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重磅:锺飞腾评安倍内政外交

锺飞腾(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 海涵)日本首相安倍晋三8月28日宣布辞职,引起国际社会哗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锺飞腾日前就此事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安倍去职最直接的原因是身体不适,但其具体的时机选择则有多方面的考虑。

  锺飞腾说,安倍给日本留下的最大的政治遗产是首相官邸的集权,第二项政治遗产是安倍个人的政治才能,第三项政治遗产则是安倍致力于推动日本走向“国家正常化”。虽然还不能对安倍任期盖棺定论,但作为日本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安倍似乎没有取得与任期同样长的政治家的业绩,比如19世纪末的伊藤博文、20世纪初的桂太郎、二战后的吉田茂等时期。

  谈及安倍时期的中日关系,锺飞腾指出,在安倍时期,中日关系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日仍在磨合期中爬坡。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安倍政府似乎要跳出东亚,强化与美欧的关系,构造印太区域。虽然不能说安倍任期内日本试图再次“脱亚入欧”,但中日关系的确需要新的战略定位。

  他表示,安倍外交致力于推进更加有利于日本变成“正常国家”的环境,也试图扩大和提升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安倍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概念,也赢得了一些西方国家的钦佩。在东亚地区,日本外交也很活跃,特别是构建地区贸易协定,在东海问题上虽与中国达成重要共识,但不断地介入南海问题,在朝核问题上也积极发声。总的来说,安倍外交更强调加强美日同盟,在G7国家之间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日本并未将全方位合作的重心放在东亚。

  锺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直接投资、东亚与美国、一带一路等。主要学术著作有:《发展型安全:中国崛起与秩序重构》、《管控投资自由化:美国应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挑战(1985-1993年)》等。   以下为专访全文:

  后安倍时代 日本难再现群星璀璨时代

  中评社问:如何看待安倍选择在此时辞职?

  锺飞腾答:最直接的原因是安倍晋三首相身体不适,无法胜任接下来的繁复工作。2007年,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也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到1年即辞任首相职务。

  但从具体的时间选择看,我们也可以做出以下推断。一是至8月25日,安倍担任首相的时间长度,创造了日本自有首相一职以来的历史记录,将永久性载入日本史册。就此而言,安倍首相的历史地位已经形成。

  二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日本国内舆论对安倍的评价已经有所降低,如果继续坚持在位,可能评价还会进一步降低。选择在此时退出,也可以说是一种激流勇退,享受了历史的高峰感,而不用苦苦支撑到败局显现。用安倍首相自己的话说,7月之后新冠肺炎感染人数逐步减少,预备冬季防疫的政策也已准备完毕,因而“现在正是转交新体制的唯一时机”。

  三是2020年上半年自民党已经在讨论提前解散内阁进行选举,以确保自民党长期执政。二战后,自民党曾长期执政,形成了所谓的“五五体制”,直到冷战结束之初丧失这种地位。按照二战后日本政治的历史经验,自民党的长期执政曾是日本繁荣稳定的政治基础之一。因而,对于安倍以及自民党主要政治家来说,延续这种状况也是一种政治责任。   中评社问:安倍辞职对日本有何影响?

  锺飞腾答:对安倍去职这一事件,世界主要国家均表示了关注,不少国家表示惋惜,个别国家甚至担心安倍之后的领导人再也没有安倍的才干。关于什么是政治家,安倍本人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大意是君子豹变,为了国家利益可以随时低头,个人荣辱不算什么。安倍上任之后,采取了价值观外交和俯瞰地球仪外交,极力推进“印太”构想。虽然澳大利亚也有媒体表示,安倍只是一个地区性的领导人的离职,但从全球各个地区的舆论都有反应来看,安倍带领下的日本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日本”,日本的足迹和影响力也是遍布全球的。

  不过,中国有句古语说,盛极而衰。政治的规律似乎也表明,一个领导如果长期执政,往往在该领导人结束任期后,政局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乏力,甚至混乱和动荡。比如,有声音认为,安倍可能像19世纪德国的俾斯麦,在俾斯麦去职之后,德国领导人再也玩不转复杂的“五球不落”游戏,俾斯麦构建的复杂外交同盟体系在后继者那儿土崩瓦解,最终促使德国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强有力的领导力对于确保一国安全以及兴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无法准确研判“后安倍时代”日本政治家的才干,更不能确认新首相是否可以带领日本走向新的高度,但日本难以再现群星璀璨的时代,政治领导力的下降似乎不可避免。

