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黄色经济圈难逃解体宿命
中评社香港3月25日电/自港府2月中旬放宽防疫限制措施以来,绝大多数餐厅都已恢复堂食至夜晚10时,但部分黄店杯葛“安心出行”程序,拒绝恢复晚市堂食,导致自己经营困难、甚至只好关门大吉。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一年来香港社会对“黄色经济圈”始终持质疑态度,反对派内部也对黄圈的评价有明显分歧,在疫情冲击和现实压力下,黄圈难逃越做越小、逐渐解体的宿命。
自2019年10月“黄色经济圈”概念首次出现,至今已炒作了近1年半时间,初期曾藉着反对派区选大胜而被炒热,去年5月发起所谓“51黄金周”活动(暗喻反修例口号)一度获得线下响应(见图1)。不过,随着国安法实施,有关“黄色经济圈”的社交媒体舆情日益陷入低迷,内部更掀起“割席退场潮”风波。近期部分黄店因抵制“安心出行”的防疫措施而拒绝恢复堂食的事件虽引发了黄圈话题的一小波热度回升,但相关讨论迅速降温,淡出公众视野。
图2显示,尽管“51黄金周”活动曾在社会造成一定声浪,但在国安法效应下,“黄色经济圈”的支持者规模去年5月后进入停滞期,相关社群的人数增长率大幅插水,难以与2019年底的爆发式成长相比拟。
从一开始的声势浩大,到如今的疲软不振,“黄色经济圈”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针对其运行模式及实际效益的质疑声音一波接着一波(见图3)。尤其在疫情的冲击下,各行各业陷入萧条,黄圈中最核心的饮食业更遭受重创。尽管黄丝声称会在经济不景时期加大“惩罚”(消费)黄店力度,但在“打卡”心态影响下,实际受惠的多为一些知名度高的明星黄店,不知名的黄色小店进帐不多,多次发出“告急”求救信号。
黄圈执著于政治立场、自我设限的心态不仅大幅缩小了市场受众,也使得黄店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故黄圈很快在“团结互助”表象下出现内斗。黄圈内部的互相攻讦、“斗黄”现象发展到白热化阶段,多家龙头黄店——包括珑门冰室、大渣哥、水门鸡饭等卷入连串骂战,纷纷指责竞争对手“伪黄”,吃“人血馒头”愧对“手足”。
港区国安法生效后,“黄色经济圈”亦出现一轮与政界类似的“割席退场潮”,众多黄店撕下以往高调张贴的黄色文宣。而近期针对“安心出行”的黄店杯葛风波,再次暴露了黄色经济圈的先天畸形,部分黄店“立场先行”的非理性选择遭到社会非议,不仅有民众嘲讽其放弃晚市的做法愚蠢,就连黄丝也有不少忧虑黄店自断衣食的声音。
如图4所示,不少黄店都藉着杯葛“安心出行”议题大肆炒作,在社交媒体关注度排名前20位的组织多为黄色食店,不少黄店称会放弃晚市堂食以作抗议,并呼吁黄丝改以外卖方式支持。虽然这种搏出位的做法赚取一些眼球,但黄圈贩卖的理念显然无法满足市民与亲友餐聚的愿望。数据显示,对于黄店大肆渲染的“安心出行”侵犯隐私问题,大部分民众完全没有买单,晚市恢复堂食后餐饮业迎来“报复性消费”,多数餐厅的营业额大增,而那些放弃晚市堂食的黄店则无法从中获利。
图5显示,在40家高调宣布杯葛“安心出行”的黄店中,大部分至今仍维持不设晚市堂食、2人一枱的安排,仅有3家迫于经济压力早前已恢复晚市堂食。截至目前,有3家黄店宣布已经或将有分店结束营业,而大部分参与抵制行动的黄店都曾在社交平台哭诉,称选择放弃晚市堂食的决定让营业额雪上加霜。
尽管反对派主流舆论对“黄色经济圈”持支持取态,但内部不同政治光谱对黄圈的评价有分歧。由图6可知,近期黄店放弃晚市堂食的抗议行动,进一步扩大了黄营内部对于“黄色经济圈”的分歧。温和派大多认同并支持黄店放弃晚市堂食的做法,而激进派则有更多观点认为上述黄店的做法过于形式化,并批评某些黄丝要求黄店放弃堂食,等于变相提高黄圈的门槛,反而无助于“黄色经济圈”的扩张,更因此进一步加深了对黄圈的质疑。
疫情下的经济不景气,更加暴露出“黄色经济圈”所标榜的“互惠互利”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执著于偏激政治立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自我设限的“黄色经济圈”,最终必然咎由自取、自取灭亡。
(记者:陈日嘉 分析师:杨力聪 工程师:吴悦柠 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3月25日电/自港府2月中旬放宽防疫限制措施以来,绝大多数餐厅都已恢复堂食至夜晚10时,但部分黄店杯葛“安心出行”程序,拒绝恢复晚市堂食,导致自己经营困难、甚至只好关门大吉。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一年来香港社会对“黄色经济圈”始终持质疑态度,反对派内部也对黄圈的评价有明显分歧,在疫情冲击和现实压力下,黄圈难逃越做越小、逐渐解体的宿命。
自2019年10月“黄色经济圈”概念首次出现,至今已炒作了近1年半时间,初期曾藉着反对派区选大胜而被炒热,去年5月发起所谓“51黄金周”活动(暗喻反修例口号)一度获得线下响应(见图1)。不过,随着国安法实施,有关“黄色经济圈”的社交媒体舆情日益陷入低迷,内部更掀起“割席退场潮”风波。近期部分黄店因抵制“安心出行”的防疫措施而拒绝恢复堂食的事件虽引发了黄圈话题的一小波热度回升,但相关讨论迅速降温,淡出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