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家智答中评:港青赴大湾区发展需了解国策
中评社香港1月22日电(记者 张心怡)疫情使香港各行各业受到巨大冲击,失业率亦不断上升,香港特区政府日前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直接资助在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青年。明汇智库总监助理赖家智接受中评社采访时指出,有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香港青年,应先了解各内地城市的情况,特别是对自身行业的发展是否有相对优势,同时对国家政策要有所认识,例如“十四五”规划。
根据计划,参加企业须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聘请2019年至2021年毕业、持有学士或以上学位的香港居民,并派驻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计划共提供2000个名额,当中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香港特区政府会按每名获聘毕业生向企业发放每月10000港币津贴,为期最长18个月,受聘者月薪不低于18000港币。
赖家智表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从出发点而言对香港青年是非常好的,但当中亦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根据浸会大学最新公布的调查,2020年本港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约14000港币至16000港币。因此,对于非专业学科毕业学生来说,18000港币是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对企业来说,以8000港币去招聘员工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但18个月后,香港青年必须展现相对的能力,才能维持其工资水平,如希望继续留在内地发展,工资水平更有可能下调至不足人民币10000元。所以青年人必须思考清楚,并调整好自身心态。
“目前在内地工作超过183日便需要征收境内和境外收入所得税,香港青年如到内地工作,香港的收入是否会双重征税?”赖家智说,这牵涉到内地的制度,香港青年也会由于对两地制度不清而形成不良观感,特区政府必须妥善处理。赖家智还提出,此次计划的基础工资为18000港币,是否会成为很多香港毕业生的求职标准?对于很多没有内地业务的中小企而言,这个工资不一定能够负担,企业亦因此会减低吸纳人才的机会。青年人也必须明白,这个工资是得到政府补贴下的结果,而非市场的实际情况。
“青年就业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就业岗位,这牵涉到经济发展。”赖家智谈到,特区政府应优先处理疫情,尽快推动香港经济复苏,才能令企业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刻。以补贴的手法让青年就业只是短期,长期来看应加强实习计划的延伸。现在特区政府以至大专院校都有实习计划,以实习计划作为过渡性形式衔接至正式员工,并以奖励方式给予企业支持,例如税务寛减,可以增加企业聘请准毕业生的意欲。
赖家智亦指出,有能力的人永远都不欠缺机会,香港青年应更加注重在个人能力,以至专业范畴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