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勋析台港恋殖 对日英过度怀念而美化

杨宇勋受访。(中评社 李其桦摄)

  中评社嘉义5月30日电(记者 李其桦)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宇勋接受中评社访问,谈到香港与台湾部份人的抗中意识认为,民族主义的起源奠基在情感上,两岸分隔不仅起于1949年,而是从日据时期就开始了,中间只有4年统一(1945年台湾光复到1949),后面两岸又分隔,前后加起来整整一个多世纪,而香港整整150年跟中国没有关系。香港和台湾都有类似的现象,对于被殖民的时代有点过度怀念而美化的情况,如台湾之于日本,香港之于英国。

  杨宇勋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任教中正大学历史系,学术专长为宋史、宋代社会史、宋代财政史。

  谈到台湾民众对大中华的认同为何日趋淡薄?

  杨宇勋表示,民族主义的起源奠基在情感上,后现代主义则诠释为“历史形塑”,但不管如何,一定要有情感基础才具有凝聚力。两岸分隔已经70年,台湾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趋于淡薄,本土意识会增强,在任何国家、地区多数如此。香港从19世纪中叶割让给英国,期间整整150年跟中国没有关系,虽然现在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但有部分香港人走上反中的道路,可见情感基础对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

  杨宇勋指出,纵观台湾历史,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也是跟中国对抗,虽然当时有不少台湾文人对中国存有浓郁的感情,并自认是中国人,但日本的政治体制仍是对抗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两岸政治体制也是彼此对抗,期间虽有一段缓和,到了最近两岸政府又走回对抗的趋势。这次台湾大选具有指标意义,显示两岸情感似会日趋淡薄。民族主义之所以兴盛,多半因他国威胁或侵略,己者拼命抵抗,才会兴起。

  台湾会跟大陆走向对抗的原因?

  杨宇勋表示,台湾和香港之所以跟中国走向对抗,都跟大环境有关系。近20年中国崛起,使得世界的秩序产生变化,也使得台湾、香港日益紧张。即使是国民党马英九执政8年,都挡不着反中的趋势。

  杨宇勋进一步说明,两岸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不同,两岸分隔不仅起于1949年,而是从日本统治时期就开始了,中间只有4年统一,后面两岸又分隔,前后加起来整整一个多世纪。台湾先是被日本统治,台湾人变成日本国籍。反观当时的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有些史家认为,八年抗日战争使得中国蜕变成一个民族国家。到了“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的时候,是走亲美路线和反中抗俄,同时期的大陆则是三反、五反和文化大革命,两岸发展历史路线和历史记忆不同。

  杨宇勋表示,南北朝鲜则是有同有异,近70几年虽不同,但在日本统治时代却是一体的,因此历史因素非常重要。另外,现在台湾人本地认同趋强,跟历史教科书也有关系,但也没强大到能够决定一切,否则过去两蒋时代也是用大中华教科书,可是现在支持“台独”的人,很多都是接受两蒋时代教育的,因此历史课纲不是绝对因素,只是辅助因素。

中正大学校景。(中评社 李其桦摄)

  杨宇勋提到,香港和台湾都有类似的现象,对于被殖民的时代有点过度怀念而美化的情况,如台湾之于日本,香港之于英国,此与二战之后被殖民国家追求独立,把被殖民的历史记忆尽量抹去的做法是相左的。例如,韩国在二战之后把很多日本记忆去除,甚至重要建筑也刻意摧毁,即使不会完全消失,也不会对殖民历史歌颂美化。

  两岸民间交流因疫情几乎完全中断,是否造成两岸情感愈来愈疏离?

  杨宇勋认为,疫情使得两岸互动几乎完全中断,如同陆委会主委陈明通说的”历史已经翻过一页”,两岸已经回不去了,两岸关系只要不要变得更坏就不错了,很难再求什么改善,尤其是蔡政府提出制宪对两岸比较敏感的议题,如果以制宪为未来施政主调,两岸关系要改善是不太可能。

  台湾抗中情绪高涨,几乎把中国视为敌国,对之后两岸互动有何影响?

  杨宇勋强调,两岸现在彼此对抗,很难走回去了,但是经济要怎么办?例如ECFA台湾很难讲要不要,主动权不在台湾这边,假设没有ECFA,台湾是否能参加日本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还在未定之天。从日前WHO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可以看到,两岸愈对抗,台湾参加国际性组织可能性愈小,未来两岸将持续政治冷对抗,外交又没办法拓展的情况下,台湾必须思考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和突破。

连日下雨后的中正大学碧湖湖水更显殷绿。(中评社 李其桦摄)

从高处俯瞰中正大学校园景观,建筑富古典美感。(中评社 李其桦摄)

中正大学校园正门口。(中评社 李其桦摄)

杨宇勋受访。(中评社 李其桦摄)

  中评社嘉义5月30日电(记者 李其桦)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宇勋接受中评社访问,谈到香港与台湾部份人的抗中意识认为,民族主义的起源奠基在情感上,两岸分隔不仅起于1949年,而是从日据时期就开始了,中间只有4年统一(1945年台湾光复到1949),后面两岸又分隔,前后加起来整整一个多世纪,而香港整整150年跟中国没有关系。香港和台湾都有类似的现象,对于被殖民的时代有点过度怀念而美化的情况,如台湾之于日本,香港之于英国。

  杨宇勋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任教中正大学历史系,学术专长为宋史、宋代社会史、宋代财政史。

  谈到台湾民众对大中华的认同为何日趋淡薄?

  杨宇勋表示,民族主义的起源奠基在情感上,后现代主义则诠释为“历史形塑”,但不管如何,一定要有情感基础才具有凝聚力。两岸分隔已经70年,台湾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趋于淡薄,本土意识会增强,在任何国家、地区多数如此。香港从19世纪中叶割让给英国,期间整整150年跟中国没有关系,虽然现在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但有部分香港人走上反中的道路,可见情感基础对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

  杨宇勋指出,纵观台湾历史,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也是跟中国对抗,虽然当时有不少台湾文人对中国存有浓郁的感情,并自认是中国人,但日本的政治体制仍是对抗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两岸政治体制也是彼此对抗,期间虽有一段缓和,到了最近两岸政府又走回对抗的趋势。这次台湾大选具有指标意义,显示两岸情感似会日趋淡薄。民族主义之所以兴盛,多半因他国威胁或侵略,己者拼命抵抗,才会兴起。

  台湾会跟大陆走向对抗的原因?

  杨宇勋表示,台湾和香港之所以跟中国走向对抗,都跟大环境有关系。近20年中国崛起,使得世界的秩序产生变化,也使得台湾、香港日益紧张。即使是国民党马英九执政8年,都挡不着反中的趋势。

  杨宇勋进一步说明,两岸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不同,两岸分隔不仅起于1949年,而是从日本统治时期就开始了,中间只有4年统一,后面两岸又分隔,前后加起来整整一个多世纪。台湾先是被日本统治,台湾人变成日本国籍。反观当时的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有些史家认为,八年抗日战争使得中国蜕变成一个民族国家。到了“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的时候,是走亲美路线和反中抗俄,同时期的大陆则是三反、五反和文化大革命,两岸发展历史路线和历史记忆不同。

  杨宇勋表示,南北朝鲜则是有同有异,近70几年虽不同,但在日本统治时代却是一体的,因此历史因素非常重要。另外,现在台湾人本地认同趋强,跟历史教科书也有关系,但也没强大到能够决定一切,否则过去两蒋时代也是用大中华教科书,可是现在支持“台独”的人,很多都是接受两蒋时代教育的,因此历史课纲不是绝对因素,只是辅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