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叶建明谈香港经济重启
中评社香港2月27日电(记者林艶)全国政协委员、嘉鸿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明在香港业内享有“手套大王”的称号,日前他就香港经济如何重启等有关问题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叶建明表示,香港是外向型经济体,疫情给香港各行各业带来了影响。香港经济要重启恢复,前提是要控制住疫情。他认为,如何实现一边抗疫,一边逐步恢复生产生活,中国内地经验值得借鉴。
国家复苏动力给香港经济带来转正条件
香港疫情持续一年多,至今未能清零与内地通关。叶建明表示,香港是个外向型经济体,全球经济不好,香港必然受影响。从总体来看,除了金融业以外,香港各行各业都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零售、餐饮、旅游相关的传统服务业。此次,还进一步暴露了香港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抗击风险的弊端。
叶建明认为,一旦香港疫情受控,凭借香港的韧性,特别是借着国家复苏的动力,香港经济今年转正是有条件的。他说,随着国家经济重启,并称为去年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香港外贸也沾光。去年12月香港出口值按年升11.7%至3922亿元,为2018年10月以来最大升幅,去年全年出口则跌1.5%,较市场预期的跌3%为佳。政府发言人表示,由于许多主要市场的进口需求进一步恢复,上月出口货值按年录得双位数增长。输往内地的出口显着加快,输往美国和欧盟的出口的增幅亦见扩大,而输往多个主要亚洲市场的出口则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叶建明指出,RCEP协议的签署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对香港是重大利好,可望为香港货物及企业拓展市场带来新机遇。其中,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15个成员国的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特别是RCEP新增了中日、日韩两对重要国家间的自贸关系,使区域内自由贸易程度显着提升。香港特区政府已正式提请中央支持香港争取第一批加入RCEP。香港若能加入RCEP,有助强化香港与区内成员经济体的经贸与投资联系,进一步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令香港货物及企业受惠于协定下有关关税减免、开放市场准入、取消贸易壁垒、简化通关程序等措施,有助降低贸易成本。
叶建明表示,至于中欧投资谈判完成更是不言而喻,欧盟是香港第三大贸易伙伴,香港是欧盟第三大外来投资的来源地。2019年,香港与欧盟的双边商品贸易总额达750亿欧元(6,620亿港元)。而且,202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一旦中欧投资协定签署,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香港必然从中获得大量机遇。
控制疫情才能恢复香港经济
据统计,本港2020年全年经济收缩6.1%,香港最新失业率高企达到16年来的新高。叶建明认为,经济要恢复,前提是疫情受控。控制不住疫情,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复工复产。政府在去年上半年启用“保就业、撑企业、纾民困”举措,是历来最大规模。但是,香港与内地关口因为疫情影响,将近一年不能正常通关。这对香港这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打击有多大,只要上街数数关闭的店铺就知道了。如果社会没有消费,商铺一间间关闭,恐怕增设的就业岗位远远比不上失业的速度。况且,在疫苗注射和特效药出来之前,人们需要在相当一段时间保持与新冠疫情对抗,这或许是一段不短时间里的“新常态”。
叶建明指出,虽然,有些人是不受影响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依靠旅游、零售、餐饮为生的基层百姓,这样的影响有多大,需要将心比心。支持政府尽快控制疫情,尽快实现通关正常化,相信是多数市民的愿望。
叶建明表示,特区政府在抗疫一年之后,痛定思痛,终于有了关于封区、对相关群体强制检测等相对严格手段。他认为,这是被逼出来的,也是教训中的自我反省。他一直强调“短痛与长痛”的关系。短期内疫情无法控制,就要忍受更长时间的经济下行,现在更多市民意识到,没有强制性手段,社会和民众付出的代价更大,除了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外,就是经济代价,基层市民、传统服务业是承受不住长时间的经济停滞的。佛系抗疫,只会向西方国家那样,久拖不绝。
叶建明表示,疫苗给人们带来希望。但是,疫苗注射不可避免又是一场“攻防战”。这就需要政府多做宣传,社会各界多支持,市民也需要自我教育,避免疫苗注射泛政治化。中国的疫苗质量信得过,目前,已有8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接种中国疫苗,中国已经和正向22个国家出口疫苗,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向53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这表明中国疫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的信任。希望港人相信科学,积极参与接种。如果香港能达到7成人注射,就能够达到群体免疫。这将是抗疫的曙光,是最大的希望。如果香港疫情彻底受控了,那么,人们期盼通往内地的关口就可以正常开通,游客、商务客就可以来来往往,旅游和餐饮、零售业也将重启。这对香港经济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内地防疫经验值得香港借鉴
