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调查:真正的定制保险还是蹭热度
中评社北京10月31日电/据新华社报道,10月26日,北京“京惠保”发布数据称,该产品上线一个星期,投保人数已超过50万。
从2015年深圳一城试点,到今年40多个城市竞相上线、诸多城市正在酝酿推出,一时间,“惠民保”已成为“百万医疗险”之后的又一网红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已迅速形成全面开花之势,对促进多层次医疗体系的构建将起到推动作用。但也应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虽然“惠民保”号称是“一城一策”的定制化产品,但定制成分并不大。又如,有的地方不只存在一款“惠民保”,还有的地方出现“蹭热度”、借“惠民保”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现象。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并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
40多个城市
今年落地“惠民保”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或省份推出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具有城市医保人群专属、“一城一策”定制、低保费、高保额、投保要求非常宽松等特点。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40多个城市和3个省份推出了“惠民保”。
事实上,“惠民保”的本质是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雏形最早出现在2015年的深圳。此后几年,跟进的城市只有南京等少数几个城市。直到今年,“惠民保”突然蹿红,快速铺开。
对上述现象,中再寿险产品精算部张骥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认为,主要得益于宏观政策的支持,政府、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平台都有较强的动力来推进。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记者表示,在下沉市场和下沉人群中,商业健康险有巨大的刚性市场需求,而且这些客群往往和保险公司现有客群并不交叉,所以,尽管“惠民保”是普惠性质的,不太可能给险企带来太多直接利润,但对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可通过微利业务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变相实现低成本获客;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与当地政府及医保部门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当地资源。
张骥认为,“惠民保”借助年初《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等国家和行业层面的政策东风,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拓宽了商业保险的可保人群范围,对普及保险教育、提高老百姓保障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形成了今年全面推广的大势。
保费便宜
市民购买踊跃
不少业主在咨询“京惠保”投保方式后,得知可以直接在公众号投保时,直接进行了体验。“看都没看,输入名字、身份证号、手机号、验证码,直接就支付了。我选择的是每年自动扣费,是不是有点不妥呀?就79元,也无所谓了。”业主陈珺(化名)表示。
这恰恰反映出,市民对“惠民保”的了解程度还有所欠缺。例如,不少消费者只看到保费便宜、保额较高,就盲目买入,但对其具体的承保和理赔规不太了解。
张骥表示:“惠民保”属于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理赔门槛较百万医疗险略高,但消费者不能因为看到“惠民保”便宜就转投该产品而放弃百万医疗险。其实,这两类产品各有不同,“惠民保”更适合为防止大病带来过重经济负担、担保费预算有限的人群。对于难以买到合适的普通医疗保险的带病体人群,“惠民保”是个很好的选择。
部分地区缺乏定制成分
参保率不理想
花费几十元或一百元、两百元就能拥有的“惠民保”,对于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很好地缓解人们的“大病焦虑”,但在“惠民保”急速落地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这个‘惠民保’只能算是激进版的百万医疗险,可以说是为了蹭热度。一方面,这个产品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政府指导;另一方面,该产品直接以超低价格面向全省销售,缺乏定制成分。”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在点评某省近期推出的“惠民保”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会导致人们对“惠民保”认知的混乱,也会给产品的长期稳定运营埋下隐患。从另一个角度看,“惠民保”本质上仍是商业保险,地方政府对产品的运营也不宜进行具体指导。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在今年急速落地的背后,存在相关公司“跑马圈地”的成分。
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要持续稳健运营,将“惠民”落到实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例如,同一城市尽量在同一时期只上线一款“惠民保”,可由多家险企共同承保,集中资源、集中推广、降低整体风险。同时,各城市需采取措施提升参保率。例如,开放医保个人账户的划拨、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投保等。此外,建议政府加强监管“惠民保”在落地过程中的定价、推广及服务等。
中评社北京10月31日电/据新华社报道,10月26日,北京“京惠保”发布数据称,该产品上线一个星期,投保人数已超过50万。
从2015年深圳一城试点,到今年40多个城市竞相上线、诸多城市正在酝酿推出,一时间,“惠民保”已成为“百万医疗险”之后的又一网红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已迅速形成全面开花之势,对促进多层次医疗体系的构建将起到推动作用。但也应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虽然“惠民保”号称是“一城一策”的定制化产品,但定制成分并不大。又如,有的地方不只存在一款“惠民保”,还有的地方出现“蹭热度”、借“惠民保”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现象。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并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
40多个城市
今年落地“惠民保”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或省份推出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具有城市医保人群专属、“一城一策”定制、低保费、高保额、投保要求非常宽松等特点。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40多个城市和3个省份推出了“惠民保”。
事实上,“惠民保”的本质是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雏形最早出现在2015年的深圳。此后几年,跟进的城市只有南京等少数几个城市。直到今年,“惠民保”突然蹿红,快速铺开。
对上述现象,中再寿险产品精算部张骥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认为,主要得益于宏观政策的支持,政府、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平台都有较强的动力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