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疫夹击 七成港人屈到病
港大精神医学系研究团队于今年二月至七月期间,透过由他们开发的“心之流”心理健康识别工具,向超过1.1万名市民收集自我评估资料,了解修例风波、疫情及个人因素三个不同范畴事件,对市民精神健康的影响。
香港大学精神医学系系主任陈友凯解释,受访者压力分为三方面:一是学业或事业不顺、人际关系矛盾等普遍存在个人问题;二是持续一年左右的修例风波使香港社会环境有所改变;三是新冠疫情持续,不少人对前途感到迷茫忧虑等。
陈又指24岁及以下受访者,出现抑郁及创伤后压力症状,会较25岁或以上严重,部分原因是年轻人的脑部正值发育期间,精神健康遭遇的风险更大,约五成五受访者的症状只是“压力反应”,如短暂失眠及失去胃口,可通过远离压力源头来纾缓情绪;而另外四成五受访者即使远离压力来源,症状仍没有改善,则可能是进入“疾病”状态。他建议,如外在压力已经化解,但“压力反应”仍然持续一个月以上,便需寻求专业协助。
如何纾缓情绪、改善心理状况?
•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给自己独处空间,放松下
•暂时离开压力事件
•控制一些你能够控制的事情,包括暂时不看新闻/不追讨论区的Post、深呼吸六至七下等
•良好睡眠质素及适当的运动。年轻人每日睡眠时间应维持在七个小时或以上,建议每日做大概15至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提醒自己多角度看待事情,多与朋友倾诉心声,增加沟通,互相支持
资料来源:“心之流”心理健康识别工具
港大精神医学系研究团队于今年二月至七月期间,透过由他们开发的“心之流”心理健康识别工具,向超过1.1万名市民收集自我评估资料,了解修例风波、疫情及个人因素三个不同范畴事件,对市民精神健康的影响。
香港大学精神医学系系主任陈友凯解释,受访者压力分为三方面:一是学业或事业不顺、人际关系矛盾等普遍存在个人问题;二是持续一年左右的修例风波使香港社会环境有所改变;三是新冠疫情持续,不少人对前途感到迷茫忧虑等。
陈又指24岁及以下受访者,出现抑郁及创伤后压力症状,会较25岁或以上严重,部分原因是年轻人的脑部正值发育期间,精神健康遭遇的风险更大,约五成五受访者的症状只是“压力反应”,如短暂失眠及失去胃口,可通过远离压力源头来纾缓情绪;而另外四成五受访者即使远离压力来源,症状仍没有改善,则可能是进入“疾病”状态。他建议,如外在压力已经化解,但“压力反应”仍然持续一个月以上,便需寻求专业协助。
如何纾缓情绪、改善心理状况?
•减少对手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