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国安法下反对派能量暴跌
中评社香港12月31日电/自港区国安立法启动后,去年6月以来处于高度活跃、亢奋状态的反对派转趋低调,在街头、议会及国际游说等多条“战线”疲态尽显,政治能量随之大幅下降。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期随着特朗普败选、DQ4议员及后续泛民总辞,反对派尤其是“温和板块”作鸟兽散,激进派则持续“地下化”,整体活跃度与影响力几乎跌至修例风波前的水平。
如图1所示,去年11月修例风波“黑暴”高峰后,反对派的社交媒体热度就已大幅下滑,虽然在国安立法阶段及生效初期曾有小幅反弹,但旋即恢复跌势。今年11月,随着反对派认为对“国际战线”有利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落空,再加上DQ4议员与泛民总辞事件,沉重打击其议会势力,反对派内部一方面充斥着更强烈的绝望与无力感,另一方面则转向低调收敛与“地下化”的权宜之策,其在社交媒体热度的跌幅进一步加剧,已接近修例风波前的水平。
比较一年多来反对派4条主要“战线”在社交媒体制造的声量(见图2),发现它们在最近一个月皆呈现跌势,尤其是受泛民总辞影响的“议会战线”,其声量的下滑幅度最明显,更在12月被持续低迷的“街头战线”反超。虽然特朗普败选被大多数反对派解读为“国际战线”的挫折,但“国际战线”仍然最为活跃。由于国安法收窄了乱港活动空间,再加上陆续有反对派政治人物出逃至外国(如罗冠聪、陈家驹、许智峯等),“国际战线”日趋成为反对派最倚重的领域。
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对派网络政治动员能量的衰减,主要与“分享”和“评论”这两种用户互动性最强的网络行为有关(如图3)。自去年修例风波高峰后,分享与评论数在整体互动行为中的占比持续下挫,今年5月的国安立法决定更明显加剧此一跌势。至今年12月,分享与评论数的占比之和已缩减至25%,较修例风波高峰时(45%)大减两成。可见,在国安法的震慑下,谨慎化、低调化、隐蔽化的策略调整,已被越来越多反对派接受和实践。
此外,反对派在社交媒体用语“去激进化”与“隐晦化”,反映出其日趋低调的行事风格。去年区选以来,街头示威浪潮消退,再加上今年5月国安立法产生的震慑效果,涉激进暴力字眼舆情占据反对派整体声量比例呈波动下行态势,近期更下降至修例风波以来的最低点(见图4)。这一方面代表了反对派对激进暴力议题的讨论的确有所减少,同时也是他们在发表公开言论时“打擦边球”的结果。
除了在主流社交媒体中维持低调作风外,反对派也出现“地下化”倾向,体现为原有网络组织向更加私密与封闭的新社交平台迁移。不少反对派支持者响应特朗普在11月大选前后的呼吁,开始弃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转战至言论审查更宽松、且保密性更高的新平台。如图5所示,传统平台上几个主要反对派群组(包括新闻时事、地区事务、移民、抗议行动等题材)都在新平台上开设了同名群组。虽然新平台的反对派规模仍然大幅落后于原有传统网络社群,但由于新平台机制非常符合反对派对安全性(准入门槛更高)、以及任意发表激进言论(无言论审查机制)的需求,故预计未来反对派的网络活动“地下化”还将继续深化和拓展。
如图6显示,近期(11月以来)反对派政客活跃度与影响力的下降,突出反映在光谱相对温和的政客群体上。11月初的DQ4议员事件对泛民政客(温和反对派)产生的震慑效应立竿见影,旋即引发了退场意图明显的集体总辞。此外,反对派倚仗的美国靠山特朗普连任失败,也令温和派政客的安全感备受冲击,这导致他们在社交媒体的发言更趋谨慎、低调,声量进一步下降。
在激进派政客方面,由于一些头面人物人已出逃,自以为可以逃脱国安法规管,言行并无明显收敛甚至更加高调,故激进派的声量虽然也呈现跌势,但还是延续了自国安立法以来稳定领先“温和派”的格局,并在近两个月扩大了与温和派之间的差距。
国安法效果立竿见影,反对派内部板块随之发生剧烈重整,未来激进派、“流亡者”或逐渐占据反对派政客中的核心位置,而这注定会加速反对派在香港社会被边缘化的总体态势。
(记者:陈日嘉 分析师:杨力聪 工程师:吴悦柠 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12月31日电/自港区国安立法启动后,去年6月以来处于高度活跃、亢奋状态的反对派转趋低调,在街头、议会及国际游说等多条“战线”疲态尽显,政治能量随之大幅下降。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期随着特朗普败选、DQ4议员及后续泛民总辞,反对派尤其是“温和板块”作鸟兽散,激进派则持续“地下化”,整体活跃度与影响力几乎跌至修例风波前的水平。
如图1所示,去年11月修例风波“黑暴”高峰后,反对派的社交媒体热度就已大幅下滑,虽然在国安立法阶段及生效初期曾有小幅反弹,但旋即恢复跌势。今年11月,随着反对派认为对“国际战线”有利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落空,再加上DQ4议员与泛民总辞事件,沉重打击其议会势力,反对派内部一方面充斥着更强烈的绝望与无力感,另一方面则转向低调收敛与“地下化”的权宜之策,其在社交媒体热度的跌幅进一步加剧,已接近修例风波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