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疫情冲击下的中日韩合作
中评社香港4月23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4月21日邀请对日韩、东亚三国合作领域有深入了解或研究的重量级专家学者,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办了一场“云”上的思想者论坛,主题为“疫情冲击下的中日韩三国合作与东亚命运共同体”,就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东亚三国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深化合作的机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坛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王键主持,与会学者有:前驻日参赞、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吕小庆、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国家外文局《人民中国》副总编辑陈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和山东大学中日韩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首先进行了开场致辞,他表示,新冠肺炎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更是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的病毒,但是我们看到,有关疫情在美国、在西方已经被政治化、污名化,有识之士都担心今后的国际格局中出现“逆全球化”的变局,疫情对国际政治、世界和平的冲击力度不可轻视,需要作深度的观察,并提出应对之策。而中国与东北亚如何加强区域合作,构筑成为抵御“逆全球化”冲击波的坚强堡垒,是当务之急。中日韩三国只有排除千难万难,早日成功构筑“东亚命运共同体”,才有可能在坚守全球化占据高地,以及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本场“云”思想者论坛主持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王键表示,疫情不分国界,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独善其身。中日韩三国互为比邻、唇齿相依,在面对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危难时刻,在疫情长期化、全球化蔓延的趋势下,中日韩三国唯有进一步加强合作抗疫,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在中日韩三国合作抗疫的基础上,三国应从经济领域的功能性合作转向为更广阔的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三国应携手推进区域合作,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降低疫情的负面影响和“逆全球化”的冲击效应。中日韩以公共卫生合作为“突破口”,推动旅游、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实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前驻日参赞、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吕小庆提出了疫情中日本的“三变”与“三不变”。他指出,第一个基本不变是在抗疫中安倍政府没有明显的失误,且疫情中需要强权政治和强人政治,因此安倍政权的强势没有改变,甚至得到强化;第二个基本不变是日本的社会舆情稳定;第三基本不变是日本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即日美同盟关系没有改变或动摇。另外,日本还有三个明显变化,第一,日本是世界高端制造业大国,疫情蔓延和奥运停摆使得外向型经济的日本遭到了多重打击和重创;第二,由于习主席访日等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重大国事被搁置等原因,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被按了暂停键,双边关系的发展进程被延缓;第三,中国全民一致的抗疫取得难以置信的成果,因此日本对中国国家能力有了新认识、新观察和新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大慧对中日关系的前景作出分析。他认为,疫情中的“口罩外交”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非常短暂,长远来看,中日关系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的趋势还将延续。他表示,疫情使各国更加内向化,尤其更关注自身的经济问题;在疫情导致全球化脚步放慢的情况下,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国抱团取暖的愿望将增强,预判未来中日的经济合作意愿会非常强烈,合作力度也将加强。但必须充分认识到,中日关系的改善受到日本国内对华负面感情的制约,以及美国因素的影响,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过程中,日本是否会与西方国家走得更近,值得留意与观察。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令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于中日韩关系而言,可谓是弥补了一个“短板”、产生了两个“效应”。一个“短板”主要表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日韩三国守望相助,虽不乏杂音,但总体上三国彼此支持,在国民感情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弥补。两个“效应”分别是,中日两国国民感情的改善给习近平主席之后访日提供了更好地氛围;疫情导致的中日两国民意的改善也为柔性处理两国的刚性问题提供了契机。此次疫情之后,日本或会有战略取向的调整。新冠疫情之下,区域合作得到强化应该是一个共识,但这不是美国所喜闻乐见的。日本一直以来寻求多边贸易,和美国的裂痕在加大。此外,此次疫情暴露出美国在公共卫生、国际信誉方面的问题,使日本对美国的信任程度有所弱化。这些促使日本会从过去的“一边倒”转向更具平衡感的战略选择。新冠肺炎疫情也提供了再建人类公共卫生应对平台的契机,中日韩对此肩负着重要责任。当然,在构建这个平台的过程中,中美日三国都不会缺席。对于中美之间的争端,日本或可发挥协调作用。
