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中日关系战略互惠关系归位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发言(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中评社报道组)7月10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暨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协办的“展望后疫情时代之中日关系——两岸三地之视野”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会议邀请了八位两岸三地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把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就“疫情下中日关系再定位——战略互惠关系归位思考”为题进行了发言。王键表示,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发以来,中日两国相互协力、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成为两国关系当时的真实写照,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两国政治互信亦得到急遽提升。然,世事难料、纷繁复杂,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与中美关系的对峙,以及东京奥运会延缓举办等日本国内疫情的冲击,中日关系近期再度呈现一系列不稳定势头。如以香港版国安法以及南海局势等为由,日本政府与执政党一再推出对华不妥言论与举措等等,艰难起步的中日关系转圜之路似乎再度蒙上阴影,由此,有必要思考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归位。

  第一阶段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前提(1998-2006年)。1998年11月25~30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并发表《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对两国关系作出了跨世纪定位,并以联合新闻公报的形式,对两国面向21世纪加强在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长远展望和全面规划。随后有1999年7月小渊惠三首相访华、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以及2001年 10月小泉纯一郎首相对中国的工作访问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小泉首相在北京向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表示哀悼和道歉,就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并在参观中国抗战纪念馆的时候,向无名烈士雕像敬献了花篮。

  但此时的中日关系发展犹如《庄子•天下》所言,“忽漠无形,变化无常。”小泉纯一郎就任首相后,不顾其对中国人民做出的诺言,言犹在耳、言而无信,他分别于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先后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遭受重击。更为严峻的是,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的坚决反对,悍然于2006年“8•15”日本战败纪念日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上台以来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而且,小泉此次参拜靖国神社是在其9月份即将结束自民党总裁任期和首相任职的背景下进行的。小泉不惜以再次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来履行其所谓的“参拜承诺”,中国人民非常愤慨,中日政治互信遭到严重破坏,中日关系一度滑到最低谷。

因应新冠疫情,中评智库第二次举办线上思想者论坛,来自多地的学者共聚一堂,讨论热烈。(中评社图片)

  第二阶段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启程(2006-2007年)。在中日关系处于僵局与低谷之际,接替小泉的安倍晋三首相于2006年10月8日访问北京,这次访华之行称为“破冰之旅”。中日两国共同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提出“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自此,中日关系开始回升,战略互惠关系的构筑更成为中日两国外交的重点目标。2007年1月26日,安倍晋三在日本国会众参两院全体会议上发表施政演说时说,他将致力于构筑日中战略性互惠关系,以便为两国人民都带来利益。4月 4日,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对新闻界再次表示,他期望日本和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在谈到即将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的会谈时,安倍说,他期望通过此次会谈使日中向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迈进一步。以能源和环境保护为主,日中两国在很多领域可以开展面向未来的合作。

  中国也采取积极态势,是年4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温家宝总理即将对日本的访问对于推动中日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方希望此次访问能够“确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完善经贸合作机制,促进两国在教育、文化方面以及青年之间的长期交流,推动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2007年4月11-13日,温家宝总理应邀访问日本,此次访日被称之为“融冰之旅”。期间,温家宝总理与安倍首相举行会谈,就构筑中日“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共识。温家宝总理还会见明仁天皇,并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他还广泛接触日本民众,出席两国体育文化年开幕式,与日本农民一起栽西红柿,和日本大学生打棒球等。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正式启动,中日关系进一步回暖升温,两国民众的互相信任度也大大提高。

  4月11日,中日两国在东京发表《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公报之四载明:双方再次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时双方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并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另外,中日双方还决定为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开展具体合作,如保持高层交往安排、启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加强中日战略对话、中日安全对话、中日经济伙伴关系磋商、中日联合国改革问题磋商、中日非洲问题磋商、中日外交部发言人磋商等涉及广泛领域的各层次对话。加强人员往来和青少年交流,加强地区和国际事务合作等。双方一致认为,将于2008年结束的日本对华日元贷款为中国经济建设和中日经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方对此表示感谢。双方就善处理东海问题,达成“作为最终划界前的临时性安排,在不损害双方关于海洋法诸问题立场的前提下,根据互惠原则进行共同开发”的共识,坚持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 。   第三阶段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确定(2008年)。2008年5月6日至10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同福田康夫首相就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双方确认,增进政治安全互信对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决心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双方决心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

  双方确认,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机遇,日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中国愿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日方对此表示支持。日本在战后60多年来,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双方坚持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两国间的问题。

