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楼设计倒退 藏播毒风险
中评社香港5月11日电/谢伟铨再提建议,改善建筑三大黑点。
香港文汇报报道,新冠疫情缓和,疫后重建成为工作重点。这次青衣长康康美楼及大埔富亨亨泰楼有单位的喉管怀疑成为播毒元凶,再令港人重视建筑设计问题。沙士距今日虽已有17年,但有资深测量师指出,本港的建筑仍未能与时俱进,近年更有倒退情况,成为播毒隐患,指出建筑三大黑点须要注意,包括“黑厕”设计、纳米楼问题、U形聚水器需改善,建议设立强制单位内的验渠计划,并提供诱因改善建筑问题。
2003年沙士一疫,对港人来说是一个惨痛教训,香港有否从教训中学习到什么呢?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青衣长康康美楼及大埔富亨亨泰楼,都有单位的喉管怀疑成为播毒元凶,情形与当年九龙湾淘大花园似曾相识。资深测量师,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立法会议员谢伟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业界当年提了不少改善建议,部分有被采纳,部分则随疫情过去不了了之。
他直言不希望历史再一次重演,近月已与业界成立建测规园抗疫工作组,希望就各项建筑问题及相关条例等作出建议改善,中长线冀检视现有条例、法规、卫生政策。他指,现时法例并没有强制改善排污渠,目前的强制楼宇检验计划,只针对公用排污渠,单位内部的排污渠状况则没有强制检验的要求,冀未来数月有具体方案提交予政府。
沙士改善建议多不了了之
谢伟铨忆述,当年沙士后,业界就一些建筑设计作出改善建议,例如因应淘大事件,业界当时提出分渠,即单喉管设计变成双喉管,将污水渠(即粪渠)和废水渠分开,另外高低层亦建议分开两条渠管,以免低层淤塞倒灌。
而最广为人知的U形聚水器问题,当时建议设计补充聚水器应对乾涸问题,即在洗手盆的水管接驳软喉连接到U形聚水器,确保其长期有水。但以上种种,除了高低层分开渠管较被广泛应用外,其余两项都不了了之。谢伟铨认为原因在于许多建议没有被纳入正式修例中,所以无以为继。
室内排污渠纳强制检验
他指,当初部分内容以作业备考方建议业界跟从,但如渠道加长后,无论人工、物料等成本都会增加,项目承建商普遍不会采用。
谢伟铨建议,政府长远应强制业主检视单位内的排污渠问题,推出类似强制验窗般的强制检验渠道计划,将防疫黑点尽量扫除,一方面能为业界制造就业机会,亦能让住户居住得更安心。他指,2月中青衣长康康美楼及3月中大埔富亨亨泰楼的播毒情况,两公屋个案均反映渠管系统有问题,不少旧式公屋渠管设室内,易被改装。日后建筑可考虑渠管全放室外。
他还建议提供诱因改善建筑问题,例如为公共设施引入智能化设计,“人人都怕触摸门柄,升降机按钮,是否可全自动化?”
此外,谢伟铨亦提到几个今天建筑上容易导致防疫漏洞的地方,好像“黑厕”(没有窗户的厕所)问题,自1997年政府放宽《建筑物条例》,只要达标的通风设备便容许住宅有无窗的封闭式厕所,变相导致“黑厕”诞生。“黑厕”因其通风主要依赖抽气系统,正常运作时问题不易察觉,但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成为播毒黑点。
黑厕纳米楼卫生隐患大
他说:“你(政府)假设人们正确使用抽气系统,但有时未必每一个人都肯跟从,最简单例如你(住户)坏掉抽气扇,都不一定会立马维修好,就会有机会传播或感染病菌,所以整个考虑是不足够的。”
谢伟铨认为,纳米楼也是一个隐藏播毒风险的“现代设计”,一方面环境狭窄,绝大多数只有一面有窗,没有对流窗,通风条件十分差。而且纳米盘设计通常有一条无窗的长走廊,走廊因采光差、不通风,空气容易积聚细菌。事实上,近年有关“黑厕”与纳米单位的批评声浪不断上升,个别项目甚至将厕所的洗手盆都设计在厕所外面,卫生隐患极大,但目前仍未见发展商或政府就此作出改善意图。他认为,政府除追求住屋供应,政策上也需要多考虑市民卫生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