  在这种局面下,虽然短期内而言,日本新首相可以萧规曹随,全面接盘安倍的内政外交政策,但是否可以胜任新的局面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比如,安倍与特朗普的个人关系良好,为此即便特朗普那么毫无颜面地敲打盟友,日本也还是成功地维持了美日同盟,并且借助于美国,将自己的“印太”理念推向全球。而且,安倍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关系也不错,一方面安倍充分继承了其父亲安倍晋太郎在俄罗斯的人脉和视野,另一方面在西方制裁俄罗斯时也保持了灵活性,发展日俄关系也是安倍任内的重点之一。目前来看,日本后继的领导人中难以找到与安倍相匹配的政治才干和可继承的历史遗产。
 

  安倍留下诸多政治遗产 仍有未酬之志

  中评社问:安倍给日本留下了哪些政治遗产?

  锺飞腾答:安倍最大的政治遗产可能是集权,即强化首相官邸的权力。这是安倍在第一任期内就开始着手的工作,曾于2006年11月提议创设“国家安全委员会”,试图改组传统的“安全保障会议”。2012年再度担任首相之后,安倍更是加强了首先官邸的权力,削弱执政党议员和省厅官僚的独立性。2014年,安倍设立内阁人事局,使首相和官房长官有权决定约600名“审议官”(厅级干部)的人事。同年,在内阁官房设立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日本版国安会)和国家安全保障局。由此,首相、官房长官就可以直接越过日本各部的部长,直接控制官僚。

  第二项政治遗产可能是安倍个人的政治才能。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安倍能屈能伸,隐忍有大志,不仅能调动党内资源,而且善于协调各国关系。

  第三项政治遗产则是安倍致力于推动日本走向“国家正常化”,即修改宪法第九条,获取以国家名义进行战争的权利,不再戴着战败国的帽子。在日本的政治谱系中,安倍与大多数政治家一样属于民族主义者,坚决捍卫日本的国家利益。自2006年9月开始担任首相起,安倍就多次宣布将在修改宪法的政治日程中发挥领导作用。事实上,安倍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3年,安倍在自民党内提出修宪草案,首先完成了对九十六条的修改,即将原先修宪需要参众两院2/3以上议员赞成票放宽至过半数即可。2016年7月,在参议院选举中,主张修宪的议员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三分之二多数。因而,在安倍推动下,修宪从一个舆论和法律上的话题,成为了日本政治议程中的重大事项。

  中评社问:安倍在辞职声明中说,“志向未酬就放弃职务如断肠之痛”,如何看待安倍的这些未酬之志?

  锺飞腾答:安倍作为任期最长的首相,确实试图想在其任内推动办成一系列大事难事,但在8月28日的讲演中,安倍自己也承认,“绑架问题未能在我手中得以解决,我感到痛心至极。与俄罗斯签订和平条约、修改宪法,壮志未酬就辞职,实在是不得已的断肠之举。”   按照多数日本人的说法,所谓绑架问题一直是悬在日本和朝鲜之间的最大难题,可以说优先顺序还排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之前。在安倍任期内,日本政府也曾致力于改善与朝鲜的关系,但终究在美国的压力下没有取得进展,甚至到了某种被边缘化的地步。

  至于与俄罗斯签订和平条约,在日方看来主要是指北方领土问题的归属,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这一问题也是日本与俄罗斯之间的老问题、历史问题。年代可以追溯至几百年前,俄罗斯东扩到了远东地区,沿太平洋南下,到了当时的北海道以北地区,从此以后原本属于欧洲的沙皇俄国,就成了日本的邻国,也影响了日本数百年的安全环境。

  19世纪中叶,在美国打开日本大门之后,当时的俄国与日本签署了条约,条约认为北方领土归属日本。此后日俄曾交换过岛屿,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取了库页岛一部分。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不仅拿回了南库页岛,而且还占领了北方四岛。

