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疫情会在发展中国家引爆吗?

  中评社北京4月25日电/第三波疫情会在发展中国家引爆吗?

  来源:瞭望 作者:吴洪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此次疫情,最令世人跌破眼镜的是,被公认为拥有全球最完备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最先进卫生医疗设施的欧美发达国家,竟然成为疫情“震中”。不过,最令人担忧的是,疫情正在加速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蔓延和扩散,若不及时有效阻断,可能酿成百年罕见的人类灾难。

  疫情正从四个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
 
  一是直接威胁民众的健康与生命。从区域来看,中东、南亚疫情较重,拉美疫情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国,非洲则开始“遍地开花”。虽说目前发展中国家整体疫情较发达国家要轻,但若不加有效遏制,很可能“后来居上”。

  二是直接冲击各国薄弱的卫生医疗体系。发展中国家卫生医疗体系普遍不完备,整体卫生医疗水平较低,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普遍不足,检测手段简单且有限,很难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发展中国家一旦疫情失控,很可能成为新“震中”。

  三是沉重打击各国正在艰难复苏的经济。疫情正在贸易、投资、全球产业链、初级产品价格和旅游业五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使原本基础就十分脆弱,近年来增长又明显放缓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雪上加霜”。IMF今年1月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3.3%,发展中国家增长4.4%,较去年10月的预测分别下调0.1和0.2个百分点。联合国拉美经委会4月初最新的预估是,2020年拉美GDP增长率为-1.8%。一场健康危机很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或政治危机,甚至不排除引发局部冲突或战争的可能。

  四是对各国国家治理体系和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严峻挑战。绝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西式民主制度,但治理能力存在不足。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疫情,防范并化解日益逼近的危机,正考验着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智慧、意志和能力。

  具体来说,亚太、中东、拉美和非洲四大板块因发展水平不一,应对疫情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亚太地区具有人口高度密集(在全球人口超过1亿的12个国家中,亚太占了7席)、基础设施薄弱但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是疫情较早的暴发地,战疫能力相对较强。

  目前,亚太大多数国家采取了“禁足”“封城”“封国”等举措,在控制疫情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亚太地区整体上尚未出现疫情急剧暴发的态势。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这五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尤其是人口已经超过13亿的印度,其感染人数似有加快增长之势。印度医疗资源有限,卫生条件较差,一旦疫情失控,很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的“震中”。

  如何合理配置防疫资源,扩大检测范围,提高诊治水平,是亚太各国面临的最直接挑战。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产业链断裂,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挖掘新增长点,改变较为单一的经济结构,提高化解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则是亚太国家面临的长远挑战。

  中东地区具有地缘政治复杂、局势长期动荡、经济结构脆弱的特点,疫情较重,战疫能力有限。
  
  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也门等国长期的内战,不仅严重摧毁了这些国家的卫生医疗系统,而且削弱了中东整体抗击疫情的能力。持续不断的战事和冲突,又加速了病毒在中东的蔓延和扩散。

  伊朗是中东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虽然目前疫情出现整体趋稳之势,但因长期受美国单边制裁,经济实力已被极大削弱,防疫资源非常有限,不排除疫情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叙利亚战争导致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滞留在土耳其、约旦、黎巴嫩等国境内,难民营有可能成为中东疫情的“新传播源”。

  此外,最近油价大跌,加上疫情快速蔓延,也给中东的石油、旅游、酒店、航空和物流等支柱产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使中东国家的经济复苏之路更加漫长和艰难。

  非洲地区具有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差、传染病频发的特点,卫生医疗条件较差,战疫能力最弱。

  自2月14日非洲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至今,疫情已蔓延至非洲50多国。目前,非洲各国纷纷采取了检测、隔离、追踪、限制飞行、加强国际机场检查以及医务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非洲经济是全球经济版图中最薄弱的一块,各国对卫生医疗投入有限,医护人员和医用防护装备匮乏,病毒检测能力和医治能力低下,因此,非洲还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薄弱的一环。一旦非洲疫情蔓延并失控,很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一再强调,国际社会应将非洲作为抗疫的“重中之重”。

  拉美地区具有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早、经济对外依存度大、贫富差距悬殊的特点,战疫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自2月26日巴西确诊首例新冠病例以来,疫情已扩散至拉美33个国家和12个未独立地区,其中巴西、智利、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巴拿马6国疫情较重。面对快速蔓延的疫情,拉美国家多数采取了限制航班、减少大型集会、停止上学、关闭饭店和酒吧等一系列举措,多国还宣布进入公共灾难或国家紧急状态。

  相较于亚非国家而言,拉美公共卫生医疗投入相对较高,联邦、州、市三级公共医疗体系较为完备,但整体上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和医护人员仍显不足,面临检测范围有限、重症病例救治困难等问题。

  此外,作为全球初级产品主要供给地,拉美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金融市场震荡、旅游业惨淡,这一切不仅使连续衰退了5年的拉美经济再遭重创,而且严重削弱了拉美国家的抗疫能力。

  如果应对不慎,一些拉美国家很可能出现疫情肆虐、经济衰退、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四重危机。

  目前来看,随着疫情从欧美“震中”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和扩散,在疫苗和特效药尚未问世的情况下,后者若不能尽快阻断疫情,很可能引爆全球新一波疫情并沦为“重灾区”。一旦如此,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人道主义灾难和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   中评社北京4月25日电/第三波疫情会在发展中国家引爆吗?

  来源:瞭望 作者:吴洪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此次疫情,最令世人跌破眼镜的是,被公认为拥有全球最完备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最先进卫生医疗设施的欧美发达国家,竟然成为疫情“震中”。不过,最令人担忧的是,疫情正在加速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蔓延和扩散,若不及时有效阻断,可能酿成百年罕见的人类灾难。

  疫情正从四个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
 
  一是直接威胁民众的健康与生命。从区域来看,中东、南亚疫情较重,拉美疫情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国,非洲则开始“遍地开花”。虽说目前发展中国家整体疫情较发达国家要轻,但若不加有效遏制,很可能“后来居上”。

  二是直接冲击各国薄弱的卫生医疗体系。发展中国家卫生医疗体系普遍不完备,整体卫生医疗水平较低,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普遍不足,检测手段简单且有限,很难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发展中国家一旦疫情失控,很可能成为新“震中”。

  三是沉重打击各国正在艰难复苏的经济。疫情正在贸易、投资、全球产业链、初级产品价格和旅游业五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使原本基础就十分脆弱,近年来增长又明显放缓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雪上加霜”。IMF今年1月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3.3%,发展中国家增长4.4%,较去年10月的预测分别下调0.1和0.2个百分点。联合国拉美经委会4月初最新的预估是,2020年拉美GDP增长率为-1.8%。一场健康危机很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或政治危机,甚至不排除引发局部冲突或战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