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南台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
中评社香港2月5日电(记者 沈而忱)台湾艺术研究院与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邀请南台湾的艺术界专家,在高雄举办“思想者论坛”,探讨“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
论坛由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主持,与谈人均为南台湾艺术的从业者、经营者或研究者,分别是:艺术家赖新龙,台湾艺术研究院院士、驳二艺术发展协会理事长许一男,东门美术馆馆长卓来成,枋寮乡政总顾问(艺文组)蔡梅芳,台湾艺术公司行销组长林千畬。
与会者普遍认为,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包括教育不足、认同不足、市场不足等,因此艺术家们需要向大陆扩展,进行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但是两岸的交流在政治及疫情的压力下停顿,线上展览对艺术品的展示、介绍、买卖又有限制,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承担起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责任。此外,与会者一致冀望,用艺术化解两岸的干戈,用艺术让两岸携手。
赖新龙在论坛上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南台湾地区的画廊生存状况不理想,但出现了新的模式,例如艺企合作、另类空间等。在这种新艺术市场下,南台湾的艺术活动依然热络。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因为疫情紧缩,但疫情终有一天会结束,期待看到两岸交流的继续。
赖新龙认为,艺术的市场在大陆,大陆的人口、经济、交通均蓬勃发展,为艺术文化提供了更大的场合与空间。此外,中国大陆政府的文化基金经费庞大,亦有额外的艺术津贴提供,让艺术家们不用为了生计发愁,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赖新龙表示,疫情中,两岸虽然仍在进行线上展览、视讯研讨会等活动,但都是纸上谈兵,是在疫情不得已的情况下所做的努力。他建议将这些活动集合在一起,运用互寄作品、线上展览、视讯开幕的方式,进行两岸的文化展览。这过程中需要一个平台,希望台湾艺术研究院、东门美术馆,或是积禅艺术中心可以扮演平台的角色。
谈及南台湾文化艺术发展的出路与前景,赖新龙表示,危机也是一种转机。台湾艺术的自由和多元化,使得台湾艺术呈现出与大陆不同的面貌。另外,南台湾的艺术市场在疫情中出现了与台湾北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不同的因子都是南台湾文化艺术发展的有效出路。
卓来成在论坛上表示,南台湾的文化艺术要发展,必须做到对内整合,对外连接。整合方面,政府要有一个以南台湾为主角的规划,使得南台湾的艺术家不用再到台北去,而是直接到大陆进行两岸交流。此外,艺术圈内部也需要整合,要做好艺术与企业文化的治理,向企业家分享优质的艺术品,向他们潜移默化地传授艺术知识,让他们以典藏艺术品为乐。
对外连接即是两岸交流,卓来成认为,台湾的市场太小,思维亦是海岛型的,充满了“小确幸”的想法。因此台湾艺术家很需要去大陆交流,开阔思想,体现不同作为。面对新冠疫情,他不赞成在此时办展览,因为展览中没有实体展物、没有互动,都将对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疫情中,两岸文化交流需要的不是展览,而是论坛,是思想的交流。另外,在与大陆分享作品时,应秉持“绝对的在地,绝对的国际”这一原则,尽量分享具有南台湾特色的艺术家作品。
林千畬在论坛上表示,南台湾文化艺术目前面临藏家少和市场冷的窘境,致使南部的作品往台北送,本土的艺术培养与成长受到很大的阻碍。他希望台湾的北部与南部能够互相联合、互相帮助,让台北的艺术品也能够来高雄展出,更希望未来台湾艺术研究院可以与台北的相关单位对接,举办共同的展览。
林千畬提到,台湾艺术发展减缓还涉及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不少台湾人仍然觉得艺术家不是一个正当职业,这种价值观需要改变。另一方面,台湾的市场太小,而大陆又很欣赏台湾的作品,健康的两岸关系有助于台湾艺术家的作品在大陆的展出与传播。台湾艺术家需要“修炼内功”,创造出有台湾特色、台湾价值的作品。
林千畬强调,在疫情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停顿,线上展览是个很重要的解套方式,但有很大的风险,就是容易流于形式,希望台湾艺术研究院作为一个平台,能够承担起两岸的艺术交流的责任;同时希望两岸能够摒弃政治的立场与隔阂,在文化与艺术方面持续交流以及增温,用艺术去化解彼此之间的误解,用艺术让感情融冰。
