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路报:国民党为何被质疑变成“小绿”

  中评社香港6月21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是非集”专栏说,国民党推出两岸政策路线的新论述,遭到有人质疑国民党变成了“小绿”。对此,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则搬出国父孙中山当成祖先牌位,说明国民党走的正是执行国父革命建国的理念,并用以强调“我们是正蓝,怎么会是小绿?”但遗憾的是,江启臣对中国国民党的党史缺乏认识,也恰可从他对总理孙中山理念采断章取义的理解中看出。而整个中国国民党现今所以陷入了颓势,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江启臣指出“坚持国父当年创党理念自由民主人权,国民党现在是走回正统国民党核心理念。”对照国民党两岸新论述的第四点为“民主人权是推动两岸交流的根本或前提”来看,当是针对这一点的阐明。然而,江启臣的说法意味在两岸关系间,国民党过去逸脱了“自由民主人权”的路线和理念。但做出这样的检讨评论,其事实的根据又何在呢?

  其实,国民党对于“民主人权是推动两岸交流的根本或前提”的具体优先作法,是在其新论述中为维系台海和平的第二大支柱“保障自由民主人权”项目下,主张“两岸间应签署人权协议,以尊重人权作为两岸官方管理民间交往的基本原则,把原本属于两岸人民的两岸关系还给两岸人民。”质言之,国民党固然关切台湾人民在两岸交流中的人权问题,但却未提到两岸人民开展交流的“前提”或“基础”何在?且其所关心的人权,更还不包括应属“同胞”的大陆人民。

  既然江启臣主席搬出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华民国”的理念,我们就该回顾中山先生临终前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个故事无论其是真是假,但总还能符合他念兹在兹所追求的目标。换言之,虽然中山先生也主张“自由、民主、人权”,但在他遗愿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却是“救中国”,而且这个中国固然也是“中华民国”,但却是涵盖整个中国大陆但却还不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   国父遗嘱一开头也说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明确表示追求中国在世界上具有自由平等的地位,乃为国父辞世前的未竟之功。毕竟,国父和那个时代的有志之士相同,所有发动革命或主张改革的目的,都是以追求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平等与富强为首要职志。

  江启臣还说,自由民主人权“这是1912年国父创建中华民国”时所讲的,他推翻满清就是为了自由民主。”但事实上,国父矢志革命推翻满清是基于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使中国从次殖民地的地位中挣脱,能在世界各国间取得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中国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新论述,看起来主要是向台湾内部提出的诉求,故尽管其论述的第一大支柱为“坚持中华民国主权”,并以拒绝“一国两制”和正视“中华民国”为主要内涵,但该支柱项下的优先行动却为“恢复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理地位”。然而,国民党的新论述并未对大陆人民提出具有“同胞感”的号召,即使仍主张了“坚持中华民国主权”,但忘了大陆地区也是“中华民国宪法”所主张的主权范围。这也无怪乎,为何有人质疑国民党变成了“小绿”。   中评社香港6月21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是非集”专栏说,国民党推出两岸政策路线的新论述,遭到有人质疑国民党变成了“小绿”。对此,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则搬出国父孙中山当成祖先牌位,说明国民党走的正是执行国父革命建国的理念,并用以强调“我们是正蓝,怎么会是小绿?”但遗憾的是,江启臣对中国国民党的党史缺乏认识,也恰可从他对总理孙中山理念采断章取义的理解中看出。而整个中国国民党现今所以陷入了颓势,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江启臣指出“坚持国父当年创党理念自由民主人权,国民党现在是走回正统国民党核心理念。”对照国民党两岸新论述的第四点为“民主人权是推动两岸交流的根本或前提”来看,当是针对这一点的阐明。然而,江启臣的说法意味在两岸关系间,国民党过去逸脱了“自由民主人权”的路线和理念。但做出这样的检讨评论,其事实的根据又何在呢?

  其实,国民党对于“民主人权是推动两岸交流的根本或前提”的具体优先作法,是在其新论述中为维系台海和平的第二大支柱“保障自由民主人权”项目下,主张“两岸间应签署人权协议,以尊重人权作为两岸官方管理民间交往的基本原则,把原本属于两岸人民的两岸关系还给两岸人民。”质言之,国民党固然关切台湾人民在两岸交流中的人权问题,但却未提到两岸人民开展交流的“前提”或“基础”何在?且其所关心的人权,更还不包括应属“同胞”的大陆人民。

  既然江启臣主席搬出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华民国”的理念,我们就该回顾中山先生临终前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个故事无论其是真是假,但总还能符合他念兹在兹所追求的目标。换言之,虽然中山先生也主张“自由、民主、人权”,但在他遗愿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却是“救中国”,而且这个中国固然也是“中华民国”,但却是涵盖整个中国大陆但却还不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