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台线上笔会:疫后两岸风险管控

笔会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中评社资料照)

  中评社香港5月31日电(记者郑汉龙)5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主办“沪港台学者线上笔会”,分析“后疫时代”的两岸关系暨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应如何管控可能的风险与挑战。

  笔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仇长根主持;与会专家有:香港太平绅士、全国政协委员、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李大壮,台湾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陆委会谘询委员张五岳,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前陆委会副主委黄介正,华东师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军,华东师大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中心研究员阎德学。

  仇长根表示:大陆政协、人大“两会”落幕,民进党执政进入下一个四年,探讨“后疫时代”的两岸关系及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和必要。仇长根认为:“两会”对台工作部署,方针没变,精神一致,“底线”清楚。重点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愿意和台湾各政党、团体和人士对话协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可以看出,在两岸关系复杂严峻、“武统”声音逐步升高、美国频打“台湾牌”遏制中国的三大背景下,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强决心与战略定力和坚定自信与最大诚意善意没有改变。

  仇长根分析,不得不看到“后疫时代”的两岸关系仍充满风险与挑战。从蔡英文“520”就职演讲和民进党当局在疫情中的表现看,民进党当局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境地与日俱增。风险之高,危害之大,已引起大陆的高度警觉。未来要防范民进党误判形势造成两岸“擦枪走火”;要防范极端“台独”分子猖狂逆行“铤而走险”;要防范“台独”分裂势力“切香肠式”地推展“法理台独”;要防范美国趁两岸关系紧绷之危加码打“台湾牌”。当然,大陆定会做好最后“摊牌”的一切必要准备。仇长根认为:和平统一是最佳方式,但不是唯一选项。和平统一是两岸主流民意,但需要两岸人民共同努力。“后疫时代”两岸各自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是当务之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坚决“反独”是重中之重。

全国政协委员、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李大壮(中评社资料照)

  李大壮就当前两岸面临新挑战等问题指出:1、在国际层面,美国仍是最重要因素,3月通过“台北法案”,重申对台支持。前不久加拿大、日本及个别欧洲国家对台湾入世卫组织表示声援,而且在美日于东海联合军演的同时,日本还尝试与台开展防御合作。2、在台湾岛内,多次民调“偏向统一的急降”,“永远维持现状”、“偏向独立的急升”。新冠疫情后又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包括蔡英文入选“福布斯”杂志“全球抗疫女领袖”等,这在大趋势上表明两岸的距离正越来越远。民进党与美国形成默契,频频进行政治操作,“以疫谋独”。3、国民党方面,目前已自乱阵脚,眼中只有选举而没有视野,与统一的距离其实很远。如今多数国民党人认为,台湾年轻一代觉得国民党亲北京,又有许多买办政客家族,所以民进党一挑拨,年轻选票就都跑了。

  李大壮研判,目前两岸政治关系已回到本世纪初的冰封期,敌对情绪不断上升,各种交往受到明显影响。为此建议: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力促两岸关系回归“和合之道”的初衷。习总书记已将“两制”确定为总体原则,只要承认“一国”,什么都好商量。台湾当局和广大民众应明确认识到,要用时间来换取空间的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选择。二是,大陆要清楚讲明和有效推动“和合之道”促进两岸交流。和平统一是解决两岸问题的最好方式,而“和合之道”正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同时“未放弃武力选项”。两岸融合,就是要把“你”“我”逐渐变成“我们”。只有不分彼此,才能融为一家。当前不能坐等,要主动出击。只有不断尝试,才能发掘出好机会,为两岸融合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张五岳(中评社资料照)

  张五岳表示,面对新冠疫情的袭击,全球莫不积极以创新的思维与作为,希望能够针对疫情的蔓延进行有效管控,更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找到解药与疫苗。当前的两岸关系形势不佳,如果两岸双方没有新的思维与作为,欲在短期内找到有效良方,打开僵局,难度恐更甚于新冠疫苗与解药。

  张五岳评估,今年下半年与短中期内的两岸关系,第一,美、中大国博弈与11月美国即将大选,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必打“台湾牌”。第二,大陆全国人大通过“港版国安法”,与香港9月将举行立法会选举,香港议题持续发酵。第三,两岸领导人都各有历史使命感与底线思维,但欠缺互信与沟通管道。两岸人民互动交流弱化,又各自秉持“民主反中”与“民族反独”。此三大因素的制约,促使两岸关系充满着较多不确定因素。如何继续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基本格局不至于生变,未雨绸缪做好危机管控,并有效防范两岸关系因为意外与误判而生变,乃是两岸当局与各界亟需务实面对与思索的重要课题。

  张五岳认为,两岸关系欲正常发展必须尊重过去历史事实,正视两岸目前政治分歧,本着求同存异精神,共谋符合人民期待的未来。当前两岸如果一时无法建立起良好沟通管道,也应积极思索如何不让两岸关系继续恶化到无法逆转的格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秉持四大原则:第一以人民作为主体。第二以和平作为前提。第三以建立沟通管道为要务。第四以强化人民情感为基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执政者间理念与互信,另一方面更系诸于两岸人民的相互认知与理解,只有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利益而放下对立与仇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有可能。
 

华东师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军

刘军就“后疫时代”的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提出分析,认为新冠病毒至今仍在全球蔓延,尽管中国的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常态性的抗疫以及复工复产仍是重大挑战。“后疫”时代还未完全到来,但种种变化已在悄悄发生,必然影响国际格局的走向。而世界政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探讨“后疫时代”国际格局的演变必须要看到疫情爆发之前世界政治的发展,疫情不过是加速这一进程的演变。在影响世界格局走向的种种因素中,大国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变数之一。

