氚等放射性物质以外还存在着腐蚀性物质。如果核电站运行了三四十年,其中肯定会锈迹斑斑,也就是说,锌、氪、钢铁等物质会一起流出,并混入到储水罐的污染土。相比于这些,氚并不是那么大的问题,但不知为何,现在问题的焦点都聚焦到了这里。之所以对这些其它的污染物质持有比较强的疑心,问题的根本就是因为自事故发生到现在,日本政府以及东京电力在情报公开方面表现出的吝啬和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