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吉尔吉斯为何持续动荡?

  中评社香港10月14日电(评论员 乐国平)近日,中亚小国,也是中国邻邦的吉尔吉斯再一次出现政治动荡,前总统阿坦巴耶夫的支持者攻占了总统兼议会的所在地“白宫”,后又攻入安全委员会大楼,将因贪腐罪名羁押于此的阿坦巴耶夫释放,而另一方面,吉尔吉斯现任总理和议长辞职,现任总统热恩别科夫则一度下落不明。

  吉尔吉斯自1991年因苏联解体而独立以来,已经发生过四次大规模政治冲突,先后造成阿卡耶夫、巴基耶夫两任总统流亡海外,阿坦巴耶夫锒铛入狱,以及此次热恩别科夫的前途未卜。有人戏言,吉尔吉斯总统的高危性已经堪比韩国。

  吉尔吉斯作为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小国,为何屡屡发生政治冲突,况且吉是中国西部重要邻居,该国的长期动荡背后是否有外部势力支持,引起不少人关注。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吉尔吉斯南北矛盾,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论述过吉尔吉斯深刻的南北对立问题。由于高耸的天山山脉横亘该国,导致吉国南北交通非常不畅,历史民族因素更激化了南北隔阂,北部包括首都比什凯克在内的楚河河谷地区自19世纪就被俄罗斯人殖民,使得该地区比较世俗化、西化,而南部的奥什等地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边缘,一直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宗教氛围浓厚,且南部地区的吉尔吉斯人长期与乌兹别克人杂居,一方面生活习惯受到乌兹别克影响,另一方面吉乌两族亦经常发生摩擦。吉自独立以来,历任总统几乎只能代表南北方其中一方的利益,因此导致另一方的高度不满,比如现总统热恩别科夫来自南方,而反对派拥护出身北方的前总统阿坦巴耶夫。

  吉尔吉斯自身经济落后,亦是长期动荡的重要原因。吉尔吉斯国土狭小,且多是高原山地,其工农业都不发达,也没有什么资源储量,苏联时期依靠苏联中央输血,独立后失去了莫斯科的保障,经济持续下滑。吉尔吉斯在独立后迷信西方体制,大搞私有化和“休克疗法”,更一度造成了经济崩溃。吉尔吉斯落后的经济导致大批民众失业,大量年轻人没有工作游荡街头,结果他们成为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争取对象。吉尔吉斯历次的政治动荡都有大批年轻人被裹挟其中,年轻人只需要少量金钱甚至是空头支票的许诺就可以被政客们利用,这次也不例外,很多年轻人成为阿坦巴耶夫派别的急先锋,在攻打“白宫”和安全委员会大楼事件中扮演重要作用。   吉尔吉斯经济落后,政治上却十分“超前”。吉首任总统阿卡耶夫是学者出身,对西方政治制度颇为崇拜,他在上台后就开启了吉尔吉斯的民主制度,在很多政治体制和法律框架上选择照搬西方模式,一度成为西方人赞誉的“中亚民主岛”。但吉尔吉斯窘困的经济和严峻的社会对立问题只会在民主制度下更为激化,各路民族、宗教、意识形态派别在民主的旗号下形成同温层和极端排他性,而吉国的军警部门不敢对各种势力的发难做出强硬回击。最终,吉尔吉斯的民粹断送了阿卡耶夫的宝座,却又反噬了取而代之的巴基耶夫,如今阿坦巴耶夫和热恩别科夫亦重蹈覆辙。

