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华人公司生产防护服助纽约抗疫
骆全业是该品牌创始人之一,他表示,做了大半辈子服装厂,现在是他经历过的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但经验告诉他,只要想方设法挺过了至暗时刻,就能迎来光明。
1974年,24岁的骆全业从广州来到美国。一开始,他和太太像那时大部分中国移民一样,分别在餐馆和服装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1977年,他与别人合伙开起了服装厂。自己当老板后,日子更加辛苦,骆全业和太太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通宵工作也是常有的事。
当年服装厂是华埠的支柱行业,80和90年代鼎盛时期,华人开的服装厂有几千家,骆全业最多的时候也经营着四家服装厂。“当时的唐人街走在街上的人大都是做服装厂的,餐馆、咖啡店生意都特别火爆。”骆全业回忆说。
1996年,骆全业的一位华人合伙人想要转行做其他生意,为了处理厂里剩余的布料,工人们用这些布料自己缝制成服装出售,没想到卖得很火爆。骆全业和一个做服装厂的朋友一合计,不如从只接别人订单的服装加工厂,转为直接出产产品的时装公司。
骆全业介绍说,后来服装厂也开始把衣服拿到中国去做,因为中国的工人技术高超,同时做一件衣服的成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2018年,公司迁入布鲁克林海军船坞,在这里开设了服装样本车间,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有1700多员工,在美国有300多名员工。
骆全业说,公司也采取了非常时期的措施,比如提高了工资,同时又派Uber接送工人上下班,工人每天换两次口罩,间距也保持在六英尺以上,以确保安全。这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但骆全业说,为了帮助纽约市度过难关,他义不容辞。
至于自己面对的难关,骆全业说,“我现在整天想的就是怎样熬过去,为了这些员工,我们也要熬过去。”
骆全业是该品牌创始人之一,他表示,做了大半辈子服装厂,现在是他经历过的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但经验告诉他,只要想方设法挺过了至暗时刻,就能迎来光明。
1974年,24岁的骆全业从广州来到美国。一开始,他和太太像那时大部分中国移民一样,分别在餐馆和服装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1977年,他与别人合伙开起了服装厂。自己当老板后,日子更加辛苦,骆全业和太太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通宵工作也是常有的事。
当年服装厂是华埠的支柱行业,80和90年代鼎盛时期,华人开的服装厂有几千家,骆全业最多的时候也经营着四家服装厂。“当时的唐人街走在街上的人大都是做服装厂的,餐馆、咖啡店生意都特别火爆。”骆全业回忆说。
1996年,骆全业的一位华人合伙人想要转行做其他生意,为了处理厂里剩余的布料,工人们用这些布料自己缝制成服装出售,没想到卖得很火爆。骆全业和一个做服装厂的朋友一合计,不如从只接别人订单的服装加工厂,转为直接出产产品的时装公司。
骆全业介绍说,后来服装厂也开始把衣服拿到中国去做,因为中国的工人技术高超,同时做一件衣服的成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2018年,公司迁入布鲁克林海军船坞,在这里开设了服装样本车间,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有1700多员工,在美国有300多名员工。