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黎巴嫩大爆炸后 中东政治再现波澜
黎巴嫩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国家经济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首都贝鲁特,贝鲁特港可谓该国对外联系的命脉,因此当港口爆炸后,一度传出这个国家因为无法及时进口外国粮食而陷入粮荒的消息。
黎巴嫩虽小,却有着极端复杂的教派矛盾,以及悬殊的贫富差距。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与基督教三足鼎立,特别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在最近几十年日益升级,就连首都贝鲁特都按照教派和阶级分为互不相容的东西两部分,西区是什叶派聚集区,贫穷落后,居民痛恨西方、亲近伊朗叙利亚,而东区是中产阶级的大本营,居民思想西化,希望依靠西方打败伊叙。此次发生爆炸的港口临近东区,造成东区大量房屋严重受损,居民无家可归,本就亲近西方的东区居民希望西方势力介入,帮助他们推翻他们所认为的“亲近伊朗”的黎政府。
爆炸发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立刻造访黎巴嫩,法国是黎巴嫩的原宗主国,至今还对黎巴嫩中产阶级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马克龙的来访受到了黎中产阶级的热烈欢迎。而马克龙在接见黎巴嫩民众时,却公开呼吁黎巴嫩需要改革,被认为是鼓励黎民众造反清算政府。于是,一个在本国不受欢迎的法国总统却得到另一国民众的欢呼爱戴,并呼吁另一国民众向政府施压,构成了一幅怪诞的图景。
黎巴嫩的示威呼之即出,其实在这个本就动荡的国家,示威游行早已是家常便饭,只不过今年的疫情让示威者却步,因此示威活动才一度偃旗息鼓。但今次在大爆炸的余波声中,在法国总统的鼓励下,示威者不再顾忌疫情,涌上街头反对黎巴嫩政府,并引发骚乱。
黎示威者将矛盾指向真主党,也让西方各国政客们见猎心喜,在给黎巴嫩灾后重建开出一些空头支票的同时,鼓励民众清算政府,实际上是迫不及待希望黎巴嫩的亲伊朗势力垮台。疫情爆发后,中东的各种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地区的政治动荡暂时缓解,而黎巴嫩的大规模示威可能会再次点燃中东的战火。
这次疫情虽然暂缓了中东的热战,但各国在疫情肆虐下排外情绪加剧,文明冲突暗流汹涌。土耳其趁西方及俄罗斯在疫情之中自顾不暇之际,加紧伊斯兰化,将本已成为博物馆的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改造为清真寺。这种自身建构不断强化的结果,就是未来中东一旦再次开战,恐怕会更加激烈极端。而西方大国为了除伊朗而后快,不惜煽动中东地区的各路反伊朗势力,在疫情根本没有缓和的情况下就妄图再令中东动荡,这种行径是在故意制造人道主义灾难。
最后,一些港台网军在黎巴嫩大爆炸后造谣污蔑,称相关化学物品是通过“一带一路”运到黎巴嫩的,这种谣言并没有传到外界,但却在港独、台独自己的“同温层”中泛滥,实属荒谬可悲。
黎巴嫩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国家经济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首都贝鲁特,贝鲁特港可谓该国对外联系的命脉,因此当港口爆炸后,一度传出这个国家因为无法及时进口外国粮食而陷入粮荒的消息。
黎巴嫩虽小,却有着极端复杂的教派矛盾,以及悬殊的贫富差距。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与基督教三足鼎立,特别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在最近几十年日益升级,就连首都贝鲁特都按照教派和阶级分为互不相容的东西两部分,西区是什叶派聚集区,贫穷落后,居民痛恨西方、亲近伊朗叙利亚,而东区是中产阶级的大本营,居民思想西化,希望依靠西方打败伊叙。此次发生爆炸的港口临近东区,造成东区大量房屋严重受损,居民无家可归,本就亲近西方的东区居民希望西方势力介入,帮助他们推翻他们所认为的“亲近伊朗”的黎政府。
爆炸发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立刻造访黎巴嫩,法国是黎巴嫩的原宗主国,至今还对黎巴嫩中产阶级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马克龙的来访受到了黎中产阶级的热烈欢迎。而马克龙在接见黎巴嫩民众时,却公开呼吁黎巴嫩需要改革,被认为是鼓励黎民众造反清算政府。于是,一个在本国不受欢迎的法国总统却得到另一国民众的欢呼爱戴,并呼吁另一国民众向政府施压,构成了一幅怪诞的图景。
黎巴嫩的示威呼之即出,其实在这个本就动荡的国家,示威游行早已是家常便饭,只不过今年的疫情让示威者却步,因此示威活动才一度偃旗息鼓。但今次在大爆炸的余波声中,在法国总统的鼓励下,示威者不再顾忌疫情,涌上街头反对黎巴嫩政府,并引发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