叶建明表示,特区政府的施政需要全面也要有前瞻。如何实现一边抗疫,一边逐步恢复生产生活,中国内地经验值得借鉴。他说,内地是最早控制疫情,也是全球最早恢复经济的地方。内地民众已经能够从更为安全的公共卫生环境中获益,工作和生活都在走向正常。
叶建明认为,内地防疫经验有三点值得香港学习借鉴:第一,观念问题,内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决定抗疫首先考虑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第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问题。一年来,内地在抗疫方面也在不断总结经验,从早期的全面封城,全员检测(这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到精准施策,“尽量不因为防疫影响民众生活”。尤其是上海的经验非常值得香港借鉴。自1月20日开始的大约一周多时间里,累计出现16例本土病例。但整个防控工作可以说井然有序、精准有效。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医疗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的观点:“上海的防疫工作一直是‘陶瓷店里抓老鼠’,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上海的做法是第一,主动发现;第二,快速处置,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迅速锁定场所、锁定病例、锁定识别对象;第三,精准有序,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者的密接者以及其他一般接触人员。这三个层次,分别落实了闭环管理措施,没有简单化,而是精细化,同时也没有扩大化。
中评社香港2月27日电(记者林艶)全国政协委员、嘉鸿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明在香港业内享有“手套大王”的称号,日前他就香港经济如何重启等有关问题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叶建明表示,香港是外向型经济体,疫情给香港各行各业带来了影响。香港经济要重启恢复,前提是要控制住疫情。他认为,如何实现一边抗疫,一边逐步恢复生产生活,中国内地经验值得借鉴。
国家复苏动力给香港经济带来转正条件
香港疫情持续一年多,至今未能清零与内地通关。叶建明表示,香港是个外向型经济体,全球经济不好,香港必然受影响。从总体来看,除了金融业以外,香港各行各业都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零售、餐饮、旅游相关的传统服务业。此次,还进一步暴露了香港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抗击风险的弊端。
叶建明认为,一旦香港疫情受控,凭借香港的韧性,特别是借着国家复苏的动力,香港经济今年转正是有条件的。他说,随着国家经济重启,并称为去年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香港外贸也沾光。去年12月香港出口值按年升11.7%至3922亿元,为2018年10月以来最大升幅,去年全年出口则跌1.5%,较市场预期的跌3%为佳。政府发言人表示,由于许多主要市场的进口需求进一步恢复,上月出口货值按年录得双位数增长。输往内地的出口显着加快,输往美国和欧盟的出口的增幅亦见扩大,而输往多个主要亚洲市场的出口则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叶建明指出,RCEP协议的签署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对香港是重大利好,可望为香港货物及企业拓展市场带来新机遇。其中,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15个成员国的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特别是RCEP新增了中日、日韩两对重要国家间的自贸关系,使区域内自由贸易程度显着提升。香港特区政府已正式提请中央支持香港争取第一批加入RCEP。香港若能加入RCEP,有助强化香港与区内成员经济体的经贸与投资联系,进一步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令香港货物及企业受惠于协定下有关关税减免、开放市场准入、取消贸易壁垒、简化通关程序等措施,有助降低贸易成本。
叶建明表示,至于中欧投资谈判完成更是不言而喻,欧盟是香港第三大贸易伙伴,香港是欧盟第三大外来投资的来源地。2019年,香港与欧盟的双边商品贸易总额达750亿欧元(6,620亿港元)。而且,202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一旦中欧投资协定签署,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香港必然从中获得大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