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陈亨利谈香港急需保就业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亨利(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 沈而忱)全国人大代表、联泰国际集团行政总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陈亨利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陈亨利指出,重振香港经济的关键在通关,这样旅游业、零售业、航空业、酒店业等相关行业才能恢复元气。在此之前,香港政府需要借鉴国内经济发展的经验,下大力气保主体、保实业、保就业。

  陈亨利认为,企业保住了,岗位才会保住,就业率才能稳住,疫情过后,企业即可回复正常运作,更有利疫情后的复苏。港府目前虽有较大的财政赤字,但保就业、纾民困的步伐不能停止。政府应避免全面派糖,而要精准地支援特别受打击的行业,把公共财政用到“刀刃”上。

  谈及香港经济发展的机遇,陈亨利认为,国家对香港的定位十分清晰,一是国际金融中心,二是国际创科中心。金融方面,在美国打压下,不少中概股回流香港,或把香港作为第一上市地,给香港带来了机遇。创科方面,香港的有法律和税收上的优势,且有数所世界前列的大学,基础研发实力强劲。香港应与大湾区内的兄弟城市配合,为国家发挥所长。

  陈亨利鼓励香港的年轻人去大湾区拼搏。他表示,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给生活带来很大变化,变化就蕴含着机遇。年轻人不能局限于香港,而应到内地去探寻和抓住机遇。把“两制”变成发展切入口,而不是麻烦制造者。目前,《香港国安法》已经稳定了社会,希望年轻人不要再有政治狂热的思潮,收拾心情,专心拼搏。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亨利(受访者供图)

  问答全文如下:

  中评社:您将带着哪些议案上两会?

  陈亨利:最主要还是“十四五”规划方面。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我很希望相关的标准可以统一。比如说,生物科技的某些产品或者技术在内地、香港、欧美都需要审批,如果内地跟香港能够统一标准,同时尽量跟欧美接轨。我相信这无论对内地的创科发展,还是香港的创科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其次,是医药方面。我们国家疫情控制得非常成功,既反映了我国的体制优势,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医药优势。有观点认为,中医疗法非常适合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这次疫情让包括香港人在内的国人,以及外国人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时,国药及科兴疫苗的成功,让国内外人士对于中国的医药产业也有了更强的信心。中国在疫苗的研发和援助上,展现了大国风范,为第三世界和中小国家的朋友带去了希望。就像习主席所指出的,中国将履行承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

  另外,国家正在大力在推动“双循环”。我个人也很努力地协助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鼓励香港的企业和年轻人去内地发展。随着我们国家的进步,中国的品牌也需要尽量“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一向在国际市场很有经验,可以与内地企业“拼船出海”,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东盟的市场去发展;同时,也可以与内地企业一起发展跨境电商,助力内地企业高品质地“走出去”。

  中评社:疫情不清零,经济就难以完全恢复。您认为,香港疫情迟迟未能清零的最大问题在哪?您对当前香港的抗疫工作有何建议?

  陈亨利:过去这一两个月,我发现特首带领的香港政府在抗疫上的决心和信心都大了很多,无论是“封区”、强制检测还是运用一些科技手段,都比以往更为强硬,展现了更大的魄力。大家也看到了成效,香港最近的疫情也基本上受控。科兴疫苗已经抵达了香港,我建议政府用更大的力度去宣传,推动市民接种疫苗。另外,香港政府应该引进国药的疫苗,让香港市民有更多的选择。

  当然,要发展香港经济,最重要的是通关。我多次向内地政府和香港政府建议,接种疫苗且成功产生抗体的人士,应该允许自由往来。特别是工商界人士,如果一直“困”在香港,对于香港或者广东的经济都是不利的。希望籍着疫苗这个契机,香港和内地能够通关。这是香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亨利(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自特区政府公布采购国产疫苗后,反对派一直质疑其成效及安全性,您对这种“疫苗政治化”有何看法?特区政府应如何做好接种疫苗的动员工作? 

