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当代李时珍”元朗登高寻茱萸
中评社香港10月26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重阳节,特别提到“茱萸”,它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植物,相传可消灾避难及预防瘟疫。
昨天重阳节,大公报记者跟随著名老中医师李宁汉教授,到元朗登高寻茱萸,为节日添上一股探古寻幽的风情。“现在有很多人可能连茱萸生成乜嘢样都唔知!”李教授十分健谈,提到“吴茱萸”或有抗疫作用时更滔滔不绝,他指出香港虽然没有正宗的“吴茱萸”,但有同科的“楝叶吴茱萸”静悄悄地生长在元朗河背水塘一带。\大公报记者 苑向芹(文)调查组(图)
香港有不少山地,但哪里才能找到“楝叶吴茱萸”?带着疑问,大公报记者昨日拜访被人誉为“当代李时珍”的李宁汉教授,跟随着他的脚步,前往元朗河背村沿路走上河背水塘一带,一睹香港的茱萸真容。
分辨茱萸 要闻叶香
现年87岁的李教授,几乎大半辈子都在通山跑,十几年前,为了出版著名的《香港中草药大全》,当时70岁出头的李宁汉特地去学习摄影,成为植物摄影学家。对于寻找“楝叶吴茱萸”,他自然熟门熟路。到达河背优游聚脚点士多后,记者一路紧跟着李教授上山,15分钟后经过河背露营场,再行大约10分钟便在路边找到獭子树果(楝叶吴茱萸)植物。
李教授介绍说,中草药里有两种茱萸,一名“山茱萸”,一名“吴茱萸”,前者主要补肝肾;后者果实辛辣,可以化寒湿、祛秽浊。据他了解,本港幷无种植“山茱萸”的地方,但各大药材铺里可以买到已制成中药的“山茱萸”。至于正宗的“吴茱萸”,李教授说,早年赴四川省峨眉山寻药时见过,香港只有同科不同种的“楝叶吴茱萸”。
“要分辨这些茱萸,就要先观察植物型态,再用嗅觉去闻植物叶的香味。”他说,楝叶吴茱萸的植物叶型态为“单数羽状复叶”,一条叶柄上长了单数5至11片的小叶,排列出来的形状似羽毛。叶子闻起来味道辛辣,有些少刺鼻感觉。
李教授表示,“楝叶吴茱萸”常生于树林中、山涧边,其果实、根、叶都有药用价值。果实在每年的10至12月结出,重阳只可采到未成熟的果实。“古人在重阳节就会登高采茱萸,将其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认为可以消灾避难及预防瘟疫”。
游客偶遇 边走边听
也正是古人的风俗,启发了李教授。今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李教授在全港首次提出“吴茱萸”或可预防新冠肺炎的概念。他将“吴茱萸”研成幼末,以凡士林调匀为百分之十五的药膏,涂于鼻孔外,取其辛烈之药味以用于防疫。“我自己每日都搽,觉得就相当于‘御敌(新冠肺炎)于国门之外’。”当然,他强调迄今为止,这个药膏仍停留于与业界共同探索阶段,药效仍待医学数据证实。
李教授在山上大讲茱萸故事期间,吸引不少登山者围观,他们对香港有“楝叶吴茱萸”生长、身在宝山不识宝深有感慨,纷纷拍照留念,算是今年重阳登高的一大收获。秋风阵阵,夕阳下三三两两的行山客陆续下山,年近90的李教授继续边走边谈,仍然沉浸在与茱萸相关的知识和传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