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戈恩案背后的日法“司法叫板”

  中评社香港1月11日电(评论员陈鸿斌)去年年底的最后一天,各国媒体的头条基本都是同一内容:被监视居住、禁止出境的日产汽车公司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神奇地“金蝉脱壳”,出现在了黎巴嫩。随即日本于1月2日向国际刑警组织要求逮捕戈恩,国际刑警组织为此下发了红色通缉令。但显而易见,黎巴嫩根本无意按照这一通缉令行事,因为黎巴嫩与日本之间没有相互引渡条约,所以黎巴嫩根本不打算将戈恩遣返日本。日本检方于是没收戈恩此前缴纳的15亿日元保释金。
     
  2018年11月19日傍晚,戈恩乘坐日产公司的商务座机刚抵达东京羽田机场,就被东京地方检察院以涉嫌财务违规逮捕,此事立即成为爆炸性新闻。

  戈恩是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被捕在日本和法国都引发了巨大反响。几个月后,对戈恩的各种罪名指控,日本检方仍未拿出确凿的证据。

  1999年,因背负2万亿日元的沉重债务,日产濒临破产。其时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瞅准时机,出资收购了日产公司约43.4%的股权。根据日本法律,一旦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3,在重大决定中拥有否决权。为了安抚日本汽车行业,日产也相应购买了雷诺15%的股权,但是没有投票权,最终两家形成了联盟。2016年三菱汽车燃油资料造假曝光,造成股价暴跌,日产趁机收购了三菱约34%的股权。这样,雷诺—日产—三菱汽车联盟由此形成,其总产量在全球位居第二,仅略少于德国大众公司。

  在雷诺完成收购日产股份后,戈恩于2000年走马上任日产CEO。上任后戈恩厉行改革,首先将削减日产债务作为当务之急。他先后关闭了两家整车厂和3家零部件厂,在3年内裁减2.1万名员工,并出售不动产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通过对病入膏肓的日产狠下猛药,很快就显现了奇效:2001年日产公司就扭亏为盈,创利3311亿日元,2003年则偿还了所有债务,呈现出漂亮的V字形反弹。戈恩这位昔日在法国企业界闻名遐迩的“成本杀手”,在日本也因此声名鹊起。因为其出色表现,戈恩于2008年出任日产董事长,2009年兼任雷诺公司董事长和CEO,2016年再兼任三菱汽车董事长。近年来其仅在日产公司领取的年薪就高达10亿日元左右,而日本企业界的“大哥大”丰田公司的老总仅为其1/3而已。

  由于日产公司的行销额以及创利水平均明显高于雷诺公司,作为三家联盟的当家人,戈恩在“切蛋糕”时免不了胳膊肘往里拐,此举长期引发日产公司内部的强烈不满,甚至放话要将对雷诺公司的股权提高1倍,以抗衡对方。因此,对戈恩被拘押一事,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作为法国头号大企业的雷诺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国企”,法国政府是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拥有15%的股权和30%的投票权,日产虽然拥有雷诺15%的股权,但没有投票权。对于戈恩的被捕,法国政府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利用参加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G20峰会之际,马克龙总统要求会晤安倍首相。安倍虽然应约会晤了马克龙,但时间仅为短短的15分钟,双方只是站着聊了一会。马克龙强调维持三家企业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日方对戈恩应正确履行司法程式,表明了法国政府对戈恩的支持姿态,也表明法国不希望就此结束三家企业的合作关系。而法国国内还对日本拘押期限过长的司法制度不满,尤其是此案明显证据不足,取证困难。但安倍则表态此事“应由当事企业来解决,政府不应介入”,实际上是拒绝了马克龙的要求。用法国《世界报》的话来说,双方在此问题上展开了“外交战”。   2019年1月8日,东京地方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戈恩到庭应诉,但否认了所有指控,坚称自己是清白的,此案纯属冤案。此后戈恩两次共缴纳15亿日元的保释金,得以取保候审。此前检方还扣押了其3份护照,以防止其出境。

  东京这一头余波未了,巴黎那里又出现了新动向,法国可不是省油的灯。就在东京地方法院开庭3天后,1月11日法国检方宣布对时任日本奥会主席竹田恒和进入“预审”程序,因为对方涉嫌在2013年申办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办权之际有行贿嫌疑。这两个案例在时间上如此接近,自然引发很多猜测。

  其实,早在2015年,法国检方在调查相关服用兴奋剂案例时,顺藤摸瓜发现了在当年申办奥运会投票前夕,日本奥会将200万美元的巨款,相隔两个月分两次汇入一家设在新加坡的谘询公司,那是一家皮包公司,相关合同上有竹田的签名,铁证确凿,不容抵赖。这一酬劳显然远远高于正常的水准,而那家公司的实际拥有人的父亲是担任国际田联主席长达16年之久的塞内加尔人迪亚克。此人对非洲国家的国际奥会委员拥有极大影响,于是法国检方就开始立案调查此事。2016年虽由日本奥会组成了包括律师在内的调查组,并在此后发表的调查报告中得出结论:此事并不违法。但该调查组居然没有问询那家设在新加坡的皮包公司,对那笔资金的流向更是一头雾水。为此日本国会也曾对此予以追究。早在2017年2月,法国检方就发函吁请东京地方检察院协助询问相关当事人。