  1956年苏联和日本签署联合宣言,决定恢复外交关系,但要在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将若干岛屿归还给日本。此后,日俄经过多轮谈判也一直未取得进展。

  安倍政府花费力气尤其多,今年5月,安倍曾计划访问莫斯科,与普京商谈这一问题。在安倍辞职之后,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称,安倍对发展两国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俄罗斯对安倍辞职也表示遗憾。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前驻日本大使亚历山大帕诺夫认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辞职将是莫斯科与东京关系的重大损失。其背后潜台词是,短期内日本和俄罗斯将难以恢复到,安倍-普京就领土问题和条约问题达成的共识。   中评社问:安倍辞职后,其继任者将会面临哪些问题?

  锺飞腾答: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控制和消除新冠疫情。安倍在辞职演讲中也提及,冬季来临,新冠疫情在日本仍有可能恶化。因而,对于日本新首相而言,防控疫情仍然是首当其冲的挑战。

  其次是经济的复苏问题。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长暴跌27.8%,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低的一个季度。面对全球疫情蔓延,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的日本,毫无疑问是极为艰难的。目前,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美国以及欧盟,还有东南亚等地,显然日本如果要尽快恢复经济,势必加大对东亚地区的投入,比如加快推进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

  再次,如果要取得预期效果,不仅要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新首相也要在政治上取得稳固的地位。显然,在安倍离职后,目前已经出现多名竞选者,分属于自民党的不同派系。在日本,党内的派系是一个公开的事情,长期如此,很多时候也不是一项大的挑战。但对于目前的日本来说,如果领导力减退,不能对重大变故做出及时有效地应对,那么疫情所造成的影响就会扩大。

  此外,安倍也提到,在疫情之外,日本的安全保障也是个难题。比如,安倍提及朝鲜的导弹问题。

  安倍没有提及,但在我们看来的一些挑战包括,如何进一步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这涉及到军费的分担。现在美国大选正进入关键阶段,安倍本人曾在2016年11月会见了特朗普,也是特朗普当选总统后见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日本新首相能否在11月见到美国新总统,也是对日本外交政策的一项重大考验。还有如韩日关系,韩国对安倍离职的表态远不如印度和澳大利亚的表态那么积极。

  安倍时期中日关系虽有发展 但未有突破性进展

  中评社问:如何评价安倍任期内的对华政策和中日关系?

  锺飞腾答:在安倍第一任期内,中日关系发展相对取得较大进展,2006年10月安倍访问中国,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被誉为“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被视为“融冰之旅”。安倍政府也为2017年9月继任的福田康夫首相开拓了新局面。

  2012年9月,安倍第二次当选首相之后,中日关系仍处于钓鱼岛争端的冲击中。与日本民主党政府相比,自民党政府中的政治家显得更为老练,熟悉中日力量对比变化对东亚局势的影响,也曾力图控制中日海洋争端局势。但由于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安倍多次指责中国,并以此为由头推进成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等新机制。

  2014年9月,安倍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曾表示中日将继续推进友好关系。同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了安倍首相,这也是中日两国首脑的首次会晤,双方达成了四点共识。此后,中日领导人在多个多边场合会见,包括中日韩+东盟会议、APEC峰会、G20会议等。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安倍也派出自民党高层来华参加会议。2018年10月,安倍再次到访北京,中日双方决定共同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

  不过,安倍政府并没有参加中国政府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派员参加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一周后,即与印度联合设立“亚非经济走廊”,试图发展一种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平衡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安倍政府拉拢印度,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意图一目了然。

