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海 专家学者共探历史与现实
中评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陈思远)“南海: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10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外交官齐聚一堂,围绕南海问题的历史、法律、政治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讨论。研讨会设置“二战后国际秩序与南海诸岛主权”“政治和法律视角下的南海历史”“南海仲裁案裁决再评判”三个议题,分别由香港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外交部原副部长乐玉成、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闫岩主持。
开幕式上,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致开幕辞。他从历史与现实双重视角出发,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有着坚实历史根基与现实依据。
吴士存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植根于中国人民长期的渔业、航行等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历代政府的持续管辖。近代以来,面对列强觊觎,中国始终以主权者身份维护权益:1933年法国侵占南沙九小岛后,积贫积弱的中国仍通过外交等手段重申主权;二战期间,日本侵占西沙、南沙群岛,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于1946年完成对西沙、南沙群岛的接收,并于1948年划定九段线,绝非某些不实言论所宣称的中国在2009年才首次向联合国提出相关主张。
谈及现实局势,吴士存指出,中国维护南海主权,实则是在坚守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是对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维护,而非破坏。南海问题本是区域内国家之间的领土和海洋争端,但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美国、日本等国家相互勾连,企图在南海谋取地缘政治利益,菲律宾、越南等国更是将推动南海争端国际化作为固化其非法权益、单方面推进自身海洋主张的手段。域内外国家里应外合,从外交、法律、军事等多个层面制造阵营对立,这也使得“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面临诸多挑战。
关于2016年南海仲裁案,吴士存明确表示,该仲裁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麻烦之源,是引发南海动荡的祸根,其负面效应至今仍在持续外溢。他提出三点核心观点:第一,仲裁庭对菲律宾所提事项不具备管辖权,属于越权裁定;第二,仲裁庭的组成明显不公正、不合理;第三,裁决本身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漏洞百出,甚至严重偏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此,吴士存强调“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批驳不是过多,而是太少,不能停顿,必须永远在路上,必须对其斩草除根,否则南海将永无安宁”。他最后指出,南海正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地区国家应通过对话协商构建合理秩序、促进务实合作,这是摆在各国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此次会议的现实意义所在。
随后,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国强发表了题为“让历史照亮南海的未来之路”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只有回答好南海问题的历史之问,方能明晰其未来走向。
李国强分享了两段历史:一是15世纪中叶,明朝时苏禄国王率使团访问中国,途中病逝后获明朝以国王礼仪厚葬,其后代留居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段历史见证了古代南海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佳话;二是甲午战争后,日本非法侵占东沙岛等南海岛礁,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坚决抗争,二战后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收复南海诸岛,这一成果是二战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确认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地位。历史充分表明,南海自古就是和平、友谊、合作之海,其动荡局面的出现,源于霸权主义的介入和贪婪欲望的驱使。80年后的今天,在美西方势力的政治摆布和战略操纵下,南海局势暗流涌动,某些国家罔顾历史事实,违背国际法精神,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在南海挑起事端,破坏地区稳定。李国强指出,地区国家应坚决抵制外部干预,从历史中汲取互信养分,通过管控分歧、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让南海回归其固有的和平属性。尽管前路漫长,但只要坚持以史为鉴、久久为功,南海重归安宁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开幕致辞和主旨演讲结束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三个议题分别进行探讨和交流。
在议题一“二战后国际秩序与南海诸岛主权”的讨论中,主持人郑若骅明确指出,2016年南海仲裁庭成员组成未遵循各方预先同意原则和正常程序,其对南海问题无管辖权,此举是对法律的漠视。她强调战后国际秩序与南海诸岛主权的密切关联,并重申南海数百年历史的重要研究价值。与会中国学者表示,中国坚持主权主张,秉持克制务实态度和 “搁置争议” 原则;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解析南海问题,涉及国际法、海洋安全与合作等。关于南海面临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专家普遍认为应通过对话协商、推动史料国际化传播、管控分歧,推动中国史料国际化,打破信息茧房,让真相基于多元史料呈现。
在议题二“政治和法律视角下的南海历史”的讨论中,专家学者就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与法理基础、南海争端的成因与复杂性、南海仲裁案的争议与影响、国际社会与各方关于南海问题的立场等予以分析。多数学者认为,2016年南海仲裁案备受争议,仲裁庭对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无管辖权,其组成不公正,缺乏具有东亚或东南亚背景的仲裁员,西方背景人员对区域历史认知不足,裁决背离事实与法律。因此,有学者视其为“废纸”。南海问题复杂,短期难以彻底解决,需各方展现政治意愿,避免新的岛礁侵占或军事化。
议题三“南海仲裁案裁决再评判”的讨论,主要围绕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争议、中菲南海争端、历史与战后秩序、解决路径与合作、国际传播与学术研究等方面展开。多位专家认为,南海仲裁案裁决存在缺陷,仲裁庭组成不合规、管辖权缺失等。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也强调对话协商的重要性,支持通过《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南海行为准则”(COC)谈判推进合作。
研讨会结束后,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韩晶磊代表中国南海研究院做总结致辞。他在致辞中回顾了会议的主要议题和成果。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涵盖了南海问题的历史溯源、法律解读、政治博弈、资源环境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重要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专家们的精彩发言为深入理解南海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对未来的合作与研究提出了期望,他希望各国专家学者能够继续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对南海问题的研究,为推动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评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陈思远)“南海: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10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外交官齐聚一堂,围绕南海问题的历史、法律、政治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讨论。研讨会设置“二战后国际秩序与南海诸岛主权”“政治和法律视角下的南海历史”“南海仲裁案裁决再评判”三个议题,分别由香港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外交部原副部长乐玉成、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闫岩主持。
开幕式上,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致开幕辞。他从历史与现实双重视角出发,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有着坚实历史根基与现实依据。
吴士存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植根于中国人民长期的渔业、航行等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历代政府的持续管辖。近代以来,面对列强觊觎,中国始终以主权者身份维护权益:1933年法国侵占南沙九小岛后,积贫积弱的中国仍通过外交等手段重申主权;二战期间,日本侵占西沙、南沙群岛,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于1946年完成对西沙、南沙群岛的接收,并于1948年划定九段线,绝非某些不实言论所宣称的中国在2009年才首次向联合国提出相关主张。
谈及现实局势,吴士存指出,中国维护南海主权,实则是在坚守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是对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维护,而非破坏。南海问题本是区域内国家之间的领土和海洋争端,但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美国、日本等国家相互勾连,企图在南海谋取地缘政治利益,菲律宾、越南等国更是将推动南海争端国际化作为固化其非法权益、单方面推进自身海洋主张的手段。域内外国家里应外合,从外交、法律、军事等多个层面制造阵营对立,这也使得“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面临诸多挑战。
关于2016年南海仲裁案,吴士存明确表示,该仲裁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麻烦之源,是引发南海动荡的祸根,其负面效应至今仍在持续外溢。他提出三点核心观点:第一,仲裁庭对菲律宾所提事项不具备管辖权,属于越权裁定;第二,仲裁庭的组成明显不公正、不合理;第三,裁决本身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漏洞百出,甚至严重偏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此,吴士存强调“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批驳不是过多,而是太少,不能停顿,必须永远在路上,必须对其斩草除根,否则南海将永无安宁”。他最后指出,南海正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地区国家应通过对话协商构建合理秩序、促进务实合作,这是摆在各国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此次会议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