  如今法国检方一旦进入预审程序,则表明事态的严重,因为预审就是开庭审理前的一个程序。按照法国的不成文规则,一旦进入这一程序,则相关嫌疑人必须立即辞去其所担任的所有公职。今后法国检方起诉竹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早在2016年法国检方刚开始调查此案时,国际奥会主席巴赫就明确指出:如果东京奥运会无法自证清白的话,那是非常糟糕的,我们将严肃处理此事!在巨大压力之下,在去年6月的日本奥会改选中,竹田恒和被迫辞职,由奥运会柔道冠军山下泰裕接任,由此总算不至让即将举行的东京奥运会蒙上阴影。

  戈恩认为日本的司法体系非常缺乏人道,他甚至被禁止与妻子见面和联系,而且他根本无意在日本接受审判,因为胜诉率还不到1%!日本只有东京的成田机场和羽田机场、关西机场和名古屋的中部机场可以起降商务专机。虽然在1月8日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记者会上戈恩没有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具体出逃经过,但为此次出逃开展的准备工作早就开始着手,相关人员为此曾不下20次在上述4个机场踩点,最后确认关西机场的漏洞最大,从那里离开日本成功率最高,于是在去年12月29日两名美国“绿色贝雷帽”前队员先飞抵关西机场,将两个大行李箱放在机场附近的酒店客房内,然后坐新干线前往东京,在抵达东京后与自行走出住处的戈恩在附近的一家酒店会合,然后打的到东京的品川车站再坐新干线前往大阪,随即前往此前预定的客房,然后由两名美国人推着两个大行李箱去关西机场搭乘预定的商务专机,经伊斯坦布尔机场转飞贝鲁特机场,戈恩由此巧妙脱逃。

  虽然法国与日本签有引渡协议,但在得知戈恩抵达黎巴嫩之后,法国经济工业部副部长阿涅斯表示,法国从来不会向别国引渡自己的公民,戈恩拥有法籍,因此即便他到法国来,也不会被引渡到日本。

  法国和日本的这场司法互怼,显然无法用“偶然的巧合”来解释。两个案例将会如何进展,如何牵连,无疑是非常吸引眼球的。   中评社香港1月11日电(评论员陈鸿斌)去年年底的最后一天,各国媒体的头条基本都是同一内容:被监视居住、禁止出境的日产汽车公司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神奇地“金蝉脱壳”,出现在了黎巴嫩。随即日本于1月2日向国际刑警组织要求逮捕戈恩,国际刑警组织为此下发了红色通缉令。但显而易见,黎巴嫩根本无意按照这一通缉令行事,因为黎巴嫩与日本之间没有相互引渡条约,所以黎巴嫩根本不打算将戈恩遣返日本。日本检方于是没收戈恩此前缴纳的15亿日元保释金。
     
  2018年11月19日傍晚,戈恩乘坐日产公司的商务座机刚抵达东京羽田机场,就被东京地方检察院以涉嫌财务违规逮捕,此事立即成为爆炸性新闻。

  戈恩是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被捕在日本和法国都引发了巨大反响。几个月后,对戈恩的各种罪名指控,日本检方仍未拿出确凿的证据。

  1999年,因背负2万亿日元的沉重债务,日产濒临破产。其时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瞅准时机,出资收购了日产公司约43.4%的股权。根据日本法律,一旦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3,在重大决定中拥有否决权。为了安抚日本汽车行业,日产也相应购买了雷诺15%的股权,但是没有投票权,最终两家形成了联盟。2016年三菱汽车燃油资料造假曝光,造成股价暴跌,日产趁机收购了三菱约34%的股权。这样,雷诺—日产—三菱汽车联盟由此形成,其总产量在全球位居第二,仅略少于德国大众公司。

  在雷诺完成收购日产股份后,戈恩于2000年走马上任日产CEO。上任后戈恩厉行改革,首先将削减日产债务作为当务之急。他先后关闭了两家整车厂和3家零部件厂,在3年内裁减2.1万名员工,并出售不动产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通过对病入膏肓的日产狠下猛药,很快就显现了奇效:2001年日产公司就扭亏为盈,创利3311亿日元,2003年则偿还了所有债务,呈现出漂亮的V字形反弹。戈恩这位昔日在法国企业界闻名遐迩的“成本杀手”,在日本也因此声名鹊起。因为其出色表现,戈恩于2008年出任日产董事长,2009年兼任雷诺公司董事长和CEO,2016年再兼任三菱汽车董事长。近年来其仅在日产公司领取的年薪就高达10亿日元左右,而日本企业界的“大哥大”丰田公司的老总仅为其1/3而已。

  由于日产公司的行销额以及创利水平均明显高于雷诺公司,作为三家联盟的当家人,戈恩在“切蛋糕”时免不了胳膊肘往里拐,此举长期引发日产公司内部的强烈不满,甚至放话要将对雷诺公司的股权提高1倍,以抗衡对方。因此,对戈恩被拘押一事,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作为法国头号大企业的雷诺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国企”,法国政府是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拥有15%的股权和30%的投票权,日产虽然拥有雷诺15%的股权,但没有投票权。对于戈恩的被捕,法国政府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利用参加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G20峰会之际,马克龙总统要求会晤安倍首相。安倍虽然应约会晤了马克龙,但时间仅为短短的15分钟,双方只是站着聊了一会。马克龙强调维持三家企业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日方对戈恩应正确履行司法程式,表明了法国政府对戈恩的支持姿态,也表明法国不希望就此结束三家企业的合作关系。而法国国内还对日本拘押期限过长的司法制度不满,尤其是此案明显证据不足,取证困难。但安倍则表态此事“应由当事企业来解决,政府不应介入”,实际上是拒绝了马克龙的要求。用法国《世界报》的话来说,双方在此问题上展开了“外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