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疫情政治化逐渐走弱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日前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率特区政府主要官员接种国产新冠疫苗,标志着香港疫苗接种计划的正式展开。新年以来,港府积极有为的防疫工作在民间引起广泛反响。中评大数据中心研究发现,经历四波疫情以及国安法下政治风气的改善,香港社交媒体的疫情政治化风潮总体减弱,社会氛围正向务实理性回归,但疫苗接种点过少、预约不易、接种速度过慢等引发不少怨言,值得关注。
如图1所示,香港社交媒体涉及疫苗话题的政治化程度,相较于2020年的高峰期明显减弱。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内地因素”立即成为香港部分势力政治化炒作疫情的焦点,疫苗也不例外。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内地疫苗顺利投产,全球各国的接种工作也不断推进,香港社会对内地疫苗的关注度不断走高。但总体上对疫苗相关话题的政治炒作程度,随着第三、四波疫情的蔓延呈现出阶梯下降势头。这是因为不少香港市民已经难以承受疫情带来的生活压力,希望尽快接种疫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而在涉及如何选择疫苗的问题上,许多民众则表示只关注疫苗保护率和副作用,并不会过分在意产地等次要因素。
政治化减弱的趋势不仅反映在疫苗议题,同样反映在港府其它抗疫防疫措施上。年初至今,政府相继推出小范围封区强制检测、在使用“安心出行”前提下有限恢复堂食等政策,目前确诊人数再度回落至低位。如图2所示,相较于第三季度政府推行“普及社区检测计划”以及“安心出行”手机应用时,因部分政治势力炒作攻击引发港人不小疑虑,上述防疫政策在近期被政治化炒作程度明显减弱。可见,经历过本港疫情几次反复,香港民众愈发认识到,照搬欧美模式只会“治标不治本”,对借鉴内地防疫措施的抵触情绪随之降低,这也进一步压缩了政治化炒作的空间。
经过梳理发现,香港反对立场的舆论针对疫情的政治化炒作可分为三个方向,分别是:第一,以编造或夸大各类不实信息的“阴谋论”方向;第二,攻击防疫措施不尊重人权、自由、民主或侵犯隐私的“人权”方向;第三,盲目贬低防疫措施成效的“成本效率”方向。如图3所示,今年以来,上述3个政治化炒作方向的关注度均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人权方向”降幅最大,进一步说明香港社交媒体看待疫情“去政治化”势头明显,朝理性务实的方向回归。
原本因两地制度文化差异而格外突出的“人权”政治化炒作方向明显退烧,反映出在疫情持续一年严重冲击经济民生的残酷现实之下,尽快清零、重启经济、恢复通关成为港人切实期盼的目标,而看似光鲜、实则虚无缥缈的政治口号在香港市民的务实诉求面前,已经黯然失色。
总体来看,香港社交媒体政治化操弄疫情、借疫反中乱港的势头正不断衰退,但“反内地”在现存疫情政治化舆情中的比例仍相当突出,并随着国产疫苗的到港接种再度上升。如图4所示,在香港涉疫政治化舆情中,针对内地的比例一直稳定在四成以上,且波动程度与香港每月确诊人数呈现负相关,反映出“疫情加剧时指责港府、疫情趋缓时攻击内地”的套路正在香港舆论反复出现,未来将如何演变,值得高度关注。
特区政府高层带头接种国产疫苗,为香港社会看待疫情时远离“泛政治化”漩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期新出现的问题是,疫苗接种计划名额过少、接种点严重不足、接种速度过慢等负面与情快速增长(如图5所示)。首批科兴疫苗接种于2月23日开始预约,而网站一上线即出现崩溃,七万名额亦一抢而空,引发民众不满。不少民众批评政府手握100万只疫苗,十四天接种期却只给出七万名额,每天只能为几千人接种。按照这样的速度,香港七百多万人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全部接种?如此效率如何有效防疫?好的防疫措施如何让全民“有感”、让疫情尽快受控?特区政府应该尽快加以改善。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日前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率特区政府主要官员接种国产新冠疫苗,标志着香港疫苗接种计划的正式展开。新年以来,港府积极有为的防疫工作在民间引起广泛反响。中评大数据中心研究发现,经历四波疫情以及国安法下政治风气的改善,香港社交媒体的疫情政治化风潮总体减弱,社会氛围正向务实理性回归,但疫苗接种点过少、预约不易、接种速度过慢等引发不少怨言,值得关注。
如图1所示,香港社交媒体涉及疫苗话题的政治化程度,相较于2020年的高峰期明显减弱。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内地因素”立即成为香港部分势力政治化炒作疫情的焦点,疫苗也不例外。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内地疫苗顺利投产,全球各国的接种工作也不断推进,香港社会对内地疫苗的关注度不断走高。但总体上对疫苗相关话题的政治炒作程度,随着第三、四波疫情的蔓延呈现出阶梯下降势头。这是因为不少香港市民已经难以承受疫情带来的生活压力,希望尽快接种疫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而在涉及如何选择疫苗的问题上,许多民众则表示只关注疫苗保护率和副作用,并不会过分在意产地等次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