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吴良好析香港经济危与机
中评社北京2月17日电(记者 林艳 张心怡)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吴良好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疫情对香港经济冲击程度、两地封关对香港经济影响、香港楼价高企不跌、中美关系缓和以及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给香港带来的机遇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解析,并对香港抗疫工作以及香港经济恢复提出了建议。
吴良好表示,2021年伊始,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香港经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民生百业面临下行之痛。他指出,香港一年来经历四波疫情,经济活动大幅萎缩,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打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香港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电子商贸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再度凸显;二是旅游业、零售业、物流业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基础遭受重挫,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复元,拖慢香港社会整体发展步伐;三是随着“保就业”计划结束,许多企业会捱不住,加上本港的失业援助机制未到位,失业人士越多,经济需求越低,对经济冲击形成恶性循环。
受制于香港疫情未达“清零”目标,两地至今仍未正常通关,两地人流未能如常往来。对此,吴良好认为,两地无法正常通关给香港经济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一是商贸方面,在疫情下不能正常通关,许多贸易业务无法正常洽谈和处理,大大窒碍了两地商贸往返;二是旅游方面,香港旅游、酒店、零售业,十分依赖外来旅客尤其内地旅客,若没有内地的外来活水,香港经济支柱难以恢复正常运作,重振经济举步为艰;三是两地融合方面,当前,“双循环”、“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举措,是香港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出路,但是两地仍未恢复正常通关,香港把握国家机遇受到阻碍,制约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对于香港在经济萧条背景下仍然出现楼价高企不跌的现象,吴良好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暴发以来,欧美多国环球央行为刺激经济,纷纷推出量宽措施,热钱和资金空前扩张。更多热钱流入本港,进一步成为推动楼价上涨的一大因素。
吴良好指出,香港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工夫控疫,在未能有效控疫前,勿轻言放宽防疫限制,以免疫情恶性循环,没完没了,导致经济民生复苏遥遥无期。同时,他认为,新冠疫苗接种是扭转香港经济形势的契机。特区政府须用好国家在疫苗上的支持,确保疫苗供港进度,并增加疫苗资讯透明度,释除市民对副作用的疑虑,提升接种意欲,以利彻底控疫。
以下是具体问答内容:
中评社记者:香港疫情持续一年多,给香港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您认为,疫情给香港带来的打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良好:2021年伊始,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香港经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民生百业面临下行之痛。香港一年来经历四波疫情,经济活动大幅萎缩,我认为,疫情给香港带来的打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香港经济面临有纪录以来最大幅度衰退,香港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电子商贸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再度凸显。
二是疫情令内部需求受到严重打击,旅游业、零售业、物流业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基础遭受重挫,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复元,拖慢香港社会整体发展步伐。
三是疫情冲击行业发展,增加了劳动就业市场的脆弱性,随着“保就业”计划结束,许多企业会捱不住,加上本港的失业援助机制未到位,失业人士越多,经济需求越低,对经济冲击形成恶性循环。
中评社记者:您的集团业务遍及服装业、医疗业、农业、高科技产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您是如何带领集团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的?
吴良好: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带来各种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是支持国家经济运作的重要载体,企业在疫情下守好自身业务,不仅是要维持业绩,也是要为国家疫后经济复苏提供经济动力,这是每个企业家必须思考的课题。
企业应对疫后发展的挑战,须要加强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疫情发生以来,我主要从两方面带领集团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先做好疫情防控,稳守企业防疫防线,排除染疫风险,做好员工检测、人员登记管理、应急管理方案等措施,确保员工健康安全,业务持续运作;一方面,做好宏观风险评估和相应部署,根据疫情下的经济社会营商环境,适当调节生产和服务模式,调动人员物资,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务求把疫情对企业业务的影响减到最低,同时继续坚持企业社会责任。
中评社记者:由于香港疫情至今未能“清零”导致两地至今无法通关,您集团中涉及两地的业务是否有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您认为两地无法正常通关对香港经济有多大的影响?
吴良好:受制于香港疫情未达“清零”目标,两地至今仍未正常通关,两地人流未能如常往来。两地无法正常通关对香港经济有多大的影响,可从三方面察看:
第一,商贸方面,多年来,香港与内地一直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在过去10年间,内地同时是香港最大的商品整体出口目的地及商品进口供应地。两地关口是维持两地经贸往来的重要大门。在疫情下不能正常通关,许多贸易业务无法正常洽谈和处理,大大窒碍了两地商贸往还。
第二,旅游方面,旅游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3.6%,长久以来对香港经济贡献突出。其中,内地一直高占本港所有旅客逾七成之强,是支撑旅游业的重要客源。香港旅游、酒店、零售业,十分依赖外来旅客尤其内地旅客,若没有内地的外来活水,香港经济支柱难以恢复正常运作,重振经济举步为艰。
第三,两地融合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受惠于国家红利,促进了自身发展。当前,“双循环”、“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举措,是香港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出路,但是两地仍未恢复正常通关,香港把握国家机遇受到阻碍,制约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中评社记者:据统计,本港2020年全年经济将收缩6.1%,香港最新失业率高企达到16年来的新高。对于如何恢复香港经济、纾解民困,您有哪些建议?您认为,目前有哪些办法可以直接刺激香港的经济及就业市场?