  虽然中日两国于2008年签署了《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但随之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挫折,战略互惠关系的推进也受到不利影响。如发生于2010年9月7日的“闽晋渔5179号”事件(隶属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泸镇的“闽晋渔5179号”拖网式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舰艇相撞,船主吴天祝被日本非法拘押)以及2012年9月11日的野田内阁强施钓鱼岛“国有化”政策的事件,对正在实施中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造成巨大冲击,呈现倒悬之危态势。

  王键也表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存在波折与不确定性。面临困境,中日两国始终在摸索改善之道。2014年4月 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一贯重视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与日本发展战略互惠关系,这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对整个地区和平发展也是有益的。4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官邸与即将访华的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会谈,指示其转达希望恢复旨在扩大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互惠关系”的意向。以2014年底中日达成改善关系的四点原则共识为起点,中日关系改善势头日趋明显。密锣紧鼓、不可或缓,2016年9月习近平国家主席与参加杭州二十国峰会的安倍首相举行会晤。2017年习近平国家主席与安倍首相先后在德国汉堡与越南岘港两次会晤;2018年安倍首相与李克强总理实现停顿多年的中日首脑互访,同时开启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进程。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日本也进入令和时代,是年6月习近平国家主席与安倍首相达成大阪10点共识。由此,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化竞争为协调”或“协调合作”新阶段,但若保持两国关系的长期改善并使之行稳致远,既需“协调”,更需“合作”,唯如此,才能将双边关系提升到新水平,才能切实推动战略互惠关系的归位。

  王键表示,观中日关系现实,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所言:“仍面对包括历史、相互认识和立场差异等各种问题。”近期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对华态势告诫我们,中日两国必须写好“政治互信”这篇文章,中日两国亟待建设性管控分歧,谨防转圜向好的势头中断。今年4月21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就共同抗击疫情与推进两国合作深入沟通。5月 28日,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指出,中国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愿意在经济大循环中建立中日韩小循环。对于参加CPTPP,中方持积极开放态度。可见,中日关系仍保持着强劲之发展动力。

  王键说,中日两国曾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但中国或更强调“战略”,而日本则更强调“互惠”,而定位差异则是造成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呈现波折跌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新现实主义理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曲折复杂的决定性因素并非“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权力变更,而是日本强化在日美同盟“遏制中国”战略下的政策选择。

  王键强调,中日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唯有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把握中日合作的新契机,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共同的经济利益,此为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新冠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之下,中日关系转圜不会一帆风顺,战略互惠关系归位亦需要时日,由此,不仅需要两国政治家审时度势、悉心引导,也需要两国民众相互信赖、共创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发言(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中评社报道组)7月10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暨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协办的“展望后疫情时代之中日关系——两岸三地之视野”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会议邀请了八位两岸三地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把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就“疫情下中日关系再定位——战略互惠关系归位思考”为题进行了发言。王键表示,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发以来,中日两国相互协力、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成为两国关系当时的真实写照,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两国政治互信亦得到急遽提升。然,世事难料、纷繁复杂,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与中美关系的对峙,以及东京奥运会延缓举办等日本国内疫情的冲击,中日关系近期再度呈现一系列不稳定势头。如以香港版国安法以及南海局势等为由,日本政府与执政党一再推出对华不妥言论与举措等等,艰难起步的中日关系转圜之路似乎再度蒙上阴影,由此,有必要思考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归位。

  第一阶段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前提(1998-2006年)。1998年11月25~30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并发表《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对两国关系作出了跨世纪定位,并以联合新闻公报的形式,对两国面向21世纪加强在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长远展望和全面规划。随后有1999年7月小渊惠三首相访华、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以及2001年 10月小泉纯一郎首相对中国的工作访问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小泉首相在北京向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表示哀悼和道歉,就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并在参观中国抗战纪念馆的时候,向无名烈士雕像敬献了花篮。

  但此时的中日关系发展犹如《庄子•天下》所言,“忽漠无形,变化无常。”小泉纯一郎就任首相后,不顾其对中国人民做出的诺言,言犹在耳、言而无信,他分别于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先后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遭受重击。更为严峻的是,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的坚决反对,悍然于2006年“8•15”日本战败纪念日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上台以来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而且,小泉此次参拜靖国神社是在其9月份即将结束自民党总裁任期和首相任职的背景下进行的。小泉不惜以再次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来履行其所谓的“参拜承诺”,中国人民非常愤慨,中日政治互信遭到严重破坏,中日关系一度滑到最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