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德答中评:深圳大礼包其实也是香港机遇
中评社香港10月24日电(记者 沈而忱)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日前公布。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对中评社指出,香港目前处在瓶颈期,经济持续衰退,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形成,香港需要在加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优势产业。当深圳一次次接过中央“礼包”的时候,其实也是香港的机遇,香港应该把握时机,和深圳共同成为粤港湾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携手发展,实现双赢。
魏明德提到,授权清单多条提及或涉及港澳,包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金融、税务、建筑、规划等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在深提供专业服务等。这些内容已经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示,在科技、医疗、金融等方面香港应积极参与;当然,在没有点名提及香港之处,香港同样可以争取一席之地。
综合改革40条中提到了扩大深圳对外开放和吸引人才,有声音认为这将加剧深港之间的竞争。对此,魏明德表示,竞争是一定存在的,因为深圳、香港的功能确实有部分重迭,例如同为港口城市,在物流、贸易等方面就存在竞争;另外,两座城市对于人才的需求更是有交叉。但是这种竞争是积极且良性的,能够给彼此带来压力与动力。当深圳一次次接过中央“礼包”的时候,其实也是香港的机遇。香港完全可以、也应该牢牢把握,和深圳共同成为粤港湾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携手发展,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深港有各自的优势,竞争之余,更多的是互补。”魏明德说,深港在大湾区和“大循环”+“双循环”中扮演的是不同角色,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基建为人才的高效便捷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不少人已经过上了双城生活。当人才可以更加便捷地流动,并且在税制上有优惠政策的话,深港两地乃至大湾区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吸引人才,高校、企业、研究机构都可以多多创造这样的人才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