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锋: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中美关系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

  中评社北京6月1日电(实习记者 李婧貤)由人大重阳举办的“重新认识美国”系列直播第九场此前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美国关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为讲座主讲人。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和蔓延以及抗议斗争仍然没有结束,现在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为什么新冠疫情会使得中美关系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朱锋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本身的特点——它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除此之外,新冠疫情带来的不仅是人类公共卫生健康的空前危机,也带来了从经济、社会到政治方方面面的挑战。它所引发的公共卫生、社会状况,包括经济的萧条、政治的分裂都是国际关系中少见的。其核心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科学与政治的博弈。

  朱锋指出,中美冲突的对抗和急剧上升说明新冠疫情背后有着复杂、情绪化甚至激烈的政治利益的估算和博弈,其对世界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才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新冠疫情的定义不能仅仅局限在非传统安全的议题上,而应该看到它带来的次生灾害是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影响。

  他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疫情对大国政治、地缘政治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一,新冠疫情会带来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决定性变化。朱锋提到,特朗普政府称新冠疫情对美国的打击已经超出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和2009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其二,新冠疫情会使得经济萧条、社会情绪的对立、地缘政治的冲突同时发生。以1929-1933年全球爆发的经济危机为例,当时全球经济处在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在40%左右,波及到整个欧洲和亚洲。因此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产生。这种强烈的社会和政治的对抗情绪最终演化成国家政策的基本实践,国家间冲突的发生又进一步推动了二战的爆发。其三,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舆论情绪的空前歇斯底里化。它是全球化进程面临政治和社会性清算事件。其四,新冠疫情是促成国家间全要素竞争的事件。

  由于担心新冠疫情期间彼此之间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把新冠疫情看作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打压的新的战略要素,因而疫情正在变成中美地缘战略竞争的新战场。疫情爆发以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科技战演变和扩大为了中美媒体战、宣传战和外交战,最为典型的是“赵立坚推特事件”。其次,美国对华为的打击在深化,禁止中国高科技产品采用美国技术和部件超过10%。再者,受疫情冲击,美国国内的反华、嫌华和恐华情绪前所未有上升,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回到了50年代。另外,130多家美上市的IPO中国公司可能被驱逐,切断利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通道。

  朱锋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中美的分裂对全球正在进行的抗议行动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特朗普看不到疫情需要中美合作的内在紧迫性,反而借助疫情来进一步推升中美冲突和对抗?这一点恰恰是美国国内政治的特殊性,朱锋也从四个方面来说明此问题。

  首先,特朗普上台以后,其“中国政策话语体系”发生了历史性倒退,从一开始特朗普政府及其执政团队就强烈“妖魔化中国”,这种“妖魔化中国”背后代表了特朗普的执政团队在和中国关系交往中有一种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受害者情结”。这种“受害者情结”不仅阻挡了特朗普大选,而且进一步使得特朗普近三年对华政策成为基调,也使得疫情成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利益优先”,对中国高度对抗性情绪发泄、打压中国的重要手段。

  第二,疫情加剧了美国对中国的忧虑。美国人认为疫情很大程度上给中国打开了机会之窗,它会使中国进一步崛起、扩大全球影响力。因此“强化对中国的打压、进一步推进和中国在科技、产业链、价值链上的脱钩”是特朗普政府和中国进行大国中心主义战略竞争的目标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疫情成为特朗普政府的政治工具。打压中国可以让特朗普转移国内批评,让国内民众把对特朗普前期在抗疫问题上的犹豫、无能甚至低效的抱怨转移到中国人身上。另一方面,美国将要进行总统大选,特朗普意图连任,因此他要把“中国问题”变成进一步推升美国民族主义情绪、强调特朗普的政绩、使特朗普在新冠疫情带来的批评和指责中赢得大选的重要亮点。

  第四,疫情带来的美国社会“反华、嫌华、恐华、仇华”情绪的上升,使得特朗普的打压中国政策有了新的国内政治空间。

  谈到疫情期间中美关系的对峙和紧张,朱锋同样列出了四个要点。一是特朗普政府利用疫情妖魔化中国;二是利用疫情发起“中国攻势”,否定中国的抗疫成绩,如中国不透明、隐瞒事实和虚假数据,把中国作为替罪羊;三是“追责论”、“阴谋论”,制造虚假信息如“病毒是中国军方发起的生物攻击,是武汉病毒所泄露出来的”;四是中美互怼,如“赵立坚事件”。

  朱锋表示,2020年美国大选使中美关系的强硬对决难以有实质性转圜和改变的余地,因为今年美国大选对美国政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特朗普上台三年多对美国政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另一方面疫情使美国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走势产生了强烈的争议。今年的美国大选谁胜,将对美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朱锋总结道,在后疫情时代,中美关系和世界回不到过去了,世界可能将进入一个“新战国时代”,国家间竞争、防范、警惕的展现将会继续拉宽和拉长。新冠疫情将使得“极”的概念被空前虚化,国际格局将不再是简单的以“极”为主体的权力分配结构,而是利益的警惕、防范和冲突变得更加细致、全面。全球化格局的调整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既要“斗”、又要“合”,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过度的悲观主义、悲愤是没有意义的,民族主义的激愤也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对问题清晰准确的认识,我们要走稳走实自己的路。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

  中评社北京6月1日电(实习记者 李婧貤)由人大重阳举办的“重新认识美国”系列直播第九场此前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美国关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为讲座主讲人。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和蔓延以及抗议斗争仍然没有结束,现在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为什么新冠疫情会使得中美关系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朱锋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本身的特点——它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除此之外,新冠疫情带来的不仅是人类公共卫生健康的空前危机,也带来了从经济、社会到政治方方面面的挑战。它所引发的公共卫生、社会状况,包括经济的萧条、政治的分裂都是国际关系中少见的。其核心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科学与政治的博弈。

  朱锋指出,中美冲突的对抗和急剧上升说明新冠疫情背后有着复杂、情绪化甚至激烈的政治利益的估算和博弈,其对世界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才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新冠疫情的定义不能仅仅局限在非传统安全的议题上,而应该看到它带来的次生灾害是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影响。

  他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疫情对大国政治、地缘政治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一,新冠疫情会带来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决定性变化。朱锋提到,特朗普政府称新冠疫情对美国的打击已经超出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和2009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其二,新冠疫情会使得经济萧条、社会情绪的对立、地缘政治的冲突同时发生。以1929-1933年全球爆发的经济危机为例,当时全球经济处在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在40%左右,波及到整个欧洲和亚洲。因此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产生。这种强烈的社会和政治的对抗情绪最终演化成国家政策的基本实践,国家间冲突的发生又进一步推动了二战的爆发。其三,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舆论情绪的空前歇斯底里化。它是全球化进程面临政治和社会性清算事件。其四,新冠疫情是促成国家间全要素竞争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