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期待“人脸识别第一案”成乱象终结者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秀荣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6月15日开庭审理。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浙江某大学副教授郭兵以侵犯隐私权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记者从该案代理律师、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张延来处获悉,下午1时许庭审结束,案件将择期宣判。
据报道,郭兵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办的年卡,原本是通过验证指纹入园,后来园方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原指纹识别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无法正常入园。这下郭兵不答应了,他认为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而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未经同意,通过升级年卡系统,强制收集消费者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严重违反相关规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遂一纸诉状将园方告上法庭。
我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成流行技术之一,被广泛运用到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众多领域,不管重不重要、紧不紧要、必不必要,上马人脸识别技术似乎成为一件时髦事情。
人脸识别虽快捷方便,比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采用“刷脸”入园,正是为提高入园效率。然而,人脸识别技术真能保障安全吗?据报道,浙江一小学的“科学小队”在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轻松“破解”某智能柜的“刷脸取件”系统,取出父母的快件。随后有媒体测试发现果真如此,通过打印好的照片,几乎只需一秒钟时间即可识别成功,连续实验5次,其中4次成功,而失败那一次据说是因照片没拿稳,导致未能识别。如此结果令人深感恐惧。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滥用不能放任不管。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人脸识别技术在现实运用中的安全隐患、隐私风险等予以评估,建立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探讨相应监管制度甚至立法,规范人脸识别的信息采集与运用程序、隐私边界。比如,哪些领域可运用人脸识别、哪些不能运用,该如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意权与信息安全,若有信息泄露如何惩处与应对……期待“人脸识别第一案”成为乱象终结者,破开监管坚冰,推动相关法规出台。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秀荣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6月15日开庭审理。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浙江某大学副教授郭兵以侵犯隐私权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记者从该案代理律师、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张延来处获悉,下午1时许庭审结束,案件将择期宣判。
据报道,郭兵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办的年卡,原本是通过验证指纹入园,后来园方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原指纹识别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无法正常入园。这下郭兵不答应了,他认为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而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未经同意,通过升级年卡系统,强制收集消费者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严重违反相关规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遂一纸诉状将园方告上法庭。
我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成流行技术之一,被广泛运用到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众多领域,不管重不重要、紧不紧要、必不必要,上马人脸识别技术似乎成为一件时髦事情。
人脸识别虽快捷方便,比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采用“刷脸”入园,正是为提高入园效率。然而,人脸识别技术真能保障安全吗?据报道,浙江一小学的“科学小队”在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轻松“破解”某智能柜的“刷脸取件”系统,取出父母的快件。随后有媒体测试发现果真如此,通过打印好的照片,几乎只需一秒钟时间即可识别成功,连续实验5次,其中4次成功,而失败那一次据说是因照片没拿稳,导致未能识别。如此结果令人深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