吴良好: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陷于困境,中国经济走势却呈现“V型”反弹,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在2021年有望回升到近8%的增速水平。对于如何恢复香港经济、纾解民困,我认为,香港应该用好中央对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支持,充分把握祖国内地这个大市场对提振香港经济的重要作用,包括发挥好香港对内地企业境外融资及“走出去”平台的主体作用,发挥好香港“总部经济”的作用,推动更多内地大型企业落户香港,推动香港品牌开拓内地市场,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进度等,为推动创新、深化与内地合作筑牢坚实基础,让“双循环”的资金和人员激活香港各行各业,这是香港早日走出当前经济困境的根本出路。
至于目前可以直接刺激香港的经济及就业市场的辧法,建议特区政府再善用盈余推出纾困措施,向每名市民派发3,000元或以上的电子消费券,既刺激消费,又带动电子商贸发展。同时,可设立“电子商贸支援计划”,协助港企遥距营商,扩大市场接触面。
中评社记者:有观点认为,楼市是经济大动脉,应该通过撤除辣招激活楼市,带动相关行业受惠。您对此有何看法?我们看到,香港经济虽然陷入低谷,但楼价却始终高企不跌,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吴良好:撤除辣招激活楼市,稳住经济大动脉,确实有利带动相关行业受惠。除了土地供应短缺,当前局限楼市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楼市辣招制约了二手物业放盘,令房屋供应不能赶上市场需求。事实上,在辣招推出后,基于买卖成本增加,业主一动不如一静,减少放盘。疫情期间,不少市民或企业遇上经济逆潮,有需要调整应变,卖楼维持生计和业务,却因为辣招不能轻易放盘,制约交投,不利楼市发展。
撤辣和推升楼市,并无必然关系。去年施政报告将商业楼宇撤销辣招后,目前商业楼宇楼价不升反跌。在经济萧条、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政府反可藉机透过降低印花税撤辣稳定楼市,既增加二手市场供应,又带动相关行业受惠。
至于楼价始终高企不跌,我认为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一是过去一年,即使本地整体经济受疫情打击而持续出现衰退,失业率攀升至多年高位,但去年整体住宅成交量仍企稳6.2万宗以上水平,与2019年的总成交量仅相差20多宗,反映需求并无跟随经济下滑而下跌,这部分的需求正是刚性需求,令楼价始终居高不下。
二是疫情爆发以来,欧美多国环球央行为刺激经济,纷纷推出量宽措施,热钱和资金空前扩张。更多热钱流入本港,进一步成为推动楼价上涨的一大因素。
中评社记者:拜登上台以后,中美双方都释放出了善意的声音。您认为,中美关系和缓为香港将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吴良好:在港的1,300多间美国企业,一直受惠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紧密关系。香港便是美国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商品贸易的重要转口港。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打击,各国经济和全球贸易都陷入萎靡,唯有中国经济逆势而上,交出了一份令全世界惊讶的亮眼成绩单。在美国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美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市场,谁都无法让美企放弃中国。其中,美企需要继续借力香港优势,加快开发中国市场。美国企业都明白,如果一家美企撤离香港,失去进军中国市场的入场券,其空缺极可能很快被竞争对手填补。香港美国商会早前便提到,香港国安法生效后,未见大量美国资金撤离香港,而美企最重视的是香港与全球及区域性的联系,这些都反映美企需要香港部署发展策略。
美国投资者有强烈意愿追寻中国市场的长期机遇,拜登要照顾本国企业利益,需要利用香港作为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桥梁。中美关系缓和,将加速中国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增长,对香港只会带来更好的经贸机遇。
中评社记者:去年以来,中国签署了RCEP并且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您认为这两个协定将给香港带来什么样的机会?
