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黎巴嫩大爆炸后 中东政治再现波澜

  中评社香港8月13日(评论员 乐国平)月初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的堆积化学物品大爆炸,造成百余人丧生,首都大量居民流离失所,给这个小国的经济民生造成重创。然而,正当黎巴嫩开始灾后重建工作之时,政治动荡再起,大批示威者涌上街头要求清算政府及某些政治势力,最终在8月11日,黎政府全体总辞,但外界都相信黎巴嫩的政治动荡不会就此结束。

  黎巴嫩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国家经济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首都贝鲁特,贝鲁特港可谓该国对外联系的命脉,因此当港口爆炸后,一度传出这个国家因为无法及时进口外国粮食而陷入粮荒的消息。

  黎巴嫩虽小,却有着极端复杂的教派矛盾,以及悬殊的贫富差距。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与基督教三足鼎立,特别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在最近几十年日益升级,就连首都贝鲁特都按照教派和阶级分为互不相容的东西两部分,西区是什叶派聚集区,贫穷落后,居民痛恨西方、亲近伊朗叙利亚,而东区是中产阶级的大本营,居民思想西化,希望依靠西方打败伊叙。此次发生爆炸的港口临近东区,造成东区大量房屋严重受损,居民无家可归,本就亲近西方的东区居民希望西方势力介入,帮助他们推翻他们所认为的“亲近伊朗”的黎政府。

  爆炸发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立刻造访黎巴嫩,法国是黎巴嫩的原宗主国,至今还对黎巴嫩中产阶级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马克龙的来访受到了黎中产阶级的热烈欢迎。而马克龙在接见黎巴嫩民众时,却公开呼吁黎巴嫩需要改革,被认为是鼓励黎民众造反清算政府。于是,一个在本国不受欢迎的法国总统却得到另一国民众的欢呼爱戴,并呼吁另一国民众向政府施压,构成了一幅怪诞的图景。

  黎巴嫩的示威呼之即出,其实在这个本就动荡的国家,示威游行早已是家常便饭,只不过今年的疫情让示威者却步,因此示威活动才一度偃旗息鼓。但今次在大爆炸的余波声中,在法国总统的鼓励下,示威者不再顾忌疫情,涌上街头反对黎巴嫩政府,并引发骚乱。   值得注意的是,示威者在高呼清算黎巴嫩政府官员的同时,亦将黎巴嫩真主党作为攻击对象。这一什叶派政党对黎巴嫩有着巨大影响力,并且被普遍认为得到看伊朗和叙利亚的扶持,因此黎巴嫩的亲西方势力早就将真主党视作眼中钉。爆炸发生后,黎巴嫩亲西方派声称贝鲁特港口一直以来是由真主党分子管理的,应以渎职论处,并宣称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在爆炸发生后没有任何悲痛的表情,这和他在今年年初因为伊朗将军苏莱曼尼遭美国杀害而伤心欲绝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处决黎巴嫩总统总理”和“处决纳斯鲁拉”的口号声在示威者人群中同时响彻。

  黎示威者将矛盾指向真主党,也让西方各国政客们见猎心喜,在给黎巴嫩灾后重建开出一些空头支票的同时,鼓励民众清算政府,实际上是迫不及待希望黎巴嫩的亲伊朗势力垮台。疫情爆发后,中东的各种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地区的政治动荡暂时缓解,而黎巴嫩的大规模示威可能会再次点燃中东的战火。

  这次疫情虽然暂缓了中东的热战,但各国在疫情肆虐下排外情绪加剧,文明冲突暗流汹涌。土耳其趁西方及俄罗斯在疫情之中自顾不暇之际,加紧伊斯兰化,将本已成为博物馆的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改造为清真寺。这种自身建构不断强化的结果,就是未来中东一旦再次开战,恐怕会更加激烈极端。而西方大国为了除伊朗而后快,不惜煽动中东地区的各路反伊朗势力,在疫情根本没有缓和的情况下就妄图再令中东动荡,这种行径是在故意制造人道主义灾难。

  最后,一些港台网军在黎巴嫩大爆炸后造谣污蔑,称相关化学物品是通过“一带一路”运到黎巴嫩的,这种谣言并没有传到外界,但却在港独、台独自己的“同温层”中泛滥,实属荒谬可悲。   中评社香港8月13日(评论员 乐国平)月初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的堆积化学物品大爆炸,造成百余人丧生,首都大量居民流离失所,给这个小国的经济民生造成重创。然而,正当黎巴嫩开始灾后重建工作之时,政治动荡再起,大批示威者涌上街头要求清算政府及某些政治势力,最终在8月11日,黎政府全体总辞,但外界都相信黎巴嫩的政治动荡不会就此结束。

  黎巴嫩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国家经济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首都贝鲁特,贝鲁特港可谓该国对外联系的命脉,因此当港口爆炸后,一度传出这个国家因为无法及时进口外国粮食而陷入粮荒的消息。

  黎巴嫩虽小,却有着极端复杂的教派矛盾,以及悬殊的贫富差距。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与基督教三足鼎立,特别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在最近几十年日益升级,就连首都贝鲁特都按照教派和阶级分为互不相容的东西两部分,西区是什叶派聚集区,贫穷落后,居民痛恨西方、亲近伊朗叙利亚,而东区是中产阶级的大本营,居民思想西化,希望依靠西方打败伊叙。此次发生爆炸的港口临近东区,造成东区大量房屋严重受损,居民无家可归,本就亲近西方的东区居民希望西方势力介入,帮助他们推翻他们所认为的“亲近伊朗”的黎政府。

  爆炸发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立刻造访黎巴嫩,法国是黎巴嫩的原宗主国,至今还对黎巴嫩中产阶级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马克龙的来访受到了黎中产阶级的热烈欢迎。而马克龙在接见黎巴嫩民众时,却公开呼吁黎巴嫩需要改革,被认为是鼓励黎民众造反清算政府。于是,一个在本国不受欢迎的法国总统却得到另一国民众的欢呼爱戴,并呼吁另一国民众向政府施压,构成了一幅怪诞的图景。

  黎巴嫩的示威呼之即出,其实在这个本就动荡的国家,示威游行早已是家常便饭,只不过今年的疫情让示威者却步,因此示威活动才一度偃旗息鼓。但今次在大爆炸的余波声中,在法国总统的鼓励下,示威者不再顾忌疫情,涌上街头反对黎巴嫩政府,并引发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