  陈亨利:实实在在的实践是最重要的了。其实我们国家研发的疫苗采用传统的灭活技术,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是非常安全的。很多香港人每年接种的流感疫苗,就是灭活技术。我们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以及政协委员已经打了两针,几乎没有人感到不舒服。就我个人而言,完全没有任何不适,不痛、不痒、不发烧。我们国家的新冠疫苗已经接种了一千多万剂次,也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国家和港府都应该大力宣传这一点。

  中评社:据统计,本港2020年全年经济将收缩6.1%,将是有纪录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亦是首次连续两个年度录得负增长。您认为,疫情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打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香港经济的困境主要在什么地方? 

  陈亨利:在疫情中,香港的主体经济,例如金融业、楼市等,表现依然稳定;但是零售业、旅游业、酒店业、饮食业、文化界确实是非常糟糕。因此,失业率也上升了,当然因为主体经济的支撑,香港没有像国外那样一塌糊涂,失业率猛涨。

  我认为香港政府应该精准支援这些真正受影响、特别受打击的人。比如说支持零售,特区政府应该定一个标准,业务下降25%以上的,才能申请资助,这样才能真正把公共财政精准地用到“刀刃”上。企业保住了,岗位才会保住,就业率才能稳住。

  中评社:但是特区政府无意延长“保就业”计划,您对此怎么看待?

  陈亨利:我是不认同的。虽然政府现在有三千多亿的财政赤字,但这不应该成为停止“保就业”计划的原因,关键是精准纾困,避免全面派糖。现在疫苗已经到港,情况好的话下半年可以开始部分通关。只要能够通关,我相信旅游业、零售业等行业就会慢慢地恢复。保住这些企业,疫情过后,即可回复正常运作,更有利复苏。所以我一直在建议特区政府,对特定的行业精准支援、精准纾困。   中评社:“十四五”规划指出,支援特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支援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品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您认为相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对香港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陈亨利:我觉得国家对香港的几个定位是很清楚的。首先是国际金融中心,其实在过去几年美国的打压下,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回流香港,或者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不去美国了,选择香港。我觉得一个企业如果需要的资金是人民币,就在上海或深圳上市;如果需要的是外币,就在香港上市,都没有必要去美国。所以在金融方面,香港和上海、深圳的功能和角色,已经区分得很清楚、很细致了。因此香港金融的发展,无论是保险、证券还是债券,都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数字人民币,我希望香港能够更准确地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建设数字人民币国际化中心。

  国家对香港的第二个定位是国际创科中心。据我瞭解不少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想要回国,有一些人是回到内地,还有一些人希望到一个跟美国比较相似的地方,那么香港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人才对创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香港政府有更好的办法帮助海外人才回流香港。

  刚才我讲到,在疫情中,中国的疫苗以及医药产业为世界人民做出了贡献。其实香港的生物科技融资是全世界第二,我觉得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对外发展上。香港的整个法律制度、税收制度都有优势,在这方面我觉得香港应该好好地去发挥优势,促进国家生物科技的发展。

  另外,香港有五所大学位列世界百强,它们的基础研发实力是很强的。可是香港的研发虽然厉害,市场化和产业化却做得不好;而深圳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也有优势。香港背靠拥有完整生产链的大湾区,我觉得可以形成“香港研发、东莞生产、深圳市场化”的模式,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等地,都是我们的市场。

  我和香港政府也谈过,我发现港府非常积极地在配合国家的“十四五”规划,这是好事。只要香港能够积极配合国家,积极融入国家,我相信香港的前途是非常美好的。

  中评社:行政长官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具体来讲,您认为香港青年应该怎么样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寻找到更多的新机遇?   陈亨利:香港政府推动年轻人去大湾区工作,还每人补贴一万八千元,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政府应该更多地宣传年轻人在大湾区成功的例子,制造机会,吸引他们去大湾区,让他们去看、去瞭解、去学习。

  我们要恢复香港以前的精神,就像《狮子山下》那首歌。年轻人一定要去拼搏,不要怕失败,失败没关系。而且当今的机会比以前更多,现在是5G、无人机的时代,这些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变化就蕴含着机遇。香港人不能锁死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应该到内地去寻找机会和抓住机会。内地也不仅仅是北京、上海、深圳这几个大城市,还有很多五六线的小城市,这些城市要发展,也意味着机遇。桥唔怕旧,最紧要受(办法不怕旧,好用就行)。我们可以把香港差异化的东西带去内地,可以把内地的成功经验带回香港,也可以把内地和香港的经验带去东南亚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可以把一些外国成功的模式复制回来…只要你找到方法,就比较容易成功。《香港国安法》已经稳定了社会,希望年轻人不要再有政治狂热的思潮,收拾心情,专心拼搏。

  中评社:但是有一些香港青年对于大湾区非常抗拒,您认为应该怎么改善这个情况呢?

