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后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
中评社北京9月30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但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史上几经黑暗。新中国成立后,两国“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大力开展民间外交,以“渐进积累”方式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创造条件,终于在1972年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至今已48年。借此时间点以及日本更替首相之际,中评智库基金会与青岛东北亚战略研究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日邦交正常化48周年暨后安倍时代中日关系展望》研讨会,邀请了多位中日双方的重量级嘉宾参会,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新时代的中日关系。
日本国驻北京大使馆政治部参赞石飞节首先表示,新冠疫情打乱了日中关系的蜜月,日本对中国负面的声音也在增加,习近平总书记访日的声音出现存疑,日本国内对华的气氛不算太好。在这种情况下,新首相延续安倍前首相的政策,日本对华政策基本不会改变。
石飞节说,25日晚菅义伟首相和习近平主席第一次通电话,中方与日方都重视农业和地方合作,日中关系有良好的开端,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往往受到负面声音的影响。中国近些年来的高速发展使日本的自卑情绪越来越强烈,需要避免这个因素影响日本对华的外交政策。后安倍时代应该如何推进两国关系,两国领导人的往来将如何实现,需要创造与之相符的氛围,才能成行。新时代的日中关系应该是尊重互相的不同,将困难的课题进行妥善处理,相互承认对方是彼此必要的关系,两国都要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前驻日本大使馆参赞、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吕小庆表示,25日晚习近平主席应约与日本新任首相菅义伟通了电话。这是日本首相更替后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方从大局和全局出发,强调共同认识、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突出中方对日基本政策的积极正面取向。
吕小庆说,安倍前首相的突然辞职,震动政坛并引起中国高度关注,安倍在任期间,中日关系跌宕起伏,留下了三大正面资源与三大负面清单。中日关系发展的“三步走”;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方共识,秉持世界经济自由化理念,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中日关系积极走向添砖加瓦。而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干预中国台湾问题;大力推销所谓的“积极和平主义”理念,全面配合美国“亚洲再平衡”政策,为未来中日关系带来不确定安全风险隐患。中日关系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大慧指出,谈论后安倍时代中日关系走势,首先应回顾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经历了恶化与改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钓鱼岛争端、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携美制华”,致使中日严重恶化;第二阶段,也就是2017年以后,日本基于现实利益考量,鉴于美国亚太政策的变化,调整了对华政策,从“竞争转入协调”,从而为中日关系改善创造了条件。当然,绝不能忽视中国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过程中所发挥的塑造和引领作用。整体而言,安倍时代的日本对华政策,以“制衡”为主,中日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竞合特征,是一种“竞争中的合作”关系。
菅义伟政权将延续安倍时代的路线,但不会是单纯的延续。菅义伟将采取“内政优先”的做法,最优先解决的课题是新冠疫情防控对策,最重要的课题是重振经济,而如何平衡经济活动与疫情防控的关系,是对菅义伟的严峻考验,也是决定其政权命运的关键所在。菅义伟也会继承安倍的外交和安保政策,但可能淡化“价值观外交”。当然,与历届自民党政权一样,菅义伟的外交政策也将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但在强化日美同盟和推进“印太构想”的同时,也会重视构建稳定的中日关系。也就是说,菅义伟可能更加注重“对美外交与对华外交的平衡”,在这一点上,与福田康夫内阁的“共鸣外交”——强化日美同盟并推进亚洲外交颇有相似之处。当然,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之下,菅义伟政权如何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将变得更加困难。短期来看,中日关系将延续现有发展势头,但长远看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刘军红说,中日之间关系的改善确实需要交流,需要感情,需要一点浪漫的东西,这个不是一种心血来潮,每当有情怀的时候,中日关系都是比较好的。把这种情怀放到实际中去,就是中日之间的农业合作应该继续展开,产生的直接影响和社会效应是很大的,双边的农村农民稳定、文化稳定,两国关系就能走更远。
刘军红指出,过去中日经济方面的合作,是利益导向或者说投资导向,这是基本,但这种合作模式还能走多远?利益不够充分时两国的合作就会越走越窄。现在,全球价值链正在出现新的变化,今后可能会向制度相似型转变,除此之外,疫情下形成的新结构很可能改变贸易关系,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对中国的出口大幅上升,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去挖掘有中日之间有情怀的领域——农业。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外交学系副主任包霞琴表示,9月16日菅义伟首相上任后,如何继续稳定和发展中日关系成为菅义伟内阁的一大课题。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和脱钩政策深刻影响到日本的对华舆论和对华政策,给中日关系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要继续保持高层紧密沟通与合作。其次,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关系不仅仅是双边关系,而且对地区和国际社会都有很大影响力,在地区和多边层面合作潜力无限。再次,经贸关系依然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必须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日关系长远发展仍要挖掘内生性动力,两国之间在技术、产业以及智慧农业和现代物流等方面存在广阔合作空间。
