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强化劳动意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刘姗姗
今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874万。面对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就业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出台了“云端招聘”“线上面试”“先应聘后考证”等一系列新政新规。“疫情之下的就业突围”成为高校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青年的人生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教师尤其是广大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既要有认识的高度,又要有认识的深度,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坚持增强毕业生劳动意识的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从内心树立浓郁的劳动意识。这既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拓展就业渠道的需要。
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能力和就业渠道的认知基础,而劳动意识又是就业意识的核心。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不仅难以端正就业意识,还会弱化就业能力和堵塞就业渠道。分析历届“无着落”毕业生,少数是因为考研失败,准备复习再考研;多数“飘着”的毕业生不是没有就业渠道,也不乏就业信息,更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面对各种就业信息和岗位,左顾右盼,精挑细选,高不成低不就,面对驶过的一系列“就业专列”总是犹豫不决,延误了最佳就业时机,最后宁可待业也不屈就就业。形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毕业生劳动意识的薄弱。毕业生的劳动意识是就业欲望、就业意识的支撑,是大学生独立生活,摆脱家庭经济依赖的根本。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为社稷之本,这也表明了劳动意识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我们要看到新技术革命虽然会使某些行业就业人数降低,但也必然释放更多的新职业、新岗位、新业态。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还是要树立浓郁的劳动意识。大学生有了浓郁的劳动意识,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就业渠道都会变得清晰而宽广,摆正谋职预期,放下身段“屈就”现实,就能“吃得苦,耐得劳”,就会“先就业,再择业”,就会“先生存,再发展”,就能“先现实,再理想”。任何时代的青年人在走上人生道路的初始,都必须面对现实,首先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再坚持理想不动摇,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坚韧的劳动意志,克服一切人生困难和障碍,最终实干成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托起青春的梦想。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刘姗姗
今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874万。面对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就业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出台了“云端招聘”“线上面试”“先应聘后考证”等一系列新政新规。“疫情之下的就业突围”成为高校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青年的人生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教师尤其是广大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既要有认识的高度,又要有认识的深度,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坚持增强毕业生劳动意识的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从内心树立浓郁的劳动意识。这既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拓展就业渠道的需要。
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能力和就业渠道的认知基础,而劳动意识又是就业意识的核心。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不仅难以端正就业意识,还会弱化就业能力和堵塞就业渠道。分析历届“无着落”毕业生,少数是因为考研失败,准备复习再考研;多数“飘着”的毕业生不是没有就业渠道,也不乏就业信息,更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面对各种就业信息和岗位,左顾右盼,精挑细选,高不成低不就,面对驶过的一系列“就业专列”总是犹豫不决,延误了最佳就业时机,最后宁可待业也不屈就就业。形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毕业生劳动意识的薄弱。毕业生的劳动意识是就业欲望、就业意识的支撑,是大学生独立生活,摆脱家庭经济依赖的根本。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为社稷之本,这也表明了劳动意识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