蔡梅芳在论坛上表示,大陆的经济、艺术等方面均飞速发展,目前亚洲的艺术市场确实在大陆。虽然疫情令两地人员交往暂停,但这给了台湾艺术家一个沉淀和创作的时间。疫情期间的展览大概有两个方向,一是网络上的线上展览,二是把实体的作品邮寄过去。目前她与福建、四川等地都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交流。虽然目前人员无法流动,但是交流活动依然热络。
蔡梅芳对屏东枋寮艺术村进行了介绍。枋寮经过艺术改造,从一个废置的火车员工宿舍活化为艺术村。去年开始,枋寮艺术村正进行重新改造,将加入不少新元素;此外,台湾电气化的“最后一哩路”通车、枋寮入选“2021台湾经典小镇”等,将进一步促进枋寮焕发新生。艺术是很生活化的东西,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艺术的建设要靠经济、靠政府、靠一群人的努力。
许一男在论坛上表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如果不重视艺术文化,那么它就是贫穷的,是没有灵魂的,是没有生命价值的。中华民族的艺术非常深刻,长留人心,但是台湾仍然对此不够重视,没有足够的预算、完善的人才培育制度,甚至连学校的美学经营也很敷衍,对孩子的培养更是缺失。艺术需要推广和培育,也需要政治、经济方面的扶持,希望中华艺术的繁花,不要只灿烂一时,应该继续盛开。
许一男认为,疫情期间无法举办实体展览,大家只能通过媒体去感受艺术品,这为注意力、行销、交易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艺术品就面临着不断降价的可能性。正因如此,艺术品需要定位与鉴价。艺术界的各位在疫情中努力创作的同时,也应该形成一个共识,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只有给艺术品鉴价、定位,它的价值才会存在,有了价值作品才会增值,才有生命存在。
主持人林富男在总结时强调,疫情不只是台湾,甚至不只是华人世界遭遇的灾难,而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身为艺术家、企业家,甚至是政治工作者,在这时候除了要保护好自己,更应当为大家着想,更应当勇于承担,多做实事。
林富男认为,艺术应当要普及化、有价化跟市场化。普及化方面,不仅是让全台湾的民众都能够了解艺术,认识艺术,进而爱上艺术;更应当是两岸四地共同来爱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有价化方面,产官学研所组成的团队需要参与制定鉴价制度。市场化方面,制度面、法律面和税制面都应该有所完善,改善社会环境,帮助本土艺术家;另外,华人艺术市场更应当相互联合、相互帮助。政治因素不应影响到两岸的各项交流,尤其是民众的旅游观光和经济发展,包括科技产业、农渔产业及文化产业,期待两岸恢复对话、加强交流,进行两岸同胞情谊、感情的相连。
林富男承诺,台湾艺术研究院愿意在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承担起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责。
论坛全文将会刊登在《中国评论》月刊及中国评论新闻网。
中评社香港2月5日电(记者 沈而忱)台湾艺术研究院与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邀请南台湾的艺术界专家,在高雄举办“思想者论坛”,探讨“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两岸关系”。
论坛由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主持,与谈人均为南台湾艺术的从业者、经营者或研究者,分别是:艺术家赖新龙,台湾艺术研究院院士、驳二艺术发展协会理事长许一男,东门美术馆馆长卓来成,枋寮乡政总顾问(艺文组)蔡梅芳,台湾艺术公司行销组长林千畬。
与会者普遍认为,南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包括教育不足、认同不足、市场不足等,因此艺术家们需要向大陆扩展,进行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但是两岸的交流在政治及疫情的压力下停顿,线上展览对艺术品的展示、介绍、买卖又有限制,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承担起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责任。此外,与会者一致冀望,用艺术化解两岸的干戈,用艺术让两岸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