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社区如何“升级”为美术馆
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介绍,展览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展出符合展览主题的作品外,同时也有文献展示部分。参与本次展览的6位艺术家,都是“社区更新”的互动者。其中,如老羊,柴文涛、王小双、顾奔驰、刘玥这些青年艺术家这两年先后参与了“艺术进入社区”的系列展览和活动。有“圆明园村长”之称的艺术家伊灵也是一个积极的社区参与者。
“自从2018年启动了社区枢纽站行动后,一个既不同于专业美术馆内部运作也不同于常规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的新方式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形成。”文艺批评家王南溟表示,它激活了对社区美术馆的重新讨论,也是社工策展人到更进一步的社工艺术家形成的开始。“2020年,这种工作属性和原理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近一年来,我们看到了社区一词从原来被忽略的状况下提升了上来,而社区枢纽站开始之初就参与的艺术家们,在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和行政的推进中也获得了新的身份。”
在王南溟看来,他们不但是艺术家,还是社区更新的互动者。“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将前卫艺术理论中的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转而变为自己的实践。这些也注定了反向过来的专业展览‘2020新绘画’,不只是展示他们在工作室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同时也分享给观众——他们如何在社区中获得新身份。”
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老羊、柴文涛、王小双、顾奔驰、刘玥等,这两年从“边跑边艺术”开始,在上海的各个街镇参与“艺术社区”中的展览、工作坊和论坛。由于他们的参与,“艺术社区”成为了一个艺术家们的实体空间,也使得“社会现场就是美术馆”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开拓。
展览现场,艺术家们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也以文献的方式进行了展示,其中包括“边跑边艺术”成员在宝山罗泾、庙行进行的公共艺术创作的现场照片。伊灵从1983年到1987年间,骑自行车周游中国时接触了许多民间艺术。他当年临摹民间艺术的手稿在展览中也以文献的方式进行展览。
伊灵的《2020新绘画:在签名中对话》,也是一件与观众互动的作品。观众在画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艺术家根据大家的签名来进行创作。这个“签名画”的核心是“关注、参与、互动”。马琳解释:“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被网络生活的沟通方式虚拟化,而签名画是需要大家一起创作才能实现创作理念的作品,大家在签名中进行对话和理解。这也是一种新绘画的价值观,进一步强调了艺术展览与公共教育、美育等之间的关联,很好的体现了本次展览的主题。”
除了线下展览,疫情当下开展的该展览更多地采用了“云展览”的方式。“这是一次经过策展人策划的一个实际存在的展览,但在展示方式和公共教育推广上面,用了云展览、云教育以及直播等方式。这也是在目前状况下,策展人如何在展览中发挥作用的一次思考和尝试。”马琳表示,在各种各样云展览的当下,如何把线下展览与线上呈现更好结合起来,是策展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云展览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公共教育。因此,云展览的开幕只是一个开始,后续会有更多的线上推广活动。”
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介绍,展览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展出符合展览主题的作品外,同时也有文献展示部分。参与本次展览的6位艺术家,都是“社区更新”的互动者。其中,如老羊,柴文涛、王小双、顾奔驰、刘玥这些青年艺术家这两年先后参与了“艺术进入社区”的系列展览和活动。有“圆明园村长”之称的艺术家伊灵也是一个积极的社区参与者。
“自从2018年启动了社区枢纽站行动后,一个既不同于专业美术馆内部运作也不同于常规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的新方式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形成。”文艺批评家王南溟表示,它激活了对社区美术馆的重新讨论,也是社工策展人到更进一步的社工艺术家形成的开始。“2020年,这种工作属性和原理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近一年来,我们看到了社区一词从原来被忽略的状况下提升了上来,而社区枢纽站开始之初就参与的艺术家们,在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和行政的推进中也获得了新的身份。”
在王南溟看来,他们不但是艺术家,还是社区更新的互动者。“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将前卫艺术理论中的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转而变为自己的实践。这些也注定了反向过来的专业展览‘2020新绘画’,不只是展示他们在工作室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同时也分享给观众——他们如何在社区中获得新身份。”
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老羊、柴文涛、王小双、顾奔驰、刘玥等,这两年从“边跑边艺术”开始,在上海的各个街镇参与“艺术社区”中的展览、工作坊和论坛。由于他们的参与,“艺术社区”成为了一个艺术家们的实体空间,也使得“社会现场就是美术馆”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开拓。
展览现场,艺术家们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也以文献的方式进行了展示,其中包括“边跑边艺术”成员在宝山罗泾、庙行进行的公共艺术创作的现场照片。伊灵从1983年到1987年间,骑自行车周游中国时接触了许多民间艺术。他当年临摹民间艺术的手稿在展览中也以文献的方式进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