  刘军认为,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加速分化改组,各种利益冲突与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影响国际格局的趋势性的规律与现象。疫情的突然发生再一次猛烈冲击已经风云变幻的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丢掉幻想,坚持底线思维,充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刘军强调,大国关系的变化中最具有全域影响的就是中美关系。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往往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美外交在中国外交的天平中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是采用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隐忍”策略,一方面是受中国实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因此,认真思考“后疫时代”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理性的对美外交策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尤其是,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随着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也变得日益敏感,等等这些问题都考验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的智慧与技巧。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前陆委会副主委黄介正(中评社资料照)

  黄介正认为,“后疫时代”并非国际医卫科学家就疫情解除达成共识,而是新冠疫情爆发后,对于全世界认知思维与运作模式,面临或被迫“重开机”的不同时代。其实所谓“后疫时代”国际趋势的征候早已出现,新冠疫情只是以一种霸道的方式,将酝酿已久的征候,强力催化提速,逼使全世界放弃缓慢调适,加紧应对。互联网覆盖与民粹政治兴起的加乘效应,国际多边机制弱化与多极体系的对撞,经济民族主义对全球化的反动,超限战要素所体现战场英雄主义的式微,中美非自主被吸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规律,全都发生在新冠疫情之前。

  黄介正指出,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灰犀牛”,遇到了突然出现的“黑天鹅”,世界各国领袖心目中所担心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骤然登场。“后疫时代”重磅登场后,“产业断链”、“逆全球化”、“大国竞争”、“选边站队”等等国际现象,成为未来至少15年的阶段性时代主题,对于后冷战时期逐渐在波折中演进的全球治理,自然产生巨大挑战,也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看似陈义过高而遥不可及。然而,历经40 年孕育出来的《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所叙述的潮流,总体还是向前进发的。

  黄介正表示,摆在眼前的未来4年,两岸关系是否将质变的刀口,也是各自发展的关键时刻。不仅仅需共同依据世界分合治乱而各自调适,更面临两岸隔海分治后,第二世代基本退休,大幅度离开政府决策圈的时段。地缘战略安全与地缘经济利益,将更会取代既关联又纠葛的交流情结,大陆与台湾也将由未必全然理解两岸过往的新世代接手处理。无论当前主政者有无将两岸政治终局关系底定的雄心,或是脚踏实地不务虚地先针对“后疫时代”管控分歧以避兵凶,中国历史的巨轮依然缓速前行。
 

华东师大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中心研究员阎德学

  阎德学就“后疫时代”国际格局演变的四个趋势作出分析。一是,新冠疫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国际秩序,但会成为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催化剂。中美关系由战略合作转向战略竞争,国际合作大分工由优势互补转为价值观认同,美国不断“退群”导致国际组织弱化虚化,以联合国为标志的战后体系受到严峻挑战,美国政坛元老基辛格指出,新冠疫情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

  二是,新冠疫情不会根本上改变全球经济走向,但必然加速全球化重构,中国在未来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有可能进一步加强,甚至有可能把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转变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持续数十年的中国战略机遇期正面临一定程度的去中国化时期,换一种视角来看,逆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去中国化”。

  三是,美国政府没能通过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球领导力考试,需要调整战略适应新时代。美国及其盟友可能另起炉灶,排除中国和选边站将成为一种残酷的现实选择。当前,病毒危机被西方舆论成功“甩锅”给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怨气转为对中国的仇恨,与中国脱钩或将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

  四是,中美战略互信缺失、民族主义情绪愈发抬头,妥协回旋的空间越来越小,不排除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一旦走向反目成仇的新冷战,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社会普遍感到忧虑,都不希望中美对抗持续下去。在国际社会看来,美中两个世界级大国若不能搁置口水战、发挥领导作用,他们的信誉都将受到严重损害。鉴于上述四大趋势,两岸如何妥善应因“后疫时代”的种种挑战值得探讨,毕竟事关中国人的共同利益。

笔会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中评社资料照)

  中评社香港5月31日电(记者郑汉龙)5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主办“沪港台学者线上笔会”,分析“后疫时代”的两岸关系暨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应如何管控可能的风险与挑战。

  笔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仇长根主持;与会专家有:香港太平绅士、全国政协委员、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李大壮,台湾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陆委会谘询委员张五岳,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前陆委会副主委黄介正,华东师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军,华东师大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中心研究员阎德学。

  仇长根表示:大陆政协、人大“两会”落幕,民进党执政进入下一个四年,探讨“后疫时代”的两岸关系及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和必要。仇长根认为:“两会”对台工作部署,方针没变,精神一致,“底线”清楚。重点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愿意和台湾各政党、团体和人士对话协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可以看出,在两岸关系复杂严峻、“武统”声音逐步升高、美国频打“台湾牌”遏制中国的三大背景下,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强决心与战略定力和坚定自信与最大诚意善意没有改变。

  仇长根分析,不得不看到“后疫时代”的两岸关系仍充满风险与挑战。从蔡英文“520”就职演讲和民进党当局在疫情中的表现看,民进党当局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境地与日俱增。风险之高,危害之大,已引起大陆的高度警觉。未来要防范民进党误判形势造成两岸“擦枪走火”;要防范极端“台独”分子猖狂逆行“铤而走险”;要防范“台独”分裂势力“切香肠式”地推展“法理台独”;要防范美国趁两岸关系紧绷之危加码打“台湾牌”。当然,大陆定会做好最后“摊牌”的一切必要准备。仇长根认为:和平统一是最佳方式,但不是唯一选项。和平统一是两岸主流民意,但需要两岸人民共同努力。“后疫时代”两岸各自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是当务之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坚决“反独”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