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民困难解或威胁香港稳定
中评社香港3月18日电/最新数据显示,因新冠疫情冲击,香港失业率升至7.2%达到2004年以来高位,就业不足率升至4%创下SARS后的高位。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由于香港经济低迷,不少市民的焦虑失望情绪持续升高,而港府上月底公布的新一年度财政预算案则被认为惠民不足却反向“加辣”。港人期待在本地政治秩序全面恢复后,政府提高施政水平、拿出更多实际举措纾解民困,否则民生问题将成为威胁香港稳定的风险源。
2021年财政预算案的社交媒体关注度较2020年大幅降低,仍位居五年来第二高,说明疫情冲击下港人相当关注政府在财税领域能否提出惠民新举措(如图1)。然而,香港社交媒体对今年财政预算案的希望情绪小幅下跌,失望情绪大幅上升,各方面指标均显示出今年的财政预算评价偏低。
回顾近五年香港各界对财政预算案的反应,总体上评价取态较为保守,被形容是“小修小补”、缺乏新意。相较于去年财政预算案因推出“全民派钱一万”反应最为强烈,尽管今年港府继续推出五千元电子消费券派发计划,港人关注度和正面情绪明显较冷淡,反映出各界认为面对疫情重创后欲振乏力的严峻经济情势,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亮点不多、令人失望。
在各项有关2021财政预算案的话题中,派发五千元电子消费券最令港人关注,占整体预算案相关舆情的近三分之一,而负面情绪也仅次于受到政治操作影响的国安拨款话题(如图3)。与此同时,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仅未如预期放水刺激,反而逆市“减甜”“加辣”,多项减税政策收紧又上调多项税费,就连民间呼声极大的失业救济也变成了失业贷款,都令民众大感失望甚至愤怒。中产人士痛批减税收紧、上调私家车相关税费是拿中产“开刀”,用中产填补赤字;打工仔及失业人士则炮轰政府不在危急时刻向民众伸出援手,反而鼓励本来就经济脆弱的人士去借钱。不少人担心即使申请到贷款,若经济短期内难以转圜届时又该如何偿还,直斥政府此举简直是倒行逆施。
继去年预算案公布全民派钱之后,民众对于政府继续派钱的期望一直十分强烈。结合图3港人对电子消费券的不同关注侧重点可知,政府最终选择以电子消费券的形式派发且金额低于民众预期,令不少港人希望转失望。而电子券不仅需分期派发,且派发时间至少要延至半年以后,更令原本就对政府长期抗疫不力感到不满的民众怒火中烧。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原本希望用电子消费券刺激消费的初衷,反而淹没在民众的怨言和声讨之中,反映香港社会对“派糖”亦产生一厢情愿、予取予求的情绪。如图4所示,自从去年派钱之后,要求政府再次派钱的呼声不仅一直存在,且部分程度上也沦为政治口号,致使政府财政预算案陷入了“派钱捱骂、不派钱捱更多骂”的舆论怪圈。
我们认为,香港失业率继续飙高、经济复苏乏力、惠民政策不彰,市民对港府财经政策的失望加深,并非不可理解。香港目前迎来了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如果今年民生之苦仍未有效缓解,经济这头“灰犀牛”必将加速带来危害,勿谓言之不预!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3月18日电/最新数据显示,因新冠疫情冲击,香港失业率升至7.2%达到2004年以来高位,就业不足率升至4%创下SARS后的高位。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由于香港经济低迷,不少市民的焦虑失望情绪持续升高,而港府上月底公布的新一年度财政预算案则被认为惠民不足却反向“加辣”。港人期待在本地政治秩序全面恢复后,政府提高施政水平、拿出更多实际举措纾解民困,否则民生问题将成为威胁香港稳定的风险源。
2021年财政预算案的社交媒体关注度较2020年大幅降低,仍位居五年来第二高,说明疫情冲击下港人相当关注政府在财税领域能否提出惠民新举措(如图1)。然而,香港社交媒体对今年财政预算案的希望情绪小幅下跌,失望情绪大幅上升,各方面指标均显示出今年的财政预算评价偏低。
回顾近五年香港各界对财政预算案的反应,总体上评价取态较为保守,被形容是“小修小补”、缺乏新意。相较于去年财政预算案因推出“全民派钱一万”反应最为强烈,尽管今年港府继续推出五千元电子消费券派发计划,港人关注度和正面情绪明显较冷淡,反映出各界认为面对疫情重创后欲振乏力的严峻经济情势,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亮点不多、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