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是全球两项重要的贸易协定。两个协定分别涉及东盟和欧盟两个与香港有紧密经贸关系的传统合作伙伴。其中,东盟是继中国内地后,香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香港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两个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正好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为签署国和地区按照两个协定提供更多的经贸服务,增加香港的商机。
第一,“双循环”将进一步推动内地市场的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国际商品及投资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具有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接轨”角色,可以积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透过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对接“双循环”,加强香港与欧洲、东南亚等的密切经贸联系,发挥“双循环”带动香港发展的作用。
第二,香港可以善用对东盟和欧盟的国际网络优势,根据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定期设定不同主题的年度盛事,组织推动更多香港与东盟和欧盟的贸易交流会、招商会、国际会议,发挥香港会展业对促进两个协定相关签署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作用。
吴良好:内地去年全力控疫,再集中力量振兴经济,已成为全球抗疫救经济的耀眼灯塔,证明控疫是重启经济的根本性、决定性前提,值得香港借鉴。
疫情发展之初,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把控疫作为头等大事,迅速行动,集合全国力量支援武汉,修建医院、进行大规模检测、封区抗疫,形成一整套科学、可行、可复制的控疫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凡有疫情爆发的省市,当地政府就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果断推行更严厉的控疫措施,外防输入,内部全力实现“清零”目标,才能早日脱离疫情苦海。
内地成功抗疫经验表明,下大决心抗疫得力,快速控制疫情,可为全面复工复产、恢复经济活动创造良好条件。香港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工夫控疫,在未能有效控疫前,勿轻言放宽防疫限制,以免疫情恶性循环,没完没了,导致经济民生复苏遥遥无期。
中评社记者:对于当前香港的抗疫工作,您有何建议或意见?
吴良好:经过一年抗疫,特区政府有了清晰的抗疫路线图,最近实施封区强检策略,提升检测能力,有利截断社区传播链。对于香港当前抗疫工作,我认为应加强“小规模、高效、频繁突袭式”的强检模式,不断扩大强检规模,同时完善强检制度,做到令行禁止,应检尽检。另外,应加强封区强检的说明解说工作,驳斥劳民伤财的歪论,务求提高社会抗疫士气,共同为实现“清零”目标出力。
新冠疫苗接种是扭转香港经济形势的契机。特区政府须用好国家在疫苗上的支持,确保疫苗供港进度,并增加疫苗资讯透明度,释除市民对副作用的疑虑,提升接种意欲,以利彻底控疫。
中评社记者:您今年在两会上将会提出哪些建议?
吴良好:今年两会,我将提出加强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提案。当前,美国采取极限施压的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受到打压,纷纷回流香港第二上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成为这些国家巨企的避风港,力保企业稳健发展。另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大湾区构建金融一体化的重要支柱,可为国家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在这些大背景下,建议中央在金融科技、两地互联互通、企业上市平台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强和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服务国家的发展大局。
中评社北京2月17日电(记者 林艳 张心怡)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吴良好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疫情对香港经济冲击程度、两地封关对香港经济影响、香港楼价高企不跌、中美关系缓和以及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给香港带来的机遇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解析,并对香港抗疫工作以及香港经济恢复提出了建议。
吴良好表示,2021年伊始,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香港经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民生百业面临下行之痛。他指出,香港一年来经历四波疫情,经济活动大幅萎缩,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打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香港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电子商贸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再度凸显;二是旅游业、零售业、物流业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基础遭受重挫,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复元,拖慢香港社会整体发展步伐;三是随着“保就业”计划结束,许多企业会捱不住,加上本港的失业援助机制未到位,失业人士越多,经济需求越低,对经济冲击形成恶性循环。
受制于香港疫情未达“清零”目标,两地至今仍未正常通关,两地人流未能如常往来。对此,吴良好认为,两地无法正常通关给香港经济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一是商贸方面,在疫情下不能正常通关,许多贸易业务无法正常洽谈和处理,大大窒碍了两地商贸往返;二是旅游方面,香港旅游、酒店、零售业,十分依赖外来旅客尤其内地旅客,若没有内地的外来活水,香港经济支柱难以恢复正常运作,重振经济举步为艰;三是两地融合方面,当前,“双循环”、“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举措,是香港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出路,但是两地仍未恢复正常通关,香港把握国家机遇受到阻碍,制约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对于香港在经济萧条背景下仍然出现楼价高企不跌的现象,吴良好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暴发以来,欧美多国环球央行为刺激经济,纷纷推出量宽措施,热钱和资金空前扩张。更多热钱流入本港,进一步成为推动楼价上涨的一大因素。
吴良好指出,香港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工夫控疫,在未能有效控疫前,勿轻言放宽防疫限制,以免疫情恶性循环,没完没了,导致经济民生复苏遥遥无期。同时,他认为,新冠疫苗接种是扭转香港经济形势的契机。特区政府须用好国家在疫苗上的支持,确保疫苗供港进度,并增加疫苗资讯透明度,释除市民对副作用的疑虑,提升接种意欲,以利彻底控疫。
以下是具体问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