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IPO被叫停后,留下的六个难题?

  据香港商报引述董法白话金融报道,11月2日,马老师和蚂蚁高管们刚刚被约谈。
 
  蚂蚁回应,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今天全网就是群嘲:
 
  马已经服。
 
  但是,潜在的监管压力并未影响投资者对蚂蚁的热情。
 
  下午港股暗盘,交易火热,每股约120港元的价格购买蚂蚁股票,这较其80港元的IPO价格溢价50%。
 
  我一直坚信,市场一切皆有可能,挑战监管的后果,千万被高估了马云,更不要低估了监管的意志。
 
  果然,晚上8点,蚂蚁最喜欢的数字,IPO被上交所叫停了。
 
  当某些人还在幻想,H也许能例外,港交所不好操作的.......蚂蚁主动撤了申请。
 
  ......
 
  事情到这个程度,已经完全脱离了马老师的想象。这个公告态度极其严肃,形势非常严峻。上交所主动决定暂缓蚂蚁的上市,而不是蚂蚁主动申请的,这个意义不一样。
 
  这里留下了六个难题,我来解解看。
 
  难题一:蚂蚁被监管约谈,是否需要披露?
 
  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发行人作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应当诚实守信,依法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所披露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同时在信息披露专章中第34条规定,“凡是对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发行人均应当予以披露”。
 
  因此披露是义务,不披露是特例了。
 
  如果不披露,除非是内容涉及国家秘密或发行人商业秘密。相关豁免规则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22条第三款中进行了明确,交易所应该提高审核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公开下列事项,“发行上市审核问询及回复情况,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发行人商业秘密的除外”。
 
  从以往IPO经验来看,交易所肯定会关注此事,必然要求主承销商进行核查并报告是否属于重大事项,如果属于重大事项,肯定需要进行披露。
 
  难题二:监管约谈内容,是那些?
 
  对于内容,业内普遍认为与网络小贷强监管政策有关。
 
  2日晚,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直有二点直指蚂蚁痛点爆锤:
 
  一是要求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二是要求在单笔联合贷款中,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两条将为蚂蚁集团主要业务花呗和借呗设定:
    “红线”。
 
  难题三:IPO何时恢复?
 
  暂缓上市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层监管谈话以及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因而不再符合上市条件。至于后续怎么整改和处理才重新符合上市条件:
 
  天知道。
 
  难题四:打新的钱怎么办?
 
  可以确定的,下一步,就是先将打新的钱退了。
 
  大A过往,也发生过,技术上并不难操作,可以撤回发行,重新定价。
 
  比如在2015年7月“股灾”期间,由于市场恐慌下跌,大A共计28个IPO项目被暂停,其中10只已申购、但未上市的首发项目将申购款项原路返还投资者。
 
  不过,四个月后,证监会重启新股发行,该批28个项目又恢复了上市进程。
 
  难题五:未来,真的上了,蚂蚁股价怎么样?
 
  市场人士对于蚂蚁按计划上市后的股价走势并不乐观,现在这情况,即使上了,如果没有资金撑住,
 
  破发是必然!
 
  利好的是,之前10月26日,MSCI在官网发布消息称,如果满足快速纳入条件,有意在截至11月30日收盘时将蚂蚁集团H股和A股分别纳入MSCI指数系列,与今年11月份的半年度指数评估时点一致。
 
  纳入MSCI指数,估值会慢慢企稳吧。
 
  难题六:BigTech,京东们怎么办?
 
  蚂蚁被锤了,最痛的怕是,等待审批的京东数科。
 
  监管定调金融科技,强监管下,对这类企业的上市审查、估值必然要受到影响。
 
  尤其和蚂蚁相同,在京东数科招股书上,作为助贷工具的金条和网络信用支付的白条仍然是京东数科最知名的产品。收入占比超四成!穿透后,还是依靠流量吃利差。
 
  估计大强子,内心中,已经无数次问候马老师了。
 
  虽然,他们都是没管住自己的某些特长。
  
  最后,还是那句古语,别看你今天蹦的欢,就怕最后拉清单,早晚完璧归赵。

  来源:董法白话金融   据香港商报引述董法白话金融报道,11月2日,马老师和蚂蚁高管们刚刚被约谈。
 
  蚂蚁回应,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今天全网就是群嘲:
 
  马已经服。
 
  但是,潜在的监管压力并未影响投资者对蚂蚁的热情。
 
  下午港股暗盘,交易火热,每股约120港元的价格购买蚂蚁股票,这较其80港元的IPO价格溢价50%。
 
  我一直坚信,市场一切皆有可能,挑战监管的后果,千万被高估了马云,更不要低估了监管的意志。
 
  果然,晚上8点,蚂蚁最喜欢的数字,IPO被上交所叫停了。
 
  当某些人还在幻想,H也许能例外,港交所不好操作的.......蚂蚁主动撤了申请。
 
  ......
 
  事情到这个程度,已经完全脱离了马老师的想象。这个公告态度极其严肃,形势非常严峻。上交所主动决定暂缓蚂蚁的上市,而不是蚂蚁主动申请的,这个意义不一样。
 
  这里留下了六个难题,我来解解看。
 
  难题一:蚂蚁被监管约谈,是否需要披露?
 
  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发行人作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应当诚实守信,依法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所披露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同时在信息披露专章中第34条规定,“凡是对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发行人均应当予以披露”。
 
  因此披露是义务,不披露是特例了。
 
  如果不披露,除非是内容涉及国家秘密或发行人商业秘密。相关豁免规则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22条第三款中进行了明确,交易所应该提高审核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公开下列事项,“发行上市审核问询及回复情况,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发行人商业秘密的除外”。
 
  从以往IPO经验来看,交易所肯定会关注此事,必然要求主承销商进行核查并报告是否属于重大事项,如果属于重大事项,肯定需要进行披露。
 
  难题二:监管约谈内容,是那些?
 
  对于内容,业内普遍认为与网络小贷强监管政策有关。
 
  2日晚,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直有二点直指蚂蚁痛点爆锤:
 
  一是要求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二是要求在单笔联合贷款中,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两条将为蚂蚁集团主要业务花呗和借呗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