  陈亨利:我觉得还是要让他们去看。一开始用轻松一点的方式,比方说去旅游。因为内地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我去东莞要四五个小时,现在莲塘口岸开通后只需要三十分钟;内地的通讯速度、生活品质甚至比香港还要高;内地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这些都要让香港的年轻人去看,然后去学习,把香港差异化的东西用好,把“一国两制”的“两制”用好,而不是利用“两制”去制造麻烦。

  国家对香港非常照顾,我们也要好好珍惜国家提供的机遇。我认为只要有一些年轻人成功了,其他人也会效仿。我们不能放弃年轻人,要努力跟他们沟通,相信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向往好日子的。

  中评社:去年中国签署了RCEP,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也完成了,您认为这两个协定将给香港带来什么样的机会?

  陈亨利:香港一定要尽快加入RCEP。林郑特首也第一时间明确了,香港一定会去争取第一批加入RCEP。RCEP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占世界GDP总量的1/3。过去是美洲市场、欧洲市场,今后亚洲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随着RCEP消除亚洲的贸易壁垒,我觉得今后的最大发展机会就在亚洲,整个供应链、销售链,都应该要用一体化的思维去看待和发展。香港是一个转口港,更加需要在RCEP里面,否则面临着关税的困扰。

  中国的电商非常成功,跨境电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的公路、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往“一带一路”国家延伸,硬体设施已经比较发达。随着RCEP的落实,软体设施也将会跟上,将大大刺激跨境电商的发展。   香港的优势非常明显。不少香港企业长期在东盟国家运作,对它们的市场比较瞭解,对它们的法律情况也比较瞭解,而且香港的外币资金流动比较方便,相信对于内地企业“走出去”很有帮助。因此我一直建议香港企业和内地企业“拼船出海”,跟内地的企业或品牌一起拼搏。

  中评社: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您认为,内地在重振经济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香港借鉴?

  陈亨利:第一,国家在控制疫情方面做得非常好。香港现在正在学习中。

  第二,中国政府正在花大力气保主体、保实业、保就业。这方面我觉得香港政府也应该学习。

  另外,谈到重振经济,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通关。将来大规模接种疫苗或者疫情结束之后,香港要尽快恢复通关。另一方面,香港过去两年在内地的形象比较糟糕,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打造一个欢迎同胞的香港。这些都是我们要一步步去规划和实施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亨利(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 沈而忱)全国人大代表、联泰国际集团行政总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陈亨利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陈亨利指出,重振香港经济的关键在通关,这样旅游业、零售业、航空业、酒店业等相关行业才能恢复元气。在此之前,香港政府需要借鉴国内经济发展的经验,下大力气保主体、保实业、保就业。

  陈亨利认为,企业保住了,岗位才会保住,就业率才能稳住,疫情过后,企业即可回复正常运作,更有利疫情后的复苏。港府目前虽有较大的财政赤字,但保就业、纾民困的步伐不能停止。政府应避免全面派糖,而要精准地支援特别受打击的行业,把公共财政用到“刀刃”上。

  谈及香港经济发展的机遇,陈亨利认为,国家对香港的定位十分清晰,一是国际金融中心,二是国际创科中心。金融方面,在美国打压下,不少中概股回流香港,或把香港作为第一上市地,给香港带来了机遇。创科方面,香港的有法律和税收上的优势,且有数所世界前列的大学,基础研发实力强劲。香港应与大湾区内的兄弟城市配合,为国家发挥所长。

  陈亨利鼓励香港的年轻人去大湾区拼搏。他表示,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给生活带来很大变化,变化就蕴含着机遇。年轻人不能局限于香港,而应到内地去探寻和抓住机遇。把“两制”变成发展切入口,而不是麻烦制造者。目前,《香港国安法》已经稳定了社会,希望年轻人不要再有政治狂热的思潮,收拾心情,专心拼搏。

起重机招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