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厘清“台独民意主流化”的认知误区
中评社香港7月8日电(评论员 束沐)日前,台湾政治大学选研中心公布的岛内民众政治倾向民调,引起两岸高度关注。其中,针对“台湾人认同”在两年内大涨至67%、“偏向独立”反弹至27.7%一跃成为比例第二高的统独选项,有舆论直接解读为“台独已是主流民意”,更有甚者依此判断“和平统一可能性”几乎完全丧失,一时间议论纷纷。
众所周知,“民调政治”作为台湾选举政治的一种现象,与岛内政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的关系。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政治民调背后,大多具有“机构效应”,看似“科学客观”的数据背后,也隐藏各种政治动机。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了民调的局限性,“民调看看就好”成为岛内政坛热词。
民调本身是否能准确描述真实民意,见仁见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解读民调数据背后反映出来新形势和新问题。再加上政大选研中心的长期性、趋势性民调已持续20年,并没有明显的“机构效应”,故此份民调仍然具有一定参考和分析的价值。
不过,如果“就民调而谈民调”、“就数据而谈数据”,不去把整体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与岛内长期民意结构的特征纳入思考,就很容易陷入一些认知误区,以至于出现“台独民意主流化”的轻率判断。没错,当前台海形势的确严峻复杂,岛内的反中民粹也的确甚嚣尘上,但只要从更宏观、更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一两年台湾民意动向,就能产生以下两点思考:
第一,近年来岛内发生“反中民意主流化”趋势是一个事实,但并不等同于出现了“台独民意主流化”的结果。首先要明确,绿营在近一年多来操作的反中民粹,逐渐吞噬和垄断岛内舆论场,形成“同温层效应”,一方面是基于其选举操作,另一方面也是配合外部遏华势力的总体部署。
但是,正如岛内有媒体分析的那样,台湾社会“深层民意”仍然较稳定,求安定、求和平还是主流共识,近年来的变化属于“浅层民意”范畴。事实上,这个论断就点出了岛内“中间选民”两岸统独倾向“表”和“里”之间的关系。从“里”来看,广义“维持现状”仍稳定在七成,但这种心态的本质是“既不想承担台独风险,又对与大陆统一抱有疑虑”的求稳怕变心态。
因此,上述民意之“里”就进一步衍生出“广义中间民意”的三种“表”:一是等统反独,二是不统不独,三是惧统容独。前者与“求统拒独”的统派民意光谱相连,后者与“拒统谋独”的“独派”民意光谱相融。而所谓的“广义中间选民”或“维持现状”派,基本上就在等统反独、不统不独、惧统容独的区间内周期性游移。
由于岛内有关统独倾向的民意调查,基本以“表态式问答”作为设计,故近年来受到外部因素刺激与内部舆论操作,一些“广义中间选民”选择“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即偏向独立)”作为回答,也就是滑向了“惧统容独”的光谱。虽然与“独派”距离缩短,但仍然不会为“台独”而承担战争、动荡的风险。
第二,岛内统独民意比例固然折射出两岸关系的形势变化,但和国家统一进程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换言之,不能把过去两年来民调数据上的“统降独升”,轻率地解读为“和平统一无望论”,而是应该以“实力统一”为视角,准确判断当前两岸关系的总体形势和发展方向。
2016年至2018年,从民调数据上看,岛内民意结构确实出现了“统升独降”、“中国人认同”回升的向好态势。为何近期出现剧烈变化?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外部环境固然影响近一年多来岛内民意的重要因素,但大陆短期内“促统”操之过急也需检讨。这是彻头彻尾的谬论,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两岸各界务必要擦亮眼睛,客观认识。
70年来,两岸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武力统一”阶段,台海两岸处于紧绷军事对峙的战时状态;“蓄力统一”阶段,大陆韬光养晦发展经济,维持和平稳定环境;目前所处的“实力统一”阶段,也就是两岸统一进程进入了“自由落体”的最后阶段。而根据“重力加速度”原理,统一的最后阶段本应有三种模式:
经过三十多年来“蓄力统一”的积累,以及八年两岸和平发展期的共同建构,国家统一的目标已经近在咫尺。而近年来台海形势的严峻、岛内政局的复杂,包括台湾民意因而出现的波动,恰好说明我们正经历着“皮球模式”的第一次、也是必然出现的弹地,这也更加印证了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实力统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我们保持自身发展态势,牢牢把握台海和平稳定大局,从纷繁复杂的舆论喧哗和民意潮汐中,看清时和势、认清利和害、分辨真和伪,“实力统一”的光明前景就在眼前。
中评社香港7月8日电(评论员 束沐)日前,台湾政治大学选研中心公布的岛内民众政治倾向民调,引起两岸高度关注。其中,针对“台湾人认同”在两年内大涨至67%、“偏向独立”反弹至27.7%一跃成为比例第二高的统独选项,有舆论直接解读为“台独已是主流民意”,更有甚者依此判断“和平统一可能性”几乎完全丧失,一时间议论纷纷。
众所周知,“民调政治”作为台湾选举政治的一种现象,与岛内政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的关系。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政治民调背后,大多具有“机构效应”,看似“科学客观”的数据背后,也隐藏各种政治动机。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了民调的局限性,“民调看看就好”成为岛内政坛热词。
民调本身是否能准确描述真实民意,见仁见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解读民调数据背后反映出来新形势和新问题。再加上政大选研中心的长期性、趋势性民调已持续20年,并没有明显的“机构效应”,故此份民调仍然具有一定参考和分析的价值。
不过,如果“就民调而谈民调”、“就数据而谈数据”,不去把整体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与岛内长期民意结构的特征纳入思考,就很容易陷入一些认知误区,以至于出现“台独民意主流化”的轻率判断。没错,当前台海形势的确严峻复杂,岛内的反中民粹也的确甚嚣尘上,但只要从更宏观、更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一两年台湾民意动向,就能产生以下两点思考:
第一,近年来岛内发生“反中民意主流化”趋势是一个事实,但并不等同于出现了“台独民意主流化”的结果。首先要明确,绿营在近一年多来操作的反中民粹,逐渐吞噬和垄断岛内舆论场,形成“同温层效应”,一方面是基于其选举操作,另一方面也是配合外部遏华势力的总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