  中亚是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即使是作为贫困小国的吉尔吉斯也长期受到大国的干涉,美国看中吉尔吉斯的民粹浪潮,欲将吉国作为美国打入中亚、排挤俄罗斯的突破口,美国于阿富汗战争后与阿卡耶夫合作,在吉尔吉斯建立了玛纳斯军事基地。俄罗斯对此当然不满,作为反制在吉尔吉斯建立坎特军事基地。美俄双方在吉尔吉斯分庭抗礼、针锋相对,最终俄罗斯赢得了该国,力促吉政府将美军赶出了玛纳斯。另外,美国越发希望从阿富汗战场抽身,因此对中亚地区逐渐撤退,加之吉尔吉斯贫困动荡,失去了美国的兴趣。但美国势力虽然撤出了吉尔吉斯,美国的“颜色革命遗产”长期留在了该国发挥作用。2005年吉尔吉斯第一次政治动荡背后就是美国在挑拨,正如“上帝推了地球一把,地球便开始了无止境运动”那样,自从美国2005年在吉尔吉斯发动第一场“革命”后,吉尔吉斯便有了动荡的“惯性”,即使如今美国早已撤离此地。

  上述就是吉尔吉斯为何屡屡动荡的主要原因,该国目前的动荡已经和美国没有太大关系,无论谁人上台都不得不和俄罗斯、中国等邻国合作,但是吉尔吉斯自身的经济、社会矛盾却陷入无解的困境之中,这对于中亚安全和“一带一路”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吉尔吉斯自身体量小、政府弱势,对于问题的解决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中国、俄罗斯等周边大国出手帮助,依靠上合组织框架维护该国安全,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改善该国基础建设状况、提高民生水平,这可能是吉国走出政治动荡旋涡的唯一希望。   中评社香港10月14日电(评论员 乐国平)近日,中亚小国,也是中国邻邦的吉尔吉斯再一次出现政治动荡,前总统阿坦巴耶夫的支持者攻占了总统兼议会的所在地“白宫”,后又攻入安全委员会大楼,将因贪腐罪名羁押于此的阿坦巴耶夫释放,而另一方面,吉尔吉斯现任总理和议长辞职,现任总统热恩别科夫则一度下落不明。

  吉尔吉斯自1991年因苏联解体而独立以来,已经发生过四次大规模政治冲突,先后造成阿卡耶夫、巴基耶夫两任总统流亡海外,阿坦巴耶夫锒铛入狱,以及此次热恩别科夫的前途未卜。有人戏言,吉尔吉斯总统的高危性已经堪比韩国。

  吉尔吉斯作为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小国,为何屡屡发生政治冲突,况且吉是中国西部重要邻居,该国的长期动荡背后是否有外部势力支持,引起不少人关注。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吉尔吉斯南北矛盾,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论述过吉尔吉斯深刻的南北对立问题。由于高耸的天山山脉横亘该国,导致吉国南北交通非常不畅,历史民族因素更激化了南北隔阂,北部包括首都比什凯克在内的楚河河谷地区自19世纪就被俄罗斯人殖民,使得该地区比较世俗化、西化,而南部的奥什等地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边缘,一直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宗教氛围浓厚,且南部地区的吉尔吉斯人长期与乌兹别克人杂居,一方面生活习惯受到乌兹别克影响,另一方面吉乌两族亦经常发生摩擦。吉自独立以来,历任总统几乎只能代表南北方其中一方的利益,因此导致另一方的高度不满,比如现总统热恩别科夫来自南方,而反对派拥护出身北方的前总统阿坦巴耶夫。

  吉尔吉斯自身经济落后,亦是长期动荡的重要原因。吉尔吉斯国土狭小,且多是高原山地,其工农业都不发达,也没有什么资源储量,苏联时期依靠苏联中央输血,独立后失去了莫斯科的保障,经济持续下滑。吉尔吉斯在独立后迷信西方体制,大搞私有化和“休克疗法”,更一度造成了经济崩溃。吉尔吉斯落后的经济导致大批民众失业,大量年轻人没有工作游荡街头,结果他们成为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争取对象。吉尔吉斯历次的政治动荡都有大批年轻人被裹挟其中,年轻人只需要少量金钱甚至是空头支票的许诺就可以被政客们利用,这次也不例外,很多年轻人成为阿坦巴耶夫派别的急先锋,在攻打“白宫”和安全委员会大楼事件中扮演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