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投资者是否应该配置能源类资产?
原本专业且小众,但瞬间变成街谈巷议的热点的能源类资产,对于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意味着什么?普通老百姓是否应该参与?如果要配置这类型的资产,我们应该怎么操作?
居民家庭是否应该配置能源类资产
从资产配置角度,投资自然资源如能源类资产,会给财富管理带来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除了底层资产的不同,能源类产品具备独特的流动性以及收益实现形式。另一方面,能源类资产最大的特性是可以帮助追踪、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同时,能源类资产具有全球化交易的特征,在外汇管制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球资产的配置。这些属性使得配置能源类资产在个人投资组合中起到多元化,平衡预期的风险和收益的作用。
但是,这类资产实现利润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不但需要专业知识分析供需情况,侦测市场价格变化,同时长期的持有还可能产生额外的成本。配置这类资产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获利只能靠运气后者拼人品。因此,通常情况下,由于具有专业性、高波动性以及高杠杆等特点,通过能源商品期货方式投资并不适合普通家庭。
那为什么居民家庭会参与到能源类资产
实际上,放眼全球,自然资源属于另类投资范畴,本身就是非常小众的一类资产。根据美国基金理事会公布的一份2018年统计数据来看,其统计范围内管理893亿美元的236个私募、公募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包含石油的能源类自然资源资产仅仅占4%以下。根据瑞银、彭博等其他国际权威机构对于高净值人群以及超高净值人群历年资产配置的调查数据来看,包含石油的能源类自然资源的配置比例也都低于5%。这些数据表明,大基金、高净值人士真正在能源类自然资源领域进行资产配置的比例,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更何况与这些投资者的资产规模相差甚远的普通老百姓。
这样的思维下,居民家庭参与到能源类资产会导致什么结果
首先,普通人参与到能源类资产配置的常见模式包括:投资国内上市能源企业的股票;购买底层资产不明的商品能源产品,例如国内交易的华宝油气基金实际上是以能源基金为名配置美国的石油能源类股票,完全无法锁定价格与风险;参与虚拟的期货外盘,这类虚拟外盘有很多本身就是一个虚假的诈骗机构;在没有商品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大量购买多头期货,例如目前国内大量交易的“纸原油”,实际上无法做到真正交割,在这样的情况下配置商品期货,很容易由于底层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造成资产配置的损失。
能源商品期货可以帮助投资者锁定远期的商品价格从而锁定风险。对于有生产性需求的实体机构而言,这也是商品期货存在的本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商品期货的波动以及杠杆进行投机与套利交易,获得超额收益。但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他们既没有商品交货的实际需求,也没有平衡风险和收益的管理手段,同时缺乏套利交易的前提条件,最后所剩下的只有投机交易的动机。无论哪种目的,投资行为都应具备高度专业性,基于风险考量对投资进行动态管理。
由于幸存者偏差存在,人们往往对于期货创造财富的故事本身,对于迅速资本增值的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个体往往对于分布处于尾端的小概率事件给予过度关注,导致普通人愿意参与到小概率赌博事件。加上部分中国文化因素,国内普通居民在财富管理中,过度参与投机行为,而忽视资产配置的本源。当然,一旦商品期货价格剧烈波动,投资者就会损失惨重。购买“纸原油”产品意图“抄底”而遭受巨大损失的普通投资者是否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在选择投资原油期货产品的动机是否有投机的成分?是否有过度追求一夜暴富的意愿?
正确配置能源类资产需要什么技能
商品期货多头或者空头仓位需要通过交易平仓或者到期交割的方式变现。以原油为例,原油交割需要至指定的存放地,而物理存放是存在容量上限的,因此一旦市场上的多头或者空头仓位大量暴露,很容易产生瞬间供需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因此,同时需要拥有快速分析相应的微观决策能力,才能抵御特殊事件造成的价格冲击。
配置商品期货还需要拥有具备交易能力的团队执行交易。优秀的交易团队需要通过市场进行检验,能够长期存活下来的交易团队更是少之又少。
“纸原油”的负结算价格更证明投资的复杂度,即使在普通投资者眼中高大专业的银行,他们似乎也不具备这样的市场信息分析以及价格交易能力。专业的产品策略可以抄袭,但是动态的分析能力是无法复制的。
投资能源类资产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显示,不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高净值投资者甚至家族办公室这样的超高净值投资者,能源类资产的配置最好是通过外部专业投顾的形式参与,选择合适的团队。同时需要做好自身的策略性风险控制,在配置高风险、高杠杆的资产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潜在的最大风险敞口。即使是套利交易行为也并非完全无风险的,“黑天鹅”事件(例如战争、扩产等)造成的瞬间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会使得套利计算依据失效,从而导致风险控制失效,造成巨额损失。
对于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建议
近期的商品价格波动对居民投资者也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教育。让投资者认清了商品期货价格的巨大波动性。由于商品期货市场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需要专业的分析能力才能识别的市场信息和风险,因此准入门槛非常高。普通居民不具备专业的能力,如果仅仅想通过参与这类高风险的投资实现财富增长,往往会事与愿违。所以,如果居民投资者没有商品的真实需求(即生产型企业的消费需求),并不建议配置这类型的产品。
归根结底,让资产配置回归本源,减少不必要的投机,依靠专业人士的帮助,方能使得自然资源类资产的配置作用可以得到正确发挥。
原本专业且小众,但瞬间变成街谈巷议的热点的能源类资产,对于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意味着什么?普通老百姓是否应该参与?如果要配置这类型的资产,我们应该怎么操作?
居民家庭是否应该配置能源类资产
从资产配置角度,投资自然资源如能源类资产,会给财富管理带来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除了底层资产的不同,能源类产品具备独特的流动性以及收益实现形式。另一方面,能源类资产最大的特性是可以帮助追踪、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同时,能源类资产具有全球化交易的特征,在外汇管制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球资产的配置。这些属性使得配置能源类资产在个人投资组合中起到多元化,平衡预期的风险和收益的作用。
但是,这类资产实现利润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不但需要专业知识分析供需情况,侦测市场价格变化,同时长期的持有还可能产生额外的成本。配置这类资产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获利只能靠运气后者拼人品。因此,通常情况下,由于具有专业性、高波动性以及高杠杆等特点,通过能源商品期货方式投资并不适合普通家庭。
那为什么居民家庭会参与到能源类资产
实际上,放眼全球,自然资源属于另类投资范畴,本身就是非常小众的一类资产。根据美国基金理事会公布的一份2018年统计数据来看,其统计范围内管理893亿美元的236个私募、公募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包含石油的能源类自然资源资产仅仅占4%以下。根据瑞银、彭博等其他国际权威机构对于高净值人群以及超高净值人群历年资产配置的调查数据来看,包含石油的能源类自然资源的配置比例也都低于5%。这些数据表明,大基金、高净值人士真正在能源类自然资源领域进行资产配置的比例,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更何况与这些投资者的资产规模相差甚远的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