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县城何以成为创新明星

  中评社北京7月19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全球首条垃圾焚烧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全球首台套等离子体飞灰熔融设备、国产大飞机C919和“复兴号”动车组专用玻璃、上海交大智能装备研究院机器人……

  从企业到园区,从车间到实验室,凝聚着“海安元素”创新足迹,在这座长江以北的小县城随处可见。近年来,江苏海安市多次因依靠创新驱动稳增长、创新型县市建设、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做法和成效得到国家和江苏省表彰奖励。

  海安的秘诀在哪里?记者在7月18日举行的第七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上找到答案:300多名来自国内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海安;现场签约引进原创性成果项目10个,人才项目和平台合作项目10个,高科技投资项目10个;30多家“双一流”高校与企业进行线上互动,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100多条。

  创新驱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金宏电化设备公司是一家从事金属材料及其深加工、钛电极及其它金属电极、电解槽企业,2018年,公司产值还不到800万元。

  2019年,公司董事长张英志受邀参加第六届“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虽然当时正值公司发展的瓶颈期,但是张英志仍然觉得这个活动跟企业关系不大。抱着“随便转转”的态度来到会场,没想到这一转,却“赚”来了公司突破发展的良机:当天的成果发布会上,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发布的科技成果恰巧是企业急需的技术。

  没等活动结束,张英志就找到了发改、科技等部门,通过他们的引荐,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功签订了“流体床电催化有机废水处理项目”。仅用一年时间,企业产值就冲到了1300万元。今年前五月,企业发展未受疫情影响,销售增长了20%。   2014年,海安“撬开”全国各地专家、教授、学者的大门,借力“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集聚创新智慧,播撒创新种子。六年多来,海安在“双创”风口跑出了创新“加速度”,驱动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500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260多个,支付合作经费超10亿元。

  在海安,企业不断发展的背后,是创新在支撑,产业从无到有的崛起,是创新在引领。记者走访发现,海安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每家企业都异常忙碌,高科技、智能化的设备供不应求。

  前不久,海安交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协作型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工件精准作业技术”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公司是海安上海交大研究院孵化公司,目前已研发出10多种机器人“走进”各家企业,为各领域企业提供了各系列机器人及配套产线300多条,为海安重点产业板块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海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仅有的9个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之一。

  人才引领,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全面释放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是海安打开高质量发展大门的“金钥匙”。近年来,海安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创新创业,为打造“产业高地”、 建设“幸福之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世界首套“4300毫米宽厚板柔性化轧制生产线”、世界首条“1450毫米有色金属板材定制化制备生产线”……这几年,位于海安的江海机床集团不断推出市场竞争的“杀手锏”产品。   10多年前,通过政府搭桥,江海机床集团与太原科技大学成功“联姻”。在参观了高校实验室后,江海集团感受到了与前沿技术的巨大落差。董事长陈友华主动对接时任太原科技大学教授黄庆学,并与其带领的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海安良好的创新生态、企业家浓厚的创新热情,让我没有丝毫犹豫,决定将我唯一的院士工作站选在海安,建在江海。”2018年1月1日,黄庆学院士工作站在江海集团揭牌成立。

  海安引导企业积极引才、用才,鼓励创新型人才在海创业扎根。   中评社北京7月19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全球首条垃圾焚烧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全球首台套等离子体飞灰熔融设备、国产大飞机C919和“复兴号”动车组专用玻璃、上海交大智能装备研究院机器人……

  从企业到园区,从车间到实验室,凝聚着“海安元素”创新足迹,在这座长江以北的小县城随处可见。近年来,江苏海安市多次因依靠创新驱动稳增长、创新型县市建设、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做法和成效得到国家和江苏省表彰奖励。

  海安的秘诀在哪里?记者在7月18日举行的第七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上找到答案:300多名来自国内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海安;现场签约引进原创性成果项目10个,人才项目和平台合作项目10个,高科技投资项目10个;30多家“双一流”高校与企业进行线上互动,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100多条。

  创新驱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金宏电化设备公司是一家从事金属材料及其深加工、钛电极及其它金属电极、电解槽企业,2018年,公司产值还不到800万元。

  2019年,公司董事长张英志受邀参加第六届“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虽然当时正值公司发展的瓶颈期,但是张英志仍然觉得这个活动跟企业关系不大。抱着“随便转转”的态度来到会场,没想到这一转,却“赚”来了公司突破发展的良机:当天的成果发布会上,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发布的科技成果恰巧是企业急需的技术。

  没等活动结束,张英志就找到了发改、科技等部门,通过他们的引荐,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功签订了“流体床电催化有机废水处理项目”。仅用一年时间,企业产值就冲到了1300万元。今年前五月,企业发展未受疫情影响,销售增长了20%。

*路由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