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12人案突显对内地偏见

图1 香港社交媒体近期对“十二港人”案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月21日电/去年12月30日,深圳盐田法院对弃保潜逃偷渡途中被深圳海警抓获的12名港人依法作出判决,其中10人获刑7个月至3年不等,2名未成年人则遣返交由香港警方处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复杂的舆论反应突显了一些港人对内地司法的偏见根深蒂固,也说明让香港政治要达到风清气正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十二港人偷渡案”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烈的政治化炒作氛围。如图1所示,香港社交媒体对该案的第一个舆情爆点,出现在被捕者家属召开记者会,公开表达对内地官派律师的不信任并要求自行指派律师,而这也为整个话题确立了政治化和反内地的基调。之后的几次舆情高峰,除去年12月30日当天深圳法院宣判以外,其余大多与形形色色的组织团体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呼吁“释放”12人的活动有关。

图2 香港社交媒体对“十二港人”案相关话题关注点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香港社交媒体对对“十二港人”案相关话题分类示意(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图2、图3所示,由于该案的抓捕、关押以及审理均发生在内地,港人对内地司法的关注和讨论首当其中,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讨论并未集中在判决结果、管辖权等专业司法议题,而是聚焦在人权、执法正当性、“虐待”等泛政治化炒作。由于被捕者中有两名未成年人以及一人患有抑郁症,加上疫情等原因致使家属无法探望,各界对于被捕者的精神和健康状态高度关切。而部分人则藉机大肆渲染、抹黑内地监狱管理不善、条件恶劣等。同时,国际舆论对该案的关注,也在香港内部引发很大反响,甚至盖过许多对案件本身的讨论,可见这一波政治化反中浪潮与近年来香港政治势力屡屡勾连西方要求“制裁”的操作密不可分。

图4 香港社交媒体2020年至今对“送中”二字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香港政治势力因修例议题而炮制出的“反送中”口号,藉由此次“十二人偷渡案”竟然死灰复燃。如图4所示,“送中”一词热度在该案发生后,甚至超过了国安法出台前后涉及内地管辖权的讨论,创下2020年内新高。有部分人鼓噪称,整起案件是“2019逃犯条例修订的延续”,认为香港警方和内地“串通”故意将十二人“漏”给内地警方,以实现“送中”。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历年对内地司法舆情的情绪变化及负面舆情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从最初“铜锣湾书店事件”,到2019年修例风波、国安立法,再到此次“十二港人偷渡案”案,港人涉及内地司法的案件最后无一不被高度政治化,背后折射出的是香港社会长期以来的政治偏见。如图5所示,香港社交媒体对于内地司法系统的负面舆情比例,早在2017年就在40%左右的高位徘徊,2019年的修例更如一把火将其点燃,随后在国安法和“十二港人偷渡”之后不断推高。

  在“一国两制”之下,两地法律体系有很大区别,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地法治不够健全,香港社会又长期受到西方法治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港人对内地法治进步视而不见,保持固执的政治偏见、优越感与不信任感,甚至怀有深深敌意。这就为香港政治势力藉助内地政法议题反复炒作反中情绪提供了土壤。有观点就指出,被捕者家属从一开始召开记者会抗拒内地指派律师,此后不断炒作律师议题,看似在“维权”,却不知不觉沦为政治势力的棋子。

  我们认为,内地政法机关对“十二港人偷渡案”的处置合法合情合理,既向乱港分裂势力发出震慑信号,也向香港社会展现内地法治的进步。然而必须知道,在国安法生效的背景下,从社会、舆论、教育等各个方面纠正香港仍然存在的歪风邪气,引导各界对内地法治的客观正确认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记者:何诚 分析师:舒晓叶 工程师:连港东 研究员:冯璀骅)

图1 香港社交媒体近期对“十二港人”案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月21日电/去年12月30日,深圳盐田法院对弃保潜逃偷渡途中被深圳海警抓获的12名港人依法作出判决,其中10人获刑7个月至3年不等,2名未成年人则遣返交由香港警方处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复杂的舆论反应突显了一些港人对内地司法的偏见根深蒂固,也说明让香港政治要达到风清气正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十二港人偷渡案”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烈的政治化炒作氛围。如图1所示,香港社交媒体对该案的第一个舆情爆点,出现在被捕者家属召开记者会,公开表达对内地官派律师的不信任并要求自行指派律师,而这也为整个话题确立了政治化和反内地的基调。之后的几次舆情高峰,除去年12月30日当天深圳法院宣判以外,其余大多与形形色色的组织团体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呼吁“释放”12人的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