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翻译家眼中的中国小康社会建设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据新华社报道,这几天,蒙古国青年翻译家巴特尔夫在乌兰巴托为他上个月翻译完的书籍做出版前的准备。这部书是关于中国精准脱贫的,计划年内在蒙古国出版。
  
  “完成翻译,我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深理解,也更坚信中国能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在电话采访中,巴特尔夫用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

  巴特尔夫是蒙古国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曾将《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等书译成西里尔蒙古文,在蒙古国出版。

  翻译中,巴特尔夫对一组数字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70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过去7年来有9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看到这些数字,我就想起去过的中国贫困地区,脱贫成果令人惊叹。”他说,他几乎走遍中国各地,2018年去了深度贫困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情景历历在目。

  巴特尔夫回忆,不少村子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可是路修得比较畅通,农作物除了玉米和马铃薯,还有石榴、核桃和中药材,许多贫困家庭通过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家畜养殖实现脱贫。

  “当地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用很多有效的扶贫措施,把教育、医疗和产业搞得越来越好,这很让人钦佩。”巴特尔夫说,他一直关注凉山的发展,与当地朋友保持着联系。

  “在扶贫政策帮助下,我去过的几户贫困家庭现在收入比两年前增加了很多。”他说。

  在巴特尔夫看来,消灭绝对贫困,不让一人掉队,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好体现。”他说,这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2000年,巴特尔夫来到北京,开始近5年的留学生涯。他先学习中文,后进入中央财经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首次来到中国,他就被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决心学好汉语,深入了解这个友好邻国。

  无论是早年留学,还是近些年来到中国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巴特尔夫都深深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全稳定,中国人对外国人十分友好。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同时,持续做好扶贫,积极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牢基础,也对稳定世界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他说。

  巴特尔夫表示,他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蒙中关系和中国近代史等领域,为两国友好交流合作尽一份力。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据新华社报道,这几天,蒙古国青年翻译家巴特尔夫在乌兰巴托为他上个月翻译完的书籍做出版前的准备。这部书是关于中国精准脱贫的,计划年内在蒙古国出版。
  
  “完成翻译,我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深理解,也更坚信中国能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在电话采访中,巴特尔夫用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

  巴特尔夫是蒙古国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曾将《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等书译成西里尔蒙古文,在蒙古国出版。

  翻译中,巴特尔夫对一组数字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70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过去7年来有9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看到这些数字,我就想起去过的中国贫困地区,脱贫成果令人惊叹。”他说,他几乎走遍中国各地,2018年去了深度贫困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情景历历在目。

  巴特尔夫回忆,不少村子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可是路修得比较畅通,农作物除了玉米和马铃薯,还有石榴、核桃和中药材,许多贫困家庭通过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家畜养殖实现脱贫。

  “当地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用很多有效的扶贫措施,把教育、医疗和产业搞得越来越好,这很让人钦佩。”巴特尔夫说,他一直关注凉山的发展,与当地朋友保持着联系。

  “在扶贫政策帮助下,我去过的几户贫困家庭现在收入比两年前增加了很多。”他说。

  在巴特尔夫看来,消灭绝对贫困,不让一人掉队,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好体现。”他说,这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