  从日本的长期战略而言,至少在2030年以前,日本仍试图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其举措包括强化美日同盟关系,提出“印太”战略构想,与欧洲和美国一道制定新的经贸规则,试图让中国第二次入世。虽然在此过程中,日本也想深耕中国市场,推动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政治上,除非中日加强协调和沟通,建立新的平衡感,否则日本也将越来越难以适应一个强大的中国所追求的国际地位。   从安倍本人的价值观看,难以改变的是安倍对美欧所谓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认可,因而提出了一系列被欧美社会推崇的外交和地缘政治概念。进而,在中日力量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前景下,日本不少人也越来越担忧中国的发展,安倍也极力强化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四边对话机制”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安倍时期,中日关系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日仍在磨合期中爬坡。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安倍政府似乎要跳出东亚,强化与美欧的关系,构造印太区域。中日关系需要新的战略定位。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世界政治版图中长期受制于外部势力均衡的影响。但同时也是由于这种地缘政治位置,日本对国际局势的风吹草动也很敏感,反应也快,很容易做出180度转弯式的大调整。二战后,日本坚持走美日同盟主导下的发展道路,深度依赖于美国所建立的自由国际秩序。其对华关系长期不能摆脱美日关系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迅猛增长,也提出了要做一个政治大国的呼声。但在冷战结束后,美国跃升为孤独的超级大国,日本谋求地区主导的梦碎了。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加快了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日本将不得不面对中美两强并立的局势,当然这也是一百年来的一个新局面,不容易做出决断,需要极强的政治运筹能力。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本需要树立更加长远的目光,处理好对华和对美关系,才能应对大变局。

  中评社问:在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关系中,安倍和特朗普可谓非常“亲密”。您认为安倍的突然辞职将对日美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锺飞腾答:在西方国家,由于选举和任期的制度安排,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将对国家间关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特朗普是一位极为不同的美国总统,安倍却与特朗普建立了较好的私人关系。8月31日,安倍与特朗普通电话,特朗普认为安倍也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安倍本人对此表示感谢和欣喜。   “后安倍时代”的其他日本领导人缺乏像安倍这样的人物,因而在处理与像特朗普这样的领导人时可能没有应有的能力。目前,美国大选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之间的民调差距正在缩小,虽然最终谁能胜出还未知,但特朗普也有很大几率连任。特朗普的政策是比较连贯的,要求盟友增加军费,否则就威胁经济、安保等领域的合作。

  此外,更大的挑战是,如果特朗普连任,怎么应对美国局势。特朗普预计将继续退群,并组建新的有利于美国的一套合作机制,包括美国新版的全球化。对此,全球都缺乏足够的准备。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要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可能要花费8年的时间,显然,日本很难再出现一位可以执政9年的首相,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值得怀疑。总的来说,由于安倍提前辞职,日本失去了与特朗普构建更加紧密关系的领导性人物,日本的外部挑战将更加严峻。

  执政时间最长 安倍内政外交表现颇受好评

  中评社问:日本首相安倍宣布辞职后,国际社会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肯定的。对于安倍在任期内的外交表现,您怎么看?

  锺飞腾答:安倍外交致力于推进更加有利于日本变成“正常国家”的外部环境,也试图扩大和提升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对于任何一位政治人物而言,如果能致力于推动本国的国家利益,都会得到本国的肯定。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兼顾国际社会的利益,那就会得到国际舆论的肯定。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国际舆论中西方的主导色彩。因而,当我们说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安倍时,主要还是指安倍较好地处理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获得了西方国家的肯定。

  在国际秩序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之际,安倍在第二任期内提出了俯瞰地球仪的外交。相较于第一任期只是单纯侧重价值观外交,后来的安倍外交更加务实。面对美国逐步从中东等地区降低承诺和军事存在,安倍也开拓日本的中东外交。面对中国的崛起,安倍提出印太战略构想。应该说,安倍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概念,也赢得了一些西方国家的钦佩。

  在东亚地区,日本外交也很活跃,在安全问题上,虽然在东海问题上与中国达成重要共识,但也不断介入南海问题,此外在朝核问题上也很积极的发声。在安全领域,特别是地区安全机制建设上,安倍还是以美日同盟为核心,认为这个才是地区安全的提供者。并且大力推进与印太国家的“2+2”会议,推动形成“四国对话机制”。在安全上,日本国内的多数意见还是很担忧中国的。显然,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日本在构建地区贸易协定,也取得不错的经济外交成绩。例如与欧洲签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美国退出TPP之后,成功签署了CPTTP。除了经济利益之外,日本大力推进自由贸易战略,也有一个重要的政治上的原因,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的贸易中心和生产链中心,但日本并不想这么快成为这个地区链的次要部分。尽管从经济上说,日本仍处于在价值链的顶端,获得很大的份额,但日本也担心中国主导经济力量,因而很重视向东南亚、南亚转移产业,这样自然也能获得这些地区国家的支持。不过,日本最终也要服从经济规律,重视日本财界的声音,从长远看还是要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在我们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后,亚洲的经济关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另外,因为日本在20世纪前半期有过侵略亚洲国家的历史,但又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反反覆复,引起中国、朝鲜、韩国等国的不满。相较于全球其他地区,东北亚国家对日本的认识更为深刻,也有一些担心,认为日本可能时不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国际社会舆论还主要是一种西方的话语霸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也更看重英美的意见,用安倍的话说,要加强G7国家之间的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日本并未将全方位合作的重心放在东亚区域。

