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七方面加大力量 应对美滥施关税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4月9日电(记者 段晓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他表示,面对美国滥施关税,特区政府会在七方面加大力量,包括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发展科技创新等。他相信香港人定可克服挑战。

  李家超表示,有分析估计在未来两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至少将大幅下跌两成。事实上,2024年香港产品出口至美国的货值,占香港总出口总值只是0.1%,而美国在香港整体货物出口的市场占比,已由2018年的8.6%缩减至去年的6.5%。相反东盟市场份额已由7.4%上升至8.7%,排名仅次于内地。自2019年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香港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

  李家超指出,特区政府一直以来制订政策都以巩固优势、把握机遇和防范及化解风险为原则,实践证明这方面的策略是正确的。面对美国滥施关税,特区政府的策略会在七方面加大力量。

  第一,全面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国家是香港的最大机遇,也是最大的肯定性。国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香港企业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国家的庞大市场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大湾区有8700万人口,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40000美元。因此,香港要更积极对接国家大市场优势的强大内需,加强向内地不同省市拓展产品内销。
 
  香港亦会利用好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给我们的优惠待遇,同时吸引更多外国企业进驻香港,以CEPA的优待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专业服务的优势,更可助力全球投资者把握全球“东升西降”的趋势,进入内地市场,同时带动香港经济。截至去年底,CEPA下的累积货物关税优惠已突破102亿元人民币。
 
  第二,我们要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积极深化区域合作。区域内的经济体之间所协定的关税和相互优待,是区域内的事,不受美国关税影响,区域内的贸易可以做大做深做广,抵销美国的贸易减少。我们会进一步扩大香港经贸的“朋友圈”,包括东盟、中东,以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等。

  我们会和更多国家及经济体签订自贸协定。现时香港的自贸协定已涵盖21个经济体,投资协定涵盖33个经济体,我们正与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国、埃及和秘鲁探讨签订投资协定。我们会继续争取尽快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区域合作。
 
  同时,我们已计划在马来西亚及沙特阿拉伯开设经贸办。投资推广署和香港贸易发展局亦分别在埃及开罗、土耳其伊兹密尔和柬埔寨设立办事处,积极开拓经贸新蓝海。
 
  第三,香港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高增值、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我们会推进建构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数字贸易和推动总部经济等的发展。我在去年《施政报告》已提出这方面的革新框架,尤其把握好部分供应链正向“全球南方”及“一带一路”国家迁移,内地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大趋势。我们会强化供应链服务,加快建构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和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企业亦推动更多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  
  第四,加大发展科技创新,吸纳高端人才,提升生产力和效率,进一步加强香港竞争力。无创科,无未来,科技创新和人才是国际必争之地,我们会全力发展香港创科中心,加快河套和新田科技城的建设,继续抢人才,引进更多重点企业,不断加强香港竞争力。
 
  第五,大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拓新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通道。我和政府官员多次访问新兴市场,建立新伙伴,我分别访问了东盟和中东国家,和当地交易所建立互认关系。在这两年多期间,港交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的海外认可证券交易所数目增加了三分一,增加五间至20间,遍布全球18个国家。去年在沙特阿拉伯上市、两只投资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其中一只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同类产品,证明香港金融产品在不同新兴市场都拥有庞大发展空间。
 
  第六,我们要把握好多国需要分散地区风险的大趋势,吸引外国企业和资金进驻香港。关税战促使全球资金重新配置,香港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自由经济体,在“一国两制”下,可提供安全和稳定的投资环境,加上联通内地庞大市场的独特优势,使我们在资产避险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包括家族办公室、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发展。
 
  第七,我们将继续为业界提供支援,协助企业应对挑战,包括透过金融管理局协调银行界为企业资金周转;透过出口信用保险局为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援;透过“BUD专项基金”支持香港企业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新市场;推出资助计划支持企业加快数码转型,把握电商机遇;以及协助企业更好掌握市场资源,做好风险管理。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4月9日电(记者 段晓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他表示,面对美国滥施关税,特区政府会在七方面加大力量,包括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发展科技创新等。他相信香港人定可克服挑战。

  李家超表示,有分析估计在未来两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至少将大幅下跌两成。事实上,2024年香港产品出口至美国的货值,占香港总出口总值只是0.1%,而美国在香港整体货物出口的市场占比,已由2018年的8.6%缩减至去年的6.5%。相反东盟市场份额已由7.4%上升至8.7%,排名仅次于内地。自2019年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香港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

  李家超指出,特区政府一直以来制订政策都以巩固优势、把握机遇和防范及化解风险为原则,实践证明这方面的策略是正确的。面对美国滥施关税,特区政府的策略会在七方面加大力量。

  第一,全面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国家是香港的最大机遇,也是最大的肯定性。国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香港企业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国家的庞大市场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大湾区有8700万人口,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40000美元。因此,香港要更积极对接国家大市场优势的强大内需,加强向内地不同省市拓展产品内销。
 
  香港亦会利用好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给我们的优惠待遇,同时吸引更多外国企业进驻香港,以CEPA的优待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专业服务的优势,更可助力全球投资者把握全球“东升西降”的趋势,进入内地市场,同时带动香港经济。截至去年底,CEPA下的累积货物关税优惠已突破102亿元人民币。
 
  第二,我们要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积极深化区域合作。区域内的经济体之间所协定的关税和相互优待,是区域内的事,不受美国关税影响,区域内的贸易可以做大做深做广,抵销美国的贸易减少。我们会进一步扩大香港经贸的“朋友圈”,包括东盟、中东,以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等。

  我们会和更多国家及经济体签订自贸协定。现时香港的自贸协定已涵盖21个经济体,投资协定涵盖33个经济体,我们正与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国、埃及和秘鲁探讨签订投资协定。我们会继续争取尽快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区域合作。
 
  同时,我们已计划在马来西亚及沙特阿拉伯开设经贸办。投资推广署和香港贸易发展局亦分别在埃及开罗、土耳其伊兹密尔和柬埔寨设立办事处,积极开拓经贸新蓝海。
 
  第三,香港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高增值、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我们会推进建构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数字贸易和推动总部经济等的发展。我在去年《施政报告》已提出这方面的革新框架,尤其把握好部分供应链正向“全球南方”及“一带一路”国家迁移,内地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大趋势。我们会强化供应链服务,加快建构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和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企业亦推动更多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