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 不熟行规交“学费”
中评社香港6月5日电/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受疫情影响,内地进出口总额9.0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下降4.9%。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尽管市场上屡屡提及“出口转内销”,但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转内销尚未成功,甚至还先交起了“学费”。
香港文汇报报道,黄建平(化名)在上海青浦开有一家箱包加工厂,产品出口美国、欧洲和当地好几个品牌合作,平均年营业额600万至700万,厂子里有10几名员工,是内地数以千万计的小型民营外贸企业中的一员。新冠疫情对他的生意造成沉重打击,被问及“出口转内销的挑战是什么”,他深有感触地表示,舒适区的脱离,以及难以避免要交的“学费”是目前的最大挑战。
少了外贸退税 利润大缩
他告诉记者,很多企业之所以偏好外贸,是看重既省心又赚钱。比如产品不需自己动脑开发,国外客户订啥就做啥,而且往往产品结构简单,甚至有些时候只做一两件产品可以活得很滋润。另外一个优势则在于退税。“同样是100元的产品,卖内地只赚100元,出口退税最高可达13%,那卖到国外就是113元,如果几百万、几千万的商品出口,算下来退税就是一笔可观的利润。”黄建平称,出口退税已成了许多外贸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有些甚至只“钻研”退税政策,现在转内销,这批企业首先“玩完”。
谈到其中的内情时,黄建平犹豫再三后才吐露,“我真的不想挑开行业中的隐情,因为一旦揭开会坏了行规,但这种时候我又实在不吐不快。”原来内地渠道已经被头部企业占领,开源还需渠道中间费用、平台推广费、加之内地市场上普遍见到的各种回扣费、公关费用,总之处处要钱。“我们做外贸的以前哪里见识过这些,现在非但内销的钱还没赚到,倒要先交起了学费。”说完他长叹一口气,无奈之色溢于言表。
“交学费不怕,怕的就是钱交了没换来成绩”,仇磊则表示,自己摸索内销路上也是一路撒钱铺垫。原来内地有些客户要请客应酬,往往需“一瓶先见底再谈单子”。他忍不住发牢骚,“有时一顿饭吃掉几千块,最后还要压我成本价的一半多,这怎么行啊。”
老板忐忑 怕学费付诸流水
最近,仇磊跟电商大流,开始触网,同样需要“学费”,“刚和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签了协议,产品亏本卖我是决定不能再继续了,所以想售转租,但无人知晓,先付点钱在电商平台上做做推广吧。”不过对于投放的效果,他坦承自己心里还是忐忑的,怕花的“学费”会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