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长盐泽英一提到,今后的菅政权外交和对华外交,将由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领导人个人三个要素复杂相结合形成。国际环境方面,在中美对立激化的情况下,美国对同盟国日本的“脱钩中国”压力增强;就国内环境而言,日本国民对中国情感恶化,但日本经济不景气反而让中日经济关系变得更重要;至于为何菅先生能够当选总裁?我想,这是因为日本国民、经济界和很多政界相关人员都支持“安倍政权的继承”,国民不希望变化而产生的结果。另外,中日两国在2022年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若2021年习近平主席国宾访问日本实现,则有可能产生改善关系的良性循环,因而两国继续保持“实现领导人互访”的目标很有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中国》总编辑王众一说,在两国战后关系的发展历程中,每当官方政治出现波动时,民间力量的推动是两国关系维护与改善的积极要素。政权更迭带来的波动与政策的不确定性给未来的中日民间交流提出了新课题,同时,这也给有着以民促官传统的中日民间交流、凝聚积极民意、促进中日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对此王众一提出了八项建议:一是寻找东方共同的文化价值;二是弘扬邻里守望相助精神;三是共享诗情画意的文化乡愁;四是创新在线交流,探索沟通新模式;五是增强经贸领域的第三方合作;六是运用好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七是继续重视加强改进青少年交流;八是改革创新两国传统的友好团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表示,安倍时代的日本政府对台政策既有正面积极面也有消极面。今年是推进中日关系的重要一年,在此前提下菅义伟内阁的台日关系会走到什么程度、有多大的提升,与中美关系的走势、下一步中日关系、日本经济以及政权的稳定等有着密切联系。除此之外,王键认为,岸信夫在出任内阁的防卫大臣期间不会走太远,因为他必须服从于菅首相的对外对华外交。而在对台湾问题上,岸信夫即便继承了安倍的对华外交,也大致是7年零8个月的安倍时期的对华外交和对台湾问题的一些处理方法,问题不大。日本和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它并非中日两国就能决定台湾会怎么变,随着美国介入台湾问题的力度越来越大,不确定性也就越来越大,需要我们继续关注。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副主任野口裕子致辞时表示,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概念出来后,文化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经常被理解为日本政府文化战略的实行者,往往令我们很困惑。首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成立于1972年,早于软实力和公共外交的概念的出现。第二,文化交流不应该直接和某一个国家的利益关联起来,而应该通过向世界提供另一个视角,为创造众多不同文化的人们和平共处的世界作出贡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成立时的目的是促进外交,促进外国对日本的理解,推进国际互相理解,同时为了促进国际友好,有效的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事业,为世界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的福利作出贡献。
野口裕子也指出,如果真正要通过文化交流来改善日中两国国民的感情或者推动两国关系的话,应该需要更详细的分析,然后找到更适当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去折腾。比如,最近几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好感有所提高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中国游客的增加,但这并没有带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好感,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青岛东北亚战略研究会秘书长孟莉致辞时表示,中日关系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也经历了近代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黑暗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中日关系是从民间入手,以民促官,大力发展民间外交,用这种渐进积累的方式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两国关系经历了复杂波折和严峻考验,但是各领域的合作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双方合作水平提升,各领域务实合作也在不断地深化,不仅是惠及两国,会对地区产生非常积极非常重大的影响。
孟莉说,中日两国的关系事关中日两国人民的福祉,也事关东北亚的稳定,如何在东北亚更大的一个平台上凝聚各方的智慧,增强合作,共创未来这种共识,推动区域的深层次合作。我们作为主办方,也希望以研讨会为契机,引发各位专家的共鸣和思考,也期待今后和中评智库、各位专家能够再次合作,沿着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这种历史路径,大力发展民间的外交,着眼东北亚,然后凝聚共识。
此外,日本国驻北京大使馆政治部秘书官山崎启伍、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记者大熊雄一郎、鲇川佳苗等人也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