国家外文局《人民中国》副总编辑陈言表示,疫情给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日本在经济上的倒退是非常的快速而且是史无前例的,旅游业、服务业受到的打击非常严重,当疫情今后有可能在日本一定程度得到了控制了以后,服务业的恢复速度可能也会很慢。另外,日本的出口出现了巨大的下滑,这样的话会给整个日本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安倍政权在这次对待疫情的时候,有一些错误评估,导致政策朝三暮四。给安倍的民意支持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今后安倍继续出台新的政策的时会前后矛盾,更加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在应对疫情上面可能会继续有新的错误,进而给日本经济带来更严重的影响。总而言之,今后不论日本政治上的对应、财政赤字方面的新政策还是技术革新方面的新方式方法,都不足以让日本经济迅速出现一个好转的态势。面对疫情和之后的合作发展,中日韩三国需要构筑一个有可行性的平台,这方面我们特别需要得到日本媒体和政治学界的支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加速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全球经济的重心会向亚太转移,大国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激烈,全球产业链会发生重大变化或转移(涉及到本国安全的产业向本国转),国际经济规则也会变化。全球化也在疫情中受到冲击,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其形态或会变化。中日韩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三国之间的“挑战”一直存在,主要是互信、产业竞争、标准、“去中国化”的问题。而“机遇”则体现在,中日韩通过此次疫情,更加认识到了三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命运紧密相连,命运共同的意识会更加强烈。三国合作抗击疫情,可以以汉方治疗方案、疫苗开发、全球抗疫合作等方面为重点。在抗疫的同时,中日韩也不能忘记三国本身的合作,要协调政策,着重解决好维持三国产业链安全平稳畅通运行的问题。
山东大学中日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牛林杰主要就新冠肺炎疫情对韩国的影响表达了看法。他指出,韩国政府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保守的在野党仍然把疫情政治化,加重了韩国社会的分裂。疫情爆发后,文在寅政府的执政地位得到空前巩固,其执政前半期的对外政策基调将继续贯彻和深化。后疫情时代,韩中关系是韩国对外政策的优先顺序,重点是经济合作,韩美关系面临一定挑战。韩日关系将继续维持一定的张力,多边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南北关系将进一步缓和,但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发展。未来中日韩三国,应落实成都峰会共识,推动RCEP年内签署,务实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进程;深化中日韩地方政府(友好城市)合作;避免疫情政治化,警惕媒体和网络上的民粹主义言论,增进民间友好。同时,三国也应建立中日韩制造业标准化三方协调机制,在公共卫生领域率先实现区域产业链的完整性。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中评社香港4月23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4月21日邀请对日韩、东亚三国合作领域有深入了解或研究的重量级专家学者,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办了一场“云”上的思想者论坛,主题为“疫情冲击下的中日韩三国合作与东亚命运共同体”,就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东亚三国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深化合作的机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坛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王键主持,与会学者有:前驻日参赞、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吕小庆、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国家外文局《人民中国》副总编辑陈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和山东大学中日韩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首先进行了开场致辞,他表示,新冠肺炎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更是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的病毒,但是我们看到,有关疫情在美国、在西方已经被政治化、污名化,有识之士都担心今后的国际格局中出现“逆全球化”的变局,疫情对国际政治、世界和平的冲击力度不可轻视,需要作深度的观察,并提出应对之策。而中国与东北亚如何加强区域合作,构筑成为抵御“逆全球化”冲击波的坚强堡垒,是当务之急。中日韩三国只有排除千难万难,早日成功构筑“东亚命运共同体”,才有可能在坚守全球化占据高地,以及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本场“云”思想者论坛主持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王键表示,疫情不分国界,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独善其身。中日韩三国互为比邻、唇齿相依,在面对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危难时刻,在疫情长期化、全球化蔓延的趋势下,中日韩三国唯有进一步加强合作抗疫,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在中日韩三国合作抗疫的基础上,三国应从经济领域的功能性合作转向为更广阔的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三国应携手推进区域合作,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降低疫情的负面影响和“逆全球化”的冲击效应。中日韩以公共卫生合作为“突破口”,推动旅游、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实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前驻日参赞、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吕小庆提出了疫情中日本的“三变”与“三不变”。他指出,第一个基本不变是在抗疫中安倍政府没有明显的失误,且疫情中需要强权政治和强人政治,因此安倍政权的强势没有改变,甚至得到强化;第二个基本不变是日本的社会舆情稳定;第三基本不变是日本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即日美同盟关系没有改变或动摇。另外,日本还有三个明显变化,第一,日本是世界高端制造业大国,疫情蔓延和奥运停摆使得外向型经济的日本遭到了多重打击和重创;第二,由于习主席访日等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重大国事被搁置等原因,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被按了暂停键,双边关系的发展进程被延缓;第三,中国全民一致的抗疫取得难以置信的成果,因此日本对中国国家能力有了新认识、新观察和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