  中评社问:安倍在日本累计执政天数超过3165天,超过了战前的伊藤博文和桂太郎,打破了累计执政时间最久的历史记录。可否从总体上评价一下安倍首相?

  锺飞腾答:评价安倍,可能需要有一个百年的视角。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于1885年设置内阁总理大臣一职,第一任首相为伊藤博文,即与清朝李鸿章缔结《马关条约》时的日本领导人,伊藤也是日本历史上任期第四长的首相。也是在伊藤时期,中日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李鸿章所说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包括了中日关系。

  在安倍之前,日本首相任期最长的是桂太郎,他曾于20世纪初三次组阁。在桂太郎任内,爆发了日俄战争,正是这次战争让西方世界认可了日本的大国地位,也是在其任内,日本殖民朝鲜、完成了日韩合并,日本飞速发展为亚洲的军事强国,步西方列强后尘对外扩张殖民。   安倍也打破了连任时间最长的纪录。安倍的外叔祖父佐藤荣作,曾于1964年至1972年担任日本首相,在任时长达到2798天,列在任天数的第三位。在佐藤任内,日本经济总量超过当时的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日本人看来,佐藤的另一功绩是从美国手中收回冲绳,并与美国达成“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

  在任时间长度列第五位的日本首相是吉田茂,以“轻军备、重经济”的“吉田路线”而知名。吉田茂在日本政界是职业外交官出身,早年曾任驻中国丹东的领事,参加过1919年的巴黎和会。在很多日本人看来,19世纪后期有几个崛起大国,美国、日本、德国都是处于类似的位置。对于吉田茂这一代人来说,最痛苦的事情是日本的军国主义犯了致命性的错误,走向了和英美对抗的道路。因而,二战结束后,吉田茂改换了门庭,与英美联合,最终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与历史上这四位常常被日本人提及,并引以为自豪的日本领导人相比,安倍的历史地位究竟怎样摆放,则留给日后的历史学家来定论。比如,我们很难说,对日本民族而言,安倍取得的成绩超过了上述四位领导人,未来领导人能否带领日本走向新的辉煌也是不确定的。如果日本未来的发展像历史上的西方大国那样慢慢衰落,那么很可能安倍就是转折性的人物。

  在日本历史上,吉田茂被称之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政治家,将日本从一个战败国变成经济上十分富裕的国家,而且确立了新的发展路线,重新赢得世人尊重。评定一个政治人物,往往需要从长视角看一国的国运和地位。16世纪西方开始崛起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也均是显赫一时的霸主国,现在也都成了一般性的国家,尽管也很富裕,但在面对更加强大的其他欧洲国家时,南欧地区被称之为欧洲的边缘区,我们也不记得上述三国有哪一位领导人可以列入世界级的政治家行列。

  就目前而言,日本对安倍的评价仍相当高,一方面是实施了安倍经济学,取得了一定成效,至少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是这样的一种评价。至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及遭受新冠疫情冲击后经济快速下跌,则表明日本经济存在着不少重大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比如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缺乏足够的内部活力,年轻人的就业率不算太高。另一方面,安倍政府签署了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自由贸易,用安倍的话说,扮演自由贸易棋手的角色,试图在对外战略上有很大起色。但是,以日本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不足以担此重任。在外交上,不少学者也提出“安倍路线”,试图将二战后日本的外交思想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吉田茂,第二阶段是安倍晋三。